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项目名称:
- 元江哈尼族棕扇舞调查与研究
- 来源:
- 第十二届“挑战杯”省赛作品
- 小类:
- 社会
- 简介:
- 棕扇舞是元江县哈尼族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哈尼族民俗习性相互交融,互相结合传承至今,是哈尼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承形式,现已被列入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大力发展民族文化的今天,研究棕扇舞的传承发展、保护措施及其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对于弘扬哈尼族传统文化、丰富哈尼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哈尼族地区的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作用。
- 详细介绍:
- 棕扇舞是哈尼族在漫长的游牧迁徙历史和狩猎采集中产生的,并通过丧葬祭祀活动得以巩固发展,是最古老的一种艺术文化形式。它是元江县哈尼族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与哈尼族民俗习性相互交融,互相结合传承至今,是哈尼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承形式。近几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对哈尼族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视,元江县哈尼族棕扇舞于2007年9月被列入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棕扇舞蕴涵了哈尼族的历史观、道德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在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宗教学等领域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哈尼族棕扇舞体现出深沉、古朴、柔韧、粗犷的特点,是哈尼族民间文化艺术在众多文化层面的集中表现。其中深沉、内敛的风格和色彩,表现出哈尼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勤劳朴实、吃苦耐劳的品质,而粗犷、豪迈的特点又是这个民族精神意志的重要体现,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哈尼族的棕扇舞是哈尼族智慧的结晶,也应该是人类共享的文化遗产。 如今,在众多文艺工作者以及各级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棕扇舞通过世代流传,它从民间淳朴的丧葬祭祀礼仪活动,逐渐演变成一种融民族风情风光和歌舞表演为一体的旅游开发项目。它不仅成为了哈尼族展现民族内在性格和追求自我的主要表现形式,而且还成为了哈尼族与外界交流的重要手段。 在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共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棕扇舞在整个民族中越来越兴盛,它不仅是哈尼族传统文化的载体,而且是哈尼族千百年来民族文化和智慧的结晶。因此,保护、传承和发展棕扇舞,对于弘扬哈尼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促进哈尼族地区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价值。 本人在经过实地调查和文献参阅后,概述元江哈尼族棕扇舞的起源及内容,着重阐述其民族历史文化价值、梯田农耕文化中的价值和艺术价值,分析其在保护与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着做出一些有益的思考。 重点:研究棕扇舞在元江哈尼族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传承发展情况,从而弘扬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难点:通过分析和解决哈尼族棕扇舞保护与传承中的问题,使哈尼族传统文化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 撰写目的:研究棕扇舞在元江县哈尼族民间传统文化中的意义和传承发展情况,挖掘舞蹈中蕴含的重要文化价值,以宣传保护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团结,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基本思路:通过专业知识学习和平时积累,指导老师引导,查阅相关文献。在实地田野调查和大量收集资料的基础上,主要概述元江哈尼族棕扇舞的起源,总结分析它的内容、特点及其文化价值,并提出保护它的对策。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 结合地方民族特性,以元江县哈尼族棕扇舞为个案研究。虽然哈尼族棕扇舞在许多地区以民族风情文化的形式展现过风采,但几乎没有人对这种原生文化载体做过研究,因此,在发展民族文化的今天,研究棕扇舞的传承发展、保护措施及其所蕴含的民族精神,不仅能再现哈尼族舞蹈原生文化的价值,而且可以使哈尼族优秀的传统舞蹈得以传承和发展,对当今弘扬优秀传统民族文化、丰富精神文化和社会文化生活的主题相结合。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近几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对哈尼族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视,元江县哈尼族传统文化中的棕扇舞于2007年9月被列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元江哈尼族棕扇舞蕴含重要的文化价值,本文以哈尼族棕扇舞为研究内容,以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为落脚点,将棕扇舞置于哈尼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弘扬民族文化、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环境下进行调查研究。
作品摘要
- 在人类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哈尼族人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无数多姿多彩的歌舞。近年来,哈尼族棕扇舞受到文化部门的高度重视,艺术骨干不断被选拔出来,艺术队伍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表演水平也越来越高,且其艺术精品也陆续被挖掘出来。这些不仅使哈尼民族歌舞文化得以更好的流传和弘扬,而且对增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现将在实地田野调查和大量收集资料的基础上,主要概述元江哈尼族棕扇舞的起源,总结分析它的内容、特点及其文化价值,并提出保护它的对策。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 该作品在2010年2月,发表在《红河民族》内部刊物上,第38期,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民族研究所主办。
参考文献
- [1]云南省民间集成办公室编:《哈尼族神话传说集成》[M] 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90. [2]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民族研究所编:《红河民族研究文集》(第三 辑)[C]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 [3]史军超.《民族的史诗——哈尼族迁徙史诗》[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1988. [4]云南民族学会哈尼族研究委员会编:《哈尼族文化论丛》[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 [5]傅永寿.《哈尼文化散论》[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 [6]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化局编:《哈尼族民间舞蹈》[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
调查方式
- 走访 问卷 现场采访 个别交谈 亲临实践 图片、照片 书报刊物 文件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范围,云南省于2000年颁布实施了《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党中央对保护民族民间文化十分重视,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文化部于2003年初启动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试点工作,并草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把此项工作提到法规的高度,2004年由文化部、财政部、国家民委等实施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正式启动。这些都是我们做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的最有力支持,也是做好这项工作的根本保证,我们要不失时机地行动起来,投入这项具有时代和历史意义的工作,担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 在民族文化发展战略及对策方面,有许多学者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进行了很多方面的研究, 乌力更在《试论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三个重要依据》中提出:国际法是保护文化多样性的法律依据,民族习惯法是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实践依据,党的民族政策是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理论依据。谢君雨在《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保护发展》中认为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主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与此同时对民族文化的盲目开发也造成对原生态民族文化的破坏,民族文化发展中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民族地区和谐发展和民族团结,加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已刻不容缓。 目前,很多专家和学者主要从哈尼族传统文化中的梯田文化、服饰文化、节日文化、生态保护、道德观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以哈尼族棕扇舞为研究内容,以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为落脚点,将棕扇舞置于哈尼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弘扬民族文化、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环境下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