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陕西关中传统农业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路径研究——“关中模式”及其可行性分析
小类:
经济
简介:
本作品首先对城乡一体化的经典文献进行梳理,研究了国内外成功的城乡一体化模式,并对以往成功模式在传统农业区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述;其次,我们选择关中地区的四个县作为样本进行实地调研,提出了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中模式”的构想;最后,在“关中模式”构想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较为具体的实现农业现代化、科技化和产业化的政策措施。
详细介绍:
本作品针对我国目前城乡差距过大的现实,提出通过对传统农业区进行农业科技化、产业化改造来促进农民增收的思路,以达到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的。本作品首先对城乡一体化的经典文献进行梳理,研究了国内外成功的城乡一体化模式,并对以往成功模式在传统农业区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述;其次,我们选择关中地区的四个县作为样本进行实地调研,提出了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中模式”的构想;最后,在“关中模式”构想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较为具体的实现农业现代化、科技化和产业化的政策措施。

作品图片

  • 陕西关中传统农业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路径研究——“关中模式”及其可行性分析
  • 陕西关中传统农业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路径研究——“关中模式”及其可行性分析
  • 陕西关中传统农业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路径研究——“关中模式”及其可行性分析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本作品撰写的目的是对陕西关中传统农业区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路径进行探索,从而推动包括陕西关中在内的传统农业区的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建设实践。本作品首先对城乡一体化的经典文献进行了梳理;其次,我们选择关中地区的合阳、大荔、乾县、岐山等四个县作为样本进行实地调研,提出了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关中模式”;最后,提出了较为具体的实现农业现代化、科技化和产业化的政策措施。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作品的科学性在于运用科学的调研方法,对陕西关中的合阳县、大荔县、乾县、岐山县进行了实地调研。 本作品的先进性在于较为系统地提出了陕西关中传统农业区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基本路径,在国内相关研究领域具有先进性。 本作品的独特性在于提出了陕西关中传统农业区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基本路径,即“关中模式”。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第一,研究陕西关中传统农业区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基本路径,对传统农业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做出有益探讨,从而丰富传统农业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理论。 第二,有利于推进包括陕西关中地区在内的传统农业区的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建设实践。本项目对陕西关中传统农业区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基本路径作出探索,有助于推动包括陕西关中在内的传统农业区的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建设实践。

作品摘要

本作品针对我国目前城乡差距过大的现实,提出通过对传统农业区进行农业科技化、产业化改造来促进农民增收的思路,以达到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的。本作品首先对城乡一体化的经典文献进行梳理,研究了国内外成功的城乡一体化模式,并对以往成功模式在传统农业区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述;其次,我们选择关中地区的四个县作为样本进行实地调研,提出了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中模式”的构想;最后,在“关中模式”构想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较为具体的实现农业现代化、科技化和产业化的政策措施。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1)白永秀、王颂吉:《由“被动城市化”到“主动城市化”——兼论城乡一体化的演进》,《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2)白永秀、王颂吉、吴振磊:《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研究文献述评》,《经济纵横》2010年第10期。 (3)白永秀、赵伟伟、王颂吉:《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理论演进》,《重庆社会科学》2010年第10期。 (4)白永秀、赵伟伟、王颂吉合作撰写的论文《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理论与实践》入选西北大学主办的“2010年中国经济学、管理学博士后论坛”。 (5)刘栋:《关天经济区农业发展新模式》,《甘肃金融》2011年第5期。

参考文献

[1]Lewis , W. Arthur , 1954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ur”, The Manchester School , 22(2) , 139-191. [2]Ranis , Gustav and John Fei , 1961 ,“A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51(4) :533-565. [3]白永秀:《后改革时代的关键: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经济学家,2010年第8期。 [4]任保平、邓文峰:《西部地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功能分类模式及其实现途径》,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5]高帆:《论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化趋向》,经济研究,2005年第9期。 [6]厉以宁:《论城乡二元体制改革》,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7]洪银兴、陈雯:《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年第4期。

调查方式

对陕西关中的合阳县、大荔县、乾县、岐山县进行了实地走访调研。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在西方学者中,刘易斯(1954)最先提出了经济发展中的二元经济结构问题。此后,费景汉、拉尼斯(1964)、乔根森(1967)、托达罗(1969)等西方发展经济学家进一步发展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使得城乡二元结构理论成为发展经济学的奠基性理论之一。 (1)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战略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有其特殊性,它不仅表现为以工业为代表的现代部门和以农业为代表的传统部门之间的二元经济结构,还表现为城市社会与农村社会长期分割所造成的二元社会结构。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形成于农业全面支持工业的赶超型发展战略,二元社会结构形成于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分割制度。这样,二元经济结构和二元社会结构共同构成了中国独具特色的“双二元结构”(王国敏,2004;朱志萍,2008)。城乡二元结构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影响深重而漫长,使得“三农”问题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首要的持续性难题。在这种背景下,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被许多学者认为是消除城乡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问题和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途径(王梦奎,2004;郭江平,2004;姜作培,2004;高帆,2005;许经勇,2006;陆学艺,2009;白永秀,2010)。 (2)对传统农业区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研究 近年来,国内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涌现了许多成功的模式。但总的来说,传统农业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建设的成功模式相对不多任保平、邓文峰(2010)对西部地区如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做出了开创性研究。他们认为,中国西部地区传统农业区包括甘肃的河西走廊、宁夏平原、陕西的关中平原、四川的成都平原,这类区域农业发展的自然基础条件好,农业所占比重大,是西部地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重点区域。这类区域可以实施小城镇带动模式,在广大农村地区大力发展小城镇,以小城镇为节点,实现城乡两大系统的联系。在农村区级管理层次大力发展中心城镇,为农村居民提供与城市交流的空间,实现城乡两大系统的融合。以城镇为节点实现城乡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促进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以及城镇功能向乡村延伸与扩展,进而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形成。这些研究为本项目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借鉴。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