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生于微末而志在青云--新生代农民工素质的实证研究
小类:
社会
简介: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地快速转移,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形成了,而新生代农民工已经逐渐成为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建设的生力军。这一群体的整体素质提升,将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劳动力人口的基本素质与技能水平。本文在相关研究成果的吸收与借鉴的基础上,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素质教育问题进行了实证性研究。
详细介绍:
本文在相关研究成果的吸收与借鉴的基础上,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素质教育问题进行了实证性研究。通过对调查资料的科学分析,本文提出了新生代农民工是不同于老一代农民工的,而是有理想、有追求,希望融入城市,实现自身价值的新一代青年人,然而其目前所具有的职业技能和全方位素质的欠缺,将是他们实现理想的瓶颈。新生代农民工素质教育是指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促进其在职业技能、道德水准、心理健康、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全方位成长发展的过程,新生代农民工的素质提升对于推动其加快城市融入以及更好的发挥作为城市化建设中的生力军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这次党中央的文件中第一次使用“新生代农民工”这个词,同时,该文件也传递出中央对约占农民工总数60%的大约1亿人口的80后、90后农民工的关切。有关专家在分析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现状时指出,新生代农民工将面临新的挑战。关于其素质教育现状研究东北师范大学于伟和秦玉友的一篇文章从农民工教育培训状况的背景分析、农民工教育培训的问题分析、解决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对策等三个方面加以描述。基于这样认识,我们应该把提高农民的素质作为解决农民工问题的第一要务,通过长线教育与短期培训,提高农民工的知识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改善农民工生活状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而在可行性方面:新生代农民工个体对教育需求的前瞻性与务实性;新生代农民工个体对教育需求的强烈性与节制性;政府的政策扶持与社会的积极关注等。 他们不但在城市挣钱,更希望在城市的洗礼中,逐渐更新自己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打破城里人和农民生活观念和方式上的壁垒,融入城市的主流社会。对他们而言,城市意味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意味着不一样的前途,不一样的命运。但是,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严格的户籍制度、冷漠的社会歧视等一道道有形无形的门槛不断粉碎着他们的城市梦,城市文化的耳濡目染又不断消解着他们对家乡存有的情感认同和社会记忆,生活方式的巨大差异也使他们渐渐不再适应农村的生活方式。刘传江认为,第二代农民工对社会保障的需要胜过第一代农民工。 新生代农民工研究的越发深入,出现的问题就越多这一群体的素质培养教育,实际上是我国当前重要的人力资源开发与使用。其二,本文尝试着眼于农民工的现实状况,即如何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的诉求、理想等新的研究视角,从新一代农民工素质现状分析入手,研究素质提高的可能性,在劳动力市场需求提高的基础上得出素质提高的必要性,并进一步的出相关解决措施。其三,目前新生代农民工研究方面还缺乏典型性的案例分析和实证性研究的成果,以助力于相关研究的完善和相关政策措施的针对性。通过社会制度和政策的创新以及自身素质的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将逐步转变为“新生代市民”。 他们更期待未来的发展,大多数人有着自己创业的梦想,对未来的渴望超过第一代农民工,对未来的人生轨道也有一定的规划,但由于专业技能较为欠缺,总是离自己的预期目标很远。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不断增强教育需求,从知识技能、心理、思想道德等方面提高自身素质。要让新生代农民工的潜力在教育需求顺利转化为现实的教育需求、转化为教育行为,就需要政府、社会、用工企业和新生代农民工的通力合作。事实证明,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素质问题是其市民化的瓶颈。因此必须着力构建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工作的长期有效机制,充分发挥各个部分在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工作中的作用,使新生代农民工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让他们的梦想插上翅膀。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本文从新老农民工对比、城市乡村对比中得出新生代农民工新阶段的时代表现,从此分析基础上得出新生代农民工素质现状提高的可能性,在劳动力市场需求提高的基础上得出素质提高的必要性,从而进一步提出解决方案。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第二部分对新生代农民工人口素质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分析; 第三部分对新生代农民工素质教育影响因素问题的分析和思考; 第四部分对新生代农民工素质提升提出相应对策。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1、在理论分析基础上做出大量数据收集来支撑我们的观点,把理论和实际切实联系起来。 2、本文着眼于农民工的现状,不以把他们作为弱势群体为立足点,而从新老农民工对比分析得出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素质现状的可能性,在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提高上得出素质提高的必要性,并得出解决措施。 3、我们具有前瞻性地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素质提高及教育面临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使之成为新型农民工,从而更好的推动国家发展。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1、近年来农民工问题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引发了学者对这个群体广泛研究,但大多数都是将其视为弱势群体,忽视了其本身的特质。本文从农民工的自身素质出发,充分肯定了农民工素质提高的必要性。 2、当前,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农民工的主体,成为我国产业工人中活跃的生力军,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力量。农民工素质的提高,对于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以及统筹城乡与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作品摘要

新生代农民工素质教育是指其职业技能培训、心理健康教育以及价值观和道德水准的全方位提升。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地区快速转移,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形成了,而新生代农民工已经逐渐成为城市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建设的生力军。这一群体的整体素质提升,将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劳动力人口的基本素质与技能水平。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个案访谈等方法,对南京市及周边地区新生代农民工群体进行资料收集,并通过EXECL和E-views软件处理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水平、就业和收入情况以及社会融入等变量进行了统计分析与描述,从中得出新生代农民工所面临的职业技能欠缺和社会需求之间差异的结论,并论证了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素质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通过对调查资料的科学分析,本文提出了新生代农民工是不同于老一代农民工的,而是有理想、有追求,希望融入城市,实现自身价值的新一代青年人,然而其目前所具有的职业技能和全方位素质的欠缺,将是他们实现理想的瓶颈。因此全社会应当适宜地帮助他们,促使他们尽快改善现状,提升素质。与此同时,本文还就如何通过政府、企业责任的承担来寻求新生代农民工素质教育的合理路径进行了探索。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1]王春光.新生代农民工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关系[J].社会学研究.2001(3) [2]鲁萍.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现状研究——基于武汉市的调查分析[J].中国商界.2009(6) [3]何晓红.新生代农民工的乡村适应困境和未来发展[J].走进西北人.2010(5) [4]中国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报告[R].2011(2) [5]邓集林 宗志勇.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困境及解决途径[J].科教文汇政法行政.2008(8) [6]刘传江.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现状分析与进程测度[J].人口研究.2008(5) [7]人民日报评论员.[N].2010(6) [8]赵进东.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素质的对策分析[J].山西建筑.2009(19) [9]杨箴立.浅论“新生代农民工”及其人文素质的培训[J].人力资源开发.2010(5) [10]于伟 秦玉友.农民工教育培训状况及对策研究[N].东北师大学报

调查方式

集体组织进行现场采访、问卷调查也结合了书刊报纸、统计图表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在现状研究上,有的学者认为“新生代农民工的素质现状: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素质,但也有所欠缺;心理素质有所欠缺,不能很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思想道德素养还不能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素质的对策:政府统筹规划,提供职业技能和素质培训,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素质;从保障制度入手,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医疗、养老、教育问题。”还有学者明确指出“新生代农民工的乡村经济适应障碍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技能不足,对农村经济生活的参与不足,而且在家庭中经济生活安排的话语权不多。在婚恋对象的选择上,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选择本乡本土的男(女)对象,男青年基本还要负担买房或建房的任务。”其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素质现状描述很有借鉴意义,从个人外在素质到内在素质、从城市适应到乡村适应都作了具体分析,并在现状分析基础上提出一些改进措施。 而部分学者则认为“新生代农民工依然存在着价值观困惑以及面临城市发展瓶颈,他们主要有“三高一低”的特征: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他们适应城市的主要问题有:自身素质不足;政府制度缺陷;市民偏见和利益冲突;自我定位模糊、农村认同感下降、城市认同不强烈;心理满足感低,对社会不公平反应强烈。”他们关于农民工适应城市融入城市的立足点在于把农民工当做弱势群体来对待,从而得到以上结论,提出了种种农民工难以融入城市的问题。《 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现状分析与进程测度》一文“把农民工群体划分为第一代农民工与第二代农民工,第二代农民工强烈的市民化意愿使其成为了急需市民化且易于市民化的群体。文章主要运用武汉大学2007 年农民工课题组问卷调查数据对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现状进行了分析。为了对农民工市民化过程进行量化,构建了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测度指标体系,运用该指标体系并结合2007 年调查数据测算的结果显示第二代农民工处于中市民化阶段。”与之不同的是另一位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 表现出明显的群体差别。分析认为, 新生代农民工补偿教育的主要障碍是制度安排与地方利益保护;由于农民工流入地产业升级急需大量高素质的劳动者, 把新生代农民工纳入当地职业教育体系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古语有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农民工的再教育问题不是简简单单一个职业教育就能解决,需要的是国家、地方、城市以及农民工自身综合加以解决。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