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生态移民对移民者及原居住地区农民的影响--基于宁夏海原县和红寺堡开发区实证分析
小类:
经济
简介:
宁夏南部的西海固地区是中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该地区常年气候干旱,极不利于农业、工业的发展,经济发展状况处于较差水平。有一种观点认为该地区要想摆脱贫穷,唯一的途径就是大规模向外移民,而红寺堡开发区的建设正是基于这一思路的实践。本文通过计量经济学的方法,研究清楚红寺堡的大规模移民对于农民的脱贫致富的作用,以及产生这些作用的背后的原因等问题。
详细介绍:
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区是全国著名是贫困区,该地区取西吉、海原、固原三地名字的首字,一般称为“西海固”地区,与甘肃陇西、河西并称为“三西贫困区”。该地区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甚至在灾荒之年影响到当地农民的基本生活。长期以来,当地农民采取粗放式的农业与畜牧业经营方式,对当地本来就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很严重的破坏。为了解决农民收入与环境保护这两个问题,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决定建立红寺堡开发区,实行大规模生态移民。截止2010年,该移民区共接纳来自南部山区8县的生态移民逾16万,该开发区已经成为全国同类开发区中最大的一个。本次研究将针对西海固贫困人群外迁至红寺堡开发区这一大规模扶贫开发项目在微观层面上进行研究,反映出当地农民的生存状况。曾经有人认为,西海固地区如果要脱贫,唯一的办法就是将贫困地区人群外迁,而红寺堡开发区正是这样一种思路的实践。 本文选取西海固地区的海原县境内的两个村和红寺堡开发区境内的两个村作为样本,将农民的人均收入拆分为人均农业收入、打工收入和政府转移性支付收入,通过计量经济学的手法对其进行研究。 通过对我们收集到的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在农业方面,如果搬迁前农业为灌溉农业,那么搬迁对于搬迁农民的农业收入是有正的效应的,深究其原因,则是由于农业投资的大幅度增加;如果搬迁前是粗放的“靠天吃饭”的农业,结合相关研究文章即调查数据,我们会发现搬迁对于农业收入方面有负的效应。究其原因是搬迁后农田亩数骤减,而产量提高倍数不够弥补农田减少所带来的影响。而在打工方面,我们发现搬迁对农民影响并不显著。我们尝试用打工信息的扩散来解释,但目前缺乏相关数据的支持。在分析打工收入问题时,我们发现民族问题对于打工收入的影响十分显著。其原因可能与回族的生活习惯以及汉族对回族的歧视有关。而在转移性支付方面,搬迁对于其影响是十分显著的。 尽管经济层面上搬迁对于农民没有明显的影响,但是在教育层面、生态环境的改善层面、人们思想的转变层面,搬迁还是有正的影响的。 虽然我们通过分析,在农民收入方面得出了一些令大家意想不到的结果,但是,我想说的是,生态移民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收入问题的分析,它涉及到包括环境、教育、交通、人们的思想、乃至宗教等多方面的问题,对于它的判断不能仅仅停留在经济学领域。 行走于西海固的土地上,我们到处可见的是被铁丝网包围的大山,是片片由飞机撒种后留下的绿地。还有成片的人造林地。就当地的领导告诉我们,近几年本地的风沙少了很多,很多地区缺水的状况有了进一步的改善。由于林地草地的丰盈,大自然固沙存水的效用正在慢慢回复。而曾经的黄沙荒山也在一步一步的还原旧貌,历史在这里将会翻开新的一页。在出行的路上,我们还看到许多荒废的已经被植物覆盖的农舍,就这样破败的懒躺在路边。只是我们知道,这断壁残垣并不仅仅是主人废弃的住所,更是这片土地上的一种象征。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首先对海原县和红寺堡开发区的基本情况进行描述。 其次根据从当地收集到的数据来做微观的分析,重点研究每一个村子的家庭的平均收入数据和个人的平均收入数据。通过运用统计软件,对海原县与红寺堡开发区两地的相关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再次,在非经济层面上,例如生态环境保护,教育问题,农民思想转变问题等,对这一移民政策进行相应的分析。 最后,总结分析结果。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作品所收集到的数据在收集过程中尽量保证了抽样的独立性,随机性。在之后的数据分析中,使用了统计软件SPSS,保证了最终分析结果的科学性。并且在面对生态移民这一问题是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而是放眼全局考虑,避免了以偏概全的情况。本作品的独特之处在于运用计量经济学的相关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样本采集数量上也比较多,运用两地对比的方法来研究也是之前相关研究中较少采用的。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类似于宁夏南部山区这样的干旱地区,农民的脱贫致富问题一直是一个难以彻底解决的问题。解决该问题的方法之一就是贫困农民外迁。这样大规模的移民致富工程到底值不值得进行推广是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尝试通过对红寺堡开发区和海原县的对比研究,得出移民对于农民的脱贫致富在最初会有相应效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地农民的收入差距在逐步缩小。但是,考虑到生态环境,教育环境的改善等问题,生态移民这一做法还是值得推广的。

作品摘要

宁夏红寺堡移民区工程开始于1999年,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发展为全国同类开发区中最大的一个.其目的为通过生态移民的方式,增进宁夏南部山区农民的收入,以及保护南部山区破坏严重的生态环境。该开发区已经度过了十一个春秋,生活在那里的农民生活状况怎么样?当年没有搬迁的农民现在的生活状况怎么样?这都值得我们研究。本文通过利用简单的回归方法对我们所调查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最终得出结论,本次移民在农业层面上对农民增收作用不大,甚至有副作用;在外出打工方面也没有显著的影响,而且调查发现民族问题对于外出打工收入影响十分显著;在教育等方面,生态移民则有良好的效果。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本文获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优秀暑期实践报告一等奖。 本文在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经济论坛》发表

参考文献

1海原县2003年县域经济发展统计报告 2 2008年宁夏统计年鉴 3行政区划网 《吴忠市历史沿革》 4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4 5中国农村经济 2006.3 6东梅、钟甫宁.生态移民与农民收入[J],中国农村经济,2006.3

调查方式

本文采用了走访、问卷、现场采访、人员介绍、个别交谈、亲临实践、统计报表等调查方式。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通过大量文献资料的阅读,我们发现关于生态移民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都特别多,但主要集中在“项目可行性”、“生态移民的经济效益”和经验等方面,而且大多只做简单的宏观数据描述。 王龙、王敏博士在《非正式制度视角的宁夏生态移民发展研究》中结合非正式制度的变迁与文化适调理论,通过提出技术资源投入、发挥宗教正面引导作用、扶持回族优势产业等措施,诱导移民改变观念来推进移民经济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韩瑛、陈忠祥和韩珺在《宁夏移民区产业结构演进的实证分析》中从红寺堡移民区产业结构的发展过程及现状着手,通过对其经济发展指标的衡量、产业结构偏离度的计算、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的计算等量化测度,从而对其产业结构演进的绩效进行了分析,最后基于红寺堡移民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产业结构升级与优化的举措。而东梅和钟甫宁则在《生态移民与农民收入》中总结到:生态移民能明显的提高农户的收入水平,但从长远来看,单纯依靠农业收入不可能大幅度改善其生活水平,因而需要从其他角度着眼来提高其总体收入水平。影响生态移民的因素很多.在目前研究论文中主要涉及的有资金约束、政策导向、资源整合和陈旧思想观念的束缚(李华、马丽华、程鹰飞,2007);其中关于生态移民的制度影响因素分析主要有法律因素(张志辽。2005)。同样资源因素、经济因素和人文因素影响也比较多.甚至民族因素也对民族地区的生态移民有比较大的影响(张志辽,2005),如三江源生态移民文化变迁的必然性(百乐•司宝才仁、韩昭庆,2007)。资金问题、生态移民与产业结构结合不合理的问题(阿布力孜•玉苏甫、陈祖群,2007);从移民的制度角度进行分析,则主要的论文有朱东恺《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制度研究、问题分析》,该论文从工程移民的制度根源、分析工程移民引致的社会经济问题的根源。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