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韩城行鼓非遗保护G-P-A调查及协调对策研究
小类:
社会
简介:
韩城是史圣司马迁的故乡,也是闻名遐迩的锣鼓之乡,尤以粗犷、豪放的韩城行鼓著称。2008年4月,“韩城行鼓”被列入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香港回归盛典、英国爱丁堡国际军乐节等国内外重大活动中频频亮相,受到人们的喜爱。本研究从政府、民众、艺人三位一体的思想出发,提出了非遗保护的“G-P-A”模型。通过对“韩城行鼓”非遗保护中各群体的实地调研,分析行鼓保护中问题出现的原因,提出解决方案。
详细介绍: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DNA,如果基因被破坏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就会受到影响。非遗保护的势在必行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各国都在探索适合自己国情的文化遗产保护方式与路径。 目前,我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术界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著述也逐年增加。从1997年到2006年,研究主要集中在保护与对策、利用与开发、继承与创新三个方面;2006年后,政府主导方面的讨论成为热点。 但是,以上研究大都以某一个群体作为研究对象,而在政府、民众、艺人(G-P-A)三者之间的协调交流方面,在政府政策与民众执行力融合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所以我们的研究十分有必要。一方面政府、民众、艺人作为非遗保护的三大主体,各自的职能和作用十分重要,而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协作也有利于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本研究从G-P-A的视角出发,着眼于“政府、民众、艺人”这种三位一体的新模式,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问题,弥补了非遗研究中的某些缺漏,对进一步构建完善的非遗研究脉络意义匪浅,对非遗保护有很大的理论意义。 “G-P-A”理论模型就是政府(Government)、民众(People)、艺人(Artist)三者组成的利益互动模型。

作品图片

  • 韩城行鼓非遗保护G-P-A调查及协调对策研究
  • 韩城行鼓非遗保护G-P-A调查及协调对策研究
  • 韩城行鼓非遗保护G-P-A调查及协调对策研究
  • 韩城行鼓非遗保护G-P-A调查及协调对策研究
  • 韩城行鼓非遗保护G-P-A调查及协调对策研究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本研究从政府、民众、艺人三位一体的思想出发,提出非遗保护的“G-P-A”模型。通过对“韩城行鼓”保护中政府、民众、艺人三方面的实地调研,分析各方问题出现的原因。提出促使三大主体在发挥各自作用的同时相互协调的对策。思路:基于G-P-A理论模型,将研究分为“政府、民众、艺人”三大板块,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等方法了解政府政策,民众态度以及艺人生存现状,将数据汇总,深入分析,找出原因,提出解决方案。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科学性:本文数据来源于实地问卷调查获得的一手资料,保证了数据的可靠性以及真实性,从而使本文的研究具有科学性。 创新之处有二:一、研究成果的创新,首先提出“G-P-A” 三位一体的理论模型。 二、研究角度的创新。对政府、民众、艺人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以往的研究多是针对政府、民众、艺人等群体之中的一个进行研究,对于这三者(G-P-A)之间的协调交流方面的研究成果并不多。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理论意义:本研究从G-P-A的视角出发,着眼于“政府、民众、艺人”这种三位一体的新模式,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问题,弥补了非遗研究中的某些缺漏,对进一步构建完善的非遗研究脉络意义匪浅。 实践意义:目前对于韩城行鼓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门的研究论述还非常少。本研究专门探讨有关韩城行鼓的具体问题和保护举措,对韩城行鼓的保护和发展有着鲜明的现实意义。

作品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对它的保护意义重大。韩城行鼓,被誉为“中华第一鼓”,政府对其的传承保护十分重视,但仍出现了政府“一头热”、民众“主力军不主力”、艺人“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等问题。本研究基于“G-P-A”三位一体这一新的理论模型,调查“政府、民众、艺人”的联动制约关系,分析韩城行鼓保护工作中问题出现的原因,解决他们在交流协调方面的矛盾,找到他们的融合点。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本文在2010年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成果汇编》中发表。

参考文献

[1] 冯骥才.保护文化遗产要全民动员[J].人民日报,2008-06-19. [2] 谭 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J]. [3] 易文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政府角色定位[J].2010. [4] 曾亚玲.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共赢[J].《中国商贸》,2010. [5] 赖学鸿.河南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传承利用思考[J]. 体育文化导刊.2010-9 [6] 易文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政府角色定位[J].2010. [7] 曾亚玲.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共赢[J].《中国商贸》,2010. [8] 田茂军. 保护与开发:民俗旅游的文化反思——以湘西民俗旅游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04 -9. [9] 赖学鸿.河南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传承利用思考[J]. 体育文化导刊,2010-9. [10] 易文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政府角色定位[J].2010.

调查方式

1、问卷,走访、现场采访,人员介绍、个别交谈; 2、图片、照片,书报刊物,统计报表、 文件,影视资料;3、亲临实践、集体组织。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1、1997-2006,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1)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对策问题,如《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思考》。 (2)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及利用问题,如《从贵州从江县的实践看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3)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问题。 2、2006年以后,除了以上三个方面以外,政府在非遗保护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成为讨论热点。 3、但以上研究大都以某一个社会群体作为研究对象,而在政府、民众、艺人(G-P-A)三者之间的协调交流方面,在政府政策与民众执行力融合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所以我们的研究十分有必要。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