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传播学研究方法的反思--对传播领域的实证主义观念的现象学反思
小类:
社会
简介:
运用现象学的历史—目的论的还原法对传播学实证研究方法论进行分析,揭示方法论的实证主义本质及生活世界本源。这里主要借鉴了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现象学研究。通过对实证主义的彻底分析,以显示实证研究方法论在学术研究和传播业务中的构造维度,这一构造维度体现了大众传媒的意识形态本质。 另者,本文希望将现象学理论引进传播学研究之中。在传播学研究的实证学派、批判学派,以及媒介环境学派之外找到其它更丰富的发展路径。
详细介绍:
在传播学研究与业务中,实证学派强调经验数据的收集和数理化的分析,并因此被给予了科学和客观性的标签。但是,在现象学的视域之下,实证主义方法论观念更显露着深层的主观性。思想史也显示,现象学之思对实证主义给予了彻底的分析。因此,本文将现象学的思与理论引入传播学研究之中,首先的希望即是在传统的批判学派、实证学派以及媒介环境学派之外,找到其它可能的、丰富的、值得引进发展的理论资源。 现象学运动多元丰富,本文主要运用的是胡塞尔晚年的“生活世界”分析与历史—目的论的现象学还原法。如是分析将澄明实证主义观念的本体论的被奠基性,即其奠基于具体的目的性的生活世界之中,即客观性被给予于主观性之中。因此秉承实证主义方法论观念的传播学实证研究——无论是学术研究抑或是面向市场的传播业务——亦潜藏着主观性。这种潜藏或被遗忘或被遮蔽,但通过现象学还原,本文希望最后揭示传播理论及理论的特例化的大众传媒,并非是通过客观方法得以“发现”并“运用”的,而是通过与主观性特征的其他媒介与信息共在于生活世界中的方法而被构造的。一切方法都带有着前设的理论范式与生活世界的目的性。这一结论集中体现为任何大众传媒本质地带有的意识形态性。具体案例分析可见于本文对大众娱乐的商品—市场的资本逻辑的分析。 综之,本文除了以上两点特征外,笔者还认为存在第三点想要表达的。即本文体现了重视理论的风格和姿态。本文认为,传播理论和业务的发展,于此当下应该理论研究先行。

作品图片

  • 传播学研究方法的反思--对传播领域的实证主义观念的现象学反思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本文的研究目的有两点。首先希望将现象学的思与理论引入传播学研究中,丰富传播学的理论资源。其次通过历史—目的论的现象学还原与生活世界理论揭示实证主义传播学的缺陷和本质。 因此,本文的基本思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简述实证主义传播学的方法论特征。第二部分采用胡塞尔的现象学对实证主义的批判揭示实证主义的本质。第三部分分析传播学研究与业务中方法与理论的关系,并以大众娱乐为例进行分析,揭示其意识形态特征。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文不希望预设任何科学理论为科学性的前提,而是秉承自笛卡尔以降、现代科学的清楚明白的彻底性分析。 本文的先进性在于,本文是国内目前尝试将现象学引入传播学之中的努力之一。并发于传播学的权威期刊,有利于此努力之传播。 本文的独特之处即对实证主义传播学的现象学分析。在一个求真让位于求利的学术时代,本文回避实证主义传播学的经济性不谈,而进入其理论内部,揭示其隐蔽的不现实的本质。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理论努力上。本文希望将现象学的思与理论引入传播学研究中,开辟可能的研究之路。目前传播学的学科历史短暂,理论基础薄弱,故而学科独立性不稳定。本文希望在学科的理论上丰富多元化,进而形成理论话语的多元交往。 现实意义上,表现为本文最后以对大众传媒的娱乐化的现象学分析,揭示媒介营造的景观的商品—市场的逻辑。有利于引导我们对待现实生活中充斥的大众媒介娱乐的态度。

作品摘要

传播学作为一门研究信息传播的科学,其自身理论构造相比于自然科学和其他社会科学是不完善的。传播学的先驱从不同学科视域出发并将其方法论引介入对传播学问题域的研究中。传播学研究是通过精确的方法和技巧以掌握信息的传播规律,精确的方法成为了传播学作为一门科学的标志。也正是在这样的观念前提下,传播学研究通过方法的逐渐完善,实现着对客观信息传播规律的发现,并以此来构造传播理论。然而,本文恰是要对此观念的前提进行一些可能的反思,本文所意向完成的任务不是对方法的运用和方法本身的完善,而是希冀能够通过对方法本身的反思,从而揭示通过方法来构造的传播理论的本质。这是提前要说明的意向。故将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传播学研究方法的素描,之所言称“素描”,是因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对传播学研究方法的概论,而不可能做到精细地探讨某一具体方法,即希望能够给传播学研究方法描述一个概貌,以便进一步分析;第二部分是对方法本身的反思,并通过对方法本身的分析而将所思导向由方法而构造的理论的本质分析之中;第三部分是通过对方法的反思而展示出关于传播理论的一种可能的理解。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1.发表于CSSCI期刊《国际新闻界》,2010年第6期。 2.收录于《第十一届中国传播学大会论文集》,2010年7月。 3.中国第三届青年传播学者论坛宣讲论文。 4.论文摘要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转载,2010年第6期。

参考文献

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和超越论的现象学》,王炳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罗兰.巴特尔,《神话:大众文化诠释》,许蔷蔷 许绮玲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 麦克卢汉,《麦克卢汉精粹》,麦克卢汉 秦格龙编,何道宽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尼克.史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社会理论与大众传播》,王文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调查方式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国外研究历程: 传播学的研究范式主要分为经验学派、批判学派和媒介环境学派三类。经验学派执着于“是什么”的问题,主要采取量化方法对现象予以描述,批判学派聚焦于“为什么”的问题,主要采用政治经济学范式分析媒介和大众传播的社会环境及意识形态特征,研究目的在于对“应该是什么的”理想秩序的建构。新兴的媒介环境学派与前两者的区别在于,面向媒介本身去思考,关注媒介技术变革所带来的社会生态变迁的问题。媒介环境学派的研究方法与现象学所提供研究方法颇有共鸣。但传播学研究的三个主流学派之间的理论和成功的关联性由于范式的差异而各自为阵,通过现象学的方法则可以将“是什么”和“为什么”以及媒介技术与大众传播的社会建构功能之间的关联性呈现出来。故而就传播学研究的宏观历程看来,引入现象学的理论和方法是有积极价值的。 国内研究现状: 在国内,关于现象学和传播学的交叉问题研究属于新兴领域,已有一些试探性的研究成果。具体为硕士论文两篇,博士论文一篇,以及发表在一些学报上的介绍性论文,其中加笔者的一篇论文、只有两篇发表在传播学权威期刊(国际新闻界2010.6;新闻大学2010.1)。具有代表性的是一本已出版的博士论文《媒介的直观:论麦克卢汉传播学研究的现象学方法》(范龙,2009,暨南大学出版社)。综观已发表的研究成果可见,大部分仍属介绍性,但以显示出了其可观的前景。其中尤其可以见得现象学方法与媒 介环境学派的交叉性质,如大部分论文都是关于麦克卢汉与现象学的比较研究,其中可以参见关于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哲学硕士论文。故而,现象学方法引入传播学研究将和媒介环境学派产生积极的交叉研究。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