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关中地区新农村建设与传统村落建筑环境保护并行模式浅析--基于合阳县灵泉村的实证研究
小类:
社会
简介:
本文以关中地区为例,从国家“十二五”规划出发,从保护特色文化风貌科学角度,探讨传统村落建筑环境转型的矛盾问题及其良好发展途径。主要采用调查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务实性基本研究方法,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融合社会、经济等等其它学科的科学知识,剖析传统村落建筑环境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转型,从理论高度进行科学反思,提出了“新农村建设与传统村落环境保护并行模式”的观点.
详细介绍:
本文以关中地区为例,从国家“十二五”规划出发,从保护特色文化风貌科学角度,探讨传统村落建筑环境转型的矛盾问题及其良好发展途径。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实地调研、交流探讨及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并融合社会、经济等其他学科的科学知识,来剖析在中国传统村落建筑环境中的新农村建设问题,从而对中国传统村落建筑环境有了深刻的了解,提出了新农村建设与传统村落建筑环境保护并行的发展模式。 本论文首先对国内外的新农村建设做了系统的比较,得出中国在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在新农村建设中传统村落建筑环境遭到破坏。因此,以灵泉村——个拥有悠久历史且独具地方建筑形态特色的传统村落为例来分析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对待传统村落建筑环境的问题。总结出了几种新农村建设与村落传统建筑环境保护并行模式类型: (1) 将新农村建设与传统村落建筑环境相结合起来去研究和探讨。对传统村落建筑环境的有效保护与发展提出好地解决办法和理论依据。 (2)有机更新式的发展模式,“有机更新”理论是吴良镛先生在对中西方城市发展历史和城市规划理论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结合北京什刹海地区规划研究中提出的 :认为从城市到建筑、从整体到局部,像生物体一样是有机关联和谐共处的,城市建设必须顺应原有城市结构,遵从其内在的秩序和规律 ;对旧老建筑的更新和保护,主张根据房屋现状区别对待:质量较好、具有文物价值的予以保留,房屋部分完好者加以修缮,已经破坏者折除更新; (3)传统村落建筑环境传承必要性大,对其进行完全的保护使其与新农村建设达到和谐统一。这种“完全保护型”通常出现于开发古村旅游、乡土文化旅游的村落,在这种村落中传统村落建筑环境是该地区特有的村落原型。它们的传统村落建筑环境的空间组成,无论是单体建筑还是院落空间,甚至到装饰构件都体现了一定地域内地区建筑发展的结构形态和秩序。为此,在开发旅游和宣传乡土文化的村落中,应对其进行完全保护。 (4)传统村落建筑环境传承必要性大,需要对其进行保护,但由于当下的村落建设的矛盾冲突较大。这时候需要在旧村外另建设新村,以适应村落的发展要求。 在新农村建设中试图找到与传统村落建筑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平衡点,把对灵泉村这个传统村落建筑环境在新农村建设下的保护与发展现状的个案研究推广到与整个社会的传统村落建筑环境在新农村建设下的保护与发展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研究。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剖析传统村落建筑环境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转型,从理论高度进行科学反思,提出了“新农村建设与传统村落环境保护并行模式”的观点. 第一、通过对灵泉村的实地调研、访谈归纳出村落的演变历程及村落建筑环境特点。 第二、将研究所得的村落环境特点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依据。 第三、通过对传统建设环境融入新农村建设的探索提出“新农村建设与传统村落环境保护并行”的发展模式。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传统村落建筑蕴藏着厚重和丰富的历史文化,是我们祖先留下来的珍贵财富、无价之宝,传递和延续着我们的精神血脉。在新农村建设中对传统村落的保护起到积极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本论文的独特之处在于将新农村建设与传统村落环境相结合起来去研究和探讨。对传统村落环境的有效保护与发展提出了三种模式——有机更新式的发展模式、完全保护传统村落环境的模式、传统村落环境与新农村建设并行的发展模式。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论文的入手点是研究村落的传统建筑环境及其相关的乡土元素,提出“新农村建设与传统村落建筑环境保护并行”的发展模式,对于新农村建设地域特色的标识,个性化的展示及其与有序性的统一,以及对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存的保护与继承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作品摘要

随着目前农村城市化与现代化的迅猛发展,村落—作为乡村社会活动的载体和容器,其各个层面旧有的形态结构逐步开始解体,而传统村落建筑环境记载着人们在历史进程中形成的科学实践和审美观念,具有极为广泛的群众基础。传统村落建筑环境受到新农村建设的多方面冲击,面临着种种危机。 本文以关中地区为例,从国家“十二五”规划出发,从保护特色文化风貌科学角度,探讨传统村落建筑环境转型的矛盾问题及其良好发展途径。主要采用调查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务实性基本研究方法,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融合社会、经济等等其它学科的科学知识,剖析传统村落建筑环境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转型,从理论高度进行科学反思,提出了“新农村建设与传统村落环境保护并行模式”的观点,提出三种并行模式类型:“完全保护式”、“建设新村式”、“有机更新式”,并就合阳县灵泉村进行了实证探索研究,指出了该模式研究的学术意义。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1] 合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合阳年鉴(1992—1996).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 [2] 合阳县志编纂委员会编.陕西地方志丛书—合阳县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 [3] 顾朝林.中国城镇体系—历史.现状,展望.北京:商务出版社,1996.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材料工学部主编,仲德昆等整理:小城镇的建筑空间与环境.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5] 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6] 王军.走向生土建筑的未来[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01,33-2 [7] 北京宪章[C].国际建协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北京,1999. [8] 陈志华.北窗杂记[M].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9] 张碧田、刘振亚主编.陕西民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10] 李佐军主编.中国新农村建设报告200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1] 骆中钊编著.新农村建设规划与住宅设计,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12] 孟彤著.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时间观念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13] 彭一刚.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14] 王路.“村落的未来景象—传统村落的经验与当代聚落规划”,建筑学报,2000-11. [15] 周湘虎、舒平、杨昌鸣.“传统住文化‘原型结构’初探—传统‘合院民居’对现实的启示,建筑师,1995(65). [16] 陆元鼎主编.中国民居建筑,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11 [17] 刘克成、肖莉.“乡镇形态结构演变的动力学原理”,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学报,1994. [18] 陈晓键.乡村聚落地理研究的国外动态与国内趋势,世界地理研究,1994. [19] 吴良墉.乡土建筑的现代化.现代建筑的地区化—在中国新建筑的探索道路上,华中建筑,1998.

调查方式

走访、问卷、现场采访、人员介绍、个别交谈、亲临实践、图片、照片、书报刊物、、影视资料、文件、自发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1、国内相关课题研究现状及背景 到目前为止,对于村落传统建筑环境去留问题政府以及相关学者专家似已达成共识:村落传统建筑环境蕴藏着厚重和丰富的历史文化,是我们祖先留下来的珍贵财富、无价之宝,传递和延续着我们的精神血脉,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思维和价值观念、审美追求与情感记忆。努力推进我国历史文脉和民族艺术的传承、保护和发展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争议主要在于如何对其加以利用与传承。 “集体选择”视野下的城市遗产保护研究(同济大学,沈海虹): 针对我国转型期背景下城市文化遗产保护推行所面临的重重障碍,通过建立“关联人群”的分类,借助“集体选择理论”视野,借鉴欧美国家二战后城市遗产保护的成功经验,系统地疏理了遗产保护得以顺利推行的主体力量建构与社会机制建设,有针对性地根据我国国情,提出了实践的建议。2、国外相关课题研究现状及背景 国外相关研究中,以色列学者S.N.艾森斯塔德的观点极具代表性。艾森斯塔德反对“一个社会传统越少,也就越是现代化”的极端观点,他主张重新考察传统与变迁的关系,以便对“传统”与“现代性”的关系进行重新定位。在对中国村落演变的研究后,艾森斯塔德建议要加强社会的凝聚力和现代制度建设(包括各种中介制度和组织),以整合和化解在现代化过程里产生的新的“动机”或取向(必须有吸纳和释放机制)。艾森斯塔德的传统与现代性相容,并能为现代性所合并和控制的观点,对于我国的新农村建设的深度推进富有启发,新农村建设要摈弃简单地否认历史与传统的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 新农村建设以及在新农村建设中传统村落环境的保护问题是我国正在逐渐探索发展的问题,并没有就最佳方法形成定理论。这也正是本研究积极探索的意义所在。将新农村建设与建筑环境传统相关联,将新农村建设与保护传统村落建筑环境基本土壤相关联的研究及成果尚不多见。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