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关于近年来文山苗族学生辍学的几点思考
小类:
社会
简介:
从文章构成来看,文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从选择调查的对象砚山县阿猛镇卡子村和广南县珠琳镇麻栗树村入手,对选择砚山县阿猛镇卡子村和广南县珠琳镇麻栗树村进行调查的原因作了简要说明,并对从调查的结果简单的分析了苗族学生辍学的现状及特点。第二部分则对两个苗族村苗族学生辍学的原因进行相关分析。第三部分从客观和主观方面提出了解决苗族学生辍学的相关建议。
详细介绍:
关于近年来文山苗族学生辍学的几点思考 摘 要: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苗族地区的教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苗族地区的教育仍相当滞后,其中,辍学率高已渐渐成为苗族当今教育的一个严重问题。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何在,怎样去解决苗族地区今后的教育问题?带着这个问题,笔者利用一个多月的假期时间,深入到砚山县阿猛镇卡子村和广南县珠琳镇麻栗树村进行了调查,并提出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 苗族学生辍学;原因; 对策 一、对砚山县阿猛镇卡子村、广南县珠琳镇麻栗树村的调查 (一) 选择卡子村和麻栗树村进行调查的原因 第一,所属县不同。卡子村属砚山县,麻栗树村属广南县。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上,两县政府采取的政策措施有所不同。如,2009-2010年从阿猛镇街到珠琳镇街的公路修建上,砚山县对其所属的路段铺设水泥路,广南县则对其所属的路段铺水泥砖路。两县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也存在一定的异差性。 第二,户数、人口数大体相同。卡子村苗族34户,147人;麻栗树村30户,128人。对两地的学生辍学情况作比较有一定的合理性,可以由小见大。 第三,分布特点几乎一致。一是两村都分布在山区,但交通便利。卡子村坐落于公路两侧,麻栗树村距公路也仅一公里,两村往东可达广南县城,往西可达砚山县城。二是小杂居。卡子村苗族与170多户汉族(其中4-5户为彝族)合为一村,麻栗树村均为苗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两村很少有人不会说汉话。三是聚族而居。卡子村苗族34户有杨姓27户,麻栗树村苗族30户有杨姓18户。 第四,两村相距不远,仅8公里。 (二)调查的结果 1.辍学的现状(包括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 从受义务教育来看,2008年卡子村苗族在校学生21人,小学生为18人,占苗族学生的85.7%;初中生2人(七八年级各一人,九年级无),占比9.5%。2009年,卡子村苗族在校学生降到16人,其中小学生13人,中学生保持原有的2人(都为七年级)。麻栗树村的情况,2008年苗族在校学生16人,其中小学生12人,占比75%;初中生1人(七年级),占比6.25%。到2009年,在校学生10人,均为小学生。 从受高等教育来看,2008-2009年,卡子村苗族学生仅1个大专生,占在校生比4.8%。麻栗树村苗族在校学生有1个大专生,1个高中生,占在校生比18.75%。 2.苗族学生辍学的特点 苗族学生辍学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辍学率较高。卡子村在校生人数从2008年的21人减少到2009年的16人,辍学5人,辍学率为23.8%;麻栗树村在校生人数从2008年的16人减少到2009年的12人,辍学4人,辍学率为25%。二是在校生的学历较低,多为小学学历。两村苗族学生都是小学阶段人数较多,初、高阶段教育人数极少。三是女学生辍学较多,在调查中发现,卡子村一年中辍学5人中有3人是女生,占辍学生的60%。麻栗树村辍学4人,其中有3人是女生,占辍学生的75%。 调查中,笔者发现卡子村、麻栗树村交通便利,上学方便(卡子村办有学前班到六年级,初中则到离村11公里的阿基中学就读),生活上衣食无忧,且语言受阻程度低,都能讲汉话,加上近年来国家“两免一补”的实行,其中,每个学生每个月可以得到75元的生活补助费。那么,为何两村苗族学生辍学仍如此严重呢? 二、辍学原因分析 苗族学生辍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学者们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的调查分析,可归纳为以下四点: 第一、根本原因在于苗族家庭经济困难,难以支付子女学校教育的生活费用和学习费用。据了解,现在因观念陈旧,不送小孩读书的人家已不多,但因家庭困难而致使小孩辍学的却大有人在。家庭困难中又分两类,一是经济困难,无钱供小孩读书;二是家庭缺乏劳动力,不让小孩读书,让其回家帮助家庭做农活。 第二、我国现阶段教育存在的问题使“读书无用论”思想在苗族中的影响比较重。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大中专毕业生逐年增多,相当一部分找不到工作。再加上知识结构问题,许多初高中毕业生回乡后无所作为,或留在家中务农,或外出打工。就“怎样看待当今读书问题”,卡子村的18户抽样有16户存在着这样的想法,“读书不读书都一样,与其花一大笔钱读书,还不如趁早回来帮助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麻栗树村13户抽样农户中有10户也持这样的想法,比例分别高达88.9%、77%。笔者在卡子村直接听到一位大婶对邻居家的儿子说:“读什么高中啊,现在大学毕业了政府又不包分工,还不如回家打工赚钱。” 第三、语言交流仍有困难,使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因厌学而不愿读书的学生所占比例有相当部分。据了解,小学生约占10%,初中生约占20%左右。笔者在与卡子村10名在校学生和4名已经辍学的孩子交流时,有8位孩子说书太难,其中3位读过一个学期七年级的,还说到初中什么都不知道,特别是英语。对此,笔者通过他们的父母了解了他们小学的学习情况,得知他们的孩子在小学就产生了厌学情绪。由于母语是苗语,虽然都会说汉话,但是学习汉语仍相当困难;到了初中阶段,由于小学的基础未打牢,到初中后学习难度加大,课程较多,跟不上学习进度而不愿继续学习;到了高中阶段,自负自卑情绪加重,目光狭隘,功利思想严重,担心读完高中或大学找不到工作回家后被他人取笑。 第四、受打工潮的影响。现在社会开放,不论是外地到本地打工的,还是本地到外地打工,人员都比较多。许多学生认为,自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艰苦,与其在学校苦熬,不如加入打工队伍赚钱。因此,有的学生不经家长同意,就擅自外出打工。 据调查发现,“读书无用论”思想及打工潮的影响使苗族学生的辍学越来越严重。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该怎样做呢? 三、减少苗族学生辍学的对策 (一)从客观上来说,主要在于国家的关心和帮助。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化,党中央和国务院为了促进我国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小康目标,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提出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和谐社会、和谐文化建设目标。而“共同团结奋斗,就是要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上来,凝聚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来,凝聚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上来。共同繁荣发展,就是要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 。[1] 首先,要大力发展经济,解决由于贫困而支付不起小孩读书的学习费用问题。据了解,卡子村34户苗族140多人每年人均纯收入还不到1000元。正如恩格斯所说:“政治、法权、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而从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看,物质决定意识,也就是说,在发展经济和发展教育中,发展经济起决定性作用。目前,在发展经济和发展教育中,偏重于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关键性,面对经济却谈得很少,这是本末倒置,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观点的。诚然,教育在培养人才,促进经济发展中作用不可忽视,但是,如果经济没有发展起来,教育将成为空中楼阁。从我国的情况看,国家经济已经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和规模,强调重视教育,为国家培养人才,为国家有更大的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这是对的,但是对于像苗族这样一个没有脱贫,还在贫困中挣扎的民族,如果不大力发展经济,要想发展教育,那是不现实的。 据调查,现在有许多生活在偏远村寨的苗族同胞,不要说是脱贫了,就连平时的油盐都吃不起,如笔者2010年1月29日到麻栗坡县的马崩村调查时,在与下黑山老村长交谈中,老村长心酸地告诉我们:“家中三亩地,十个人吃饭。多种包谷,一年仅仅收七到八包玉米籽。粮食若不受灾则可撑到来年的二、三月份。而一些贫困家庭八月份已经没有粮,需要靠国家的救济粮。”可见,处于这样的景况,小孩是否还能读得起书呢?因此,要发展教育,要让苗族小孩读得起书,要减少苗族孩子辍学增多,还得大力发展经济。 从目前的情况看,就是要加大扶贫工作力度,促进苗族家庭的经济发展,使苗族家庭尽早脱贫致富。党的十一届三中会以来,尤其是“八七”扶贫攻坚以来,党和政府加大了农村的扶贫力度,使苗区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各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经济社会有了长足进步。然而,由于历史、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苗族的经济仍然非常滞后,相当一部分人员仍生活在贫困线下,扶贫攻坚工作仍然很巨。今后,在对苗族的扶贫中,笔者认为一方面应着重抓好改善和创造苗区发展条件。如在苗区,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既要加强对路的修建,又要加大对水利工程、电力工程等方面的建设,从而彻底改变发展后劲不足的状况。另一方面要教会苗族如何发展。苗族同胞由于受历史、环境、不良传统观念的影响,总体来说,素质不高,观念落后。因此,对苗族同胞的扶贫,就得多一份心思,多一份工作,要教会他们如何发展,怎样发展。首先要抓好扫盲工作,为接受新知识打好基础;其次是办好农用科技培训班,教给苗胞使用科技知识;三是抓典型,以典型引路、带动。农民的经济基础是比较脆弱的,承受不起风险,导致了农民比较讲实惠。因此,要抓好典型,以典型引路,带动苗区的经济发展。只有抓住这两个问题,苗区的发展才有可能,脱贫才有希望,小孩才能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只有把扶贫工作抓好抓实了,苗区的经济才有可能发展,苗族子弟上学难的问题才能得到有效解决。否则,“先富带后富”只会让苗族同胞越来越贫困。 其次,要实行“三免费”教育,减轻学生家庭的负担。发展经济固然是避免苗族孩子辍学的主要手段,但发展经济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针对目前苗族孩子辍学增多的现实,还应有一些应急措施。“三免费”教育应该是应急措施之一。这不能简单地说群众“等”、“靠”、“要”的思想严重。就了解到的情况,供不起小孩读书的家庭确实存在着很多困难(当然指对于让孩子进入更高的学校接受教育的家庭)。因此,要解决目前苗族孩子辍学问题,政府应拿出一定的经费,加大对教育的资金投入,加大对困难的边远山区中小学生实行“三免”。2003年教师节,温家宝在北京接见农民工子女学校师生时曾题词:“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毕竟,苗族中小学生是苗族的希望,也是祖国的希望。 再次,要认真宣传贯彻《义务教育法》,依法治教。1986年我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后,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进入了法制轨道。因此,我们要大力宣传贯彻《义务教育法》,使学生家长懂得送子女上学,让子女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从而积极支持和送子女上学,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同时,要按照《义务教育法》的要求,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很大程度上,部分学生厌学的原因跟老师的教学方法、育人方法及对学生的情感投入是有一定关系的。随着科技和知识的不断更新与进步,学校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时,除了要求教师平时要加强学习外,每个假期都应组织教师参加继续教育,使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同时,进一步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投入,真正做好教书育人的目的。减少教师轻教学、轻育人,乃至教学方法死板等现象。 最后,针对部分地区,要重视母语教学,实行“双语”教育。因为,重视母语教学,实行“双语”教育,是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发展民族传统文化,促进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民族地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2]要实行“双语”教育,笔者认为一是要按“尊重一个民族,必须尊重这个民族的文化;发展一个民族,必须发展这个民族的文化” [3]的方式进行。二是要培养苗族教师或苗语和汉语精通的教师。苗族地区,多为纯苗族居住,人与人的交流通用语主要为苗语,苗族很多适龄儿童常常一句汉语(汉话)都听不懂,不会讲,更何谈普通话。就是与汉族杂居的苗族,苗族孩子也只有很少的会讲一点普通话。从而,很多苗族地区,小学阶段,由于母语是苗语,觉得学汉语困难大;初中阶段,由于小学的基础未打牢,到初中后学习难度加大,跟不上学习进度而不愿继续学习。从而导致厌学。这不能不说培养苗族老师或苗语和汉语精通的老师的重要性。 (二)从主观上来说,主要是苗族自身的努力,同时清楚的认识“贫穷”和“富裕”所包含的意义。 “贫穷不能等”,这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只有真正摆脱贫穷的帽子,苗族同胞才能走上富裕的道路。而对此怎样摆脱呢?笔者认为: 第一、必须要让苗族同胞在思想上先富裕起来。其一,由于历史缘故,苗族同胞,在思想、性格等方面都趋于温和、保守,因而只有迁徙到偏远的山区和高寒山区居住,长期从事采集、狩猎或替他人打短工以维持基本的生活。为此,苗族同胞必须树立一个新的信念,要在经济活动中敢拼,敢闯,走出传统思想的束缚。其二,苗族同胞在宗教方面,大多信仰万物有灵(即鬼神)和祖先崇拜,其中,信仰鬼神,这很大程度上是与科学相违背,使其思想很难受到外界新事物和好的思想的影响。因此,只有在思想观念上有所突破,才能在实际行动中有所作为。 第二、苗族同胞必须分清“贫穷”和“富裕”的界线。对于苗族同胞父母来说,我们不能走一条“贫穷-富裕-贫穷”或走一条“贫穷-贫穷-贫穷”的道路。这意味着,前者可暗含:一方面生活富裕了,我们却在精神和思想上贫穷了,一方面我们在精神和思想上富裕了,而我们却在物质上贫穷了。后者就不言而喻:我们在精神和物质上永远都处于贫穷。因而,苗族同胞父母应主动让孩子接受教育的同时自己也要学会学习。当然,在让孩子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存在重男轻女的思想。否则,母亲不识字,不懂科学知识,听不懂普通话,怎能教育好和培养自己的子女。对于苗族孩子来说,我们更要清楚的知道,面对当今激烈竞争的社会,我们更应该努力的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才能更好的面对社会。 第三、苗族中的各种经济、文化组织如苗学会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以组织推动苗族经济、教育的发展。 总 结: 通过一个多月的调查和了解,使我明白:文山,虽为壮族苗族自治州,苗族人口为第二多的少数民族,但是,“质”与“量”却天然之别。或经济上极为贫困,或文化程度较低,或政治地位上干部欠缺。在21世纪经济发展的知识时代里,苗族是伟大祖国中的重要一员,苗族地区的发展也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的构建。因而,苗族地区的教育、经济、政治等方面,应该给予更多关心和帮助。我们相信,在党、国家和政府的关心与帮助,在苗族同胞的努力下,苗族地区将会更美好! 参考文献: [1]李德林.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求是[J],2007年01期. [2]王振岭采取特殊政策和措施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J],青海民族研究:社科版(西宁), 2002年04期,第100~104页. [3]朱群慧.21世纪中国百部苗学文库总序[M],2005.9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文章主要通过两个苗族村苗族学生辍学情况的调查,以小见大,揭示文山苗族教育发展上存在的问题,从而引起人们的重视。文章从两个苗族村调查对比入手,得出其苗族学生辍学的现状及特点,并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解决苗族学生辍学的一些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文章主要通过社会实践调查,采取走访,个别交谈,人员介绍等方式获取信息,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文章的独特之处在于通过两个苗族村进行调查比较,同时选择调查的对象有所不同,即地处交通便利,上学方便,避开了以往交通不便的话题等。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文章对于引起人们对教育的重视有很大的作用,对人们了解文山苗族教育有一定的引导性;同时,从苗族学生辍学的思考引起人们对各地区少数民族或汉族学生的教育的思考,对于加强“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富强”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品摘要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苗族地区的教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苗族地区的教育仍相当滞后,其中,辍学率高已渐渐成为苗族当今教育的一个严重问题。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何在,怎样去解决苗族地区今后的教育问题?带着这个问题,笔者利用一个多月的假期时间,深入到砚山县阿猛镇卡子村和广南县珠琳镇麻栗树村进行了调查,并提出了一些思考。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暂无

参考文献

[1]李德林.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求是[J],2007年01期. [2]王振岭采取特殊政策和措施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J],青海民族研究:社科版(西宁), 2002年04期,第100~104页. [3]朱群慧.21世纪中国百部苗学文库总序[M],2005.9

调查方式

调查方式有:走访、亲临实践、人员交谈及相关资料的查阅等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当前国内外对于苗族的相关调查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对国内苗族聚集区,人口较多的州、市或很多苗族人口比较集中的乡镇进行了相关的调查。调查的内容较广,涉及苗族的各个方面,包括经济、文化、教育、人口及分布状况等内容。调查的对象多以偏远的山区的苗族村寨,边疆地区的苗族村寨及自治州、自治县等为主,从而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通过调查而编写的专著及学术论文也较多,如专著有凌纯声、苪逸夫针对湘西苗族文化而著的《湘西苗族调查报告》,马关县苗族协会针对马关苗族状况写的《马关苗族》。相关的学术论文如江应樑写的《苗人来源及其迁徙区域》。对国内外都有所涉及的调查著作有石茂明的《跨国苗族研究—民族—国家的边界》。与此同时,对苗族从某一方面进行调查或研究的专著或论文也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并对苗族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和解决的方法措施。这些研究也主要侧重于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但往往把不利因素考虑作为阻碍苗族经济、文化、教育等发展的因素,而很少提及有利因素对苗族的发展也存在着不好的影响。本文则强调两个村的有利因素即交通便利也对苗族有弊端,从而引以深思。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