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项目名称:
- 广州十三行品牌打造与发展规划
- 来源:
- 第十二届“挑战杯”省赛作品
- 小类:
- 社会
- 简介:
- 本作品试图对十三行文化资源作细致调查,包括外销画、瓷器、档案、文献资料等资源及其特点;深入挖掘十三行资源开发与应用价值,包括旅游景点的设计及旅游资源的开发、商业精神和岭南文化的运用;详细设计“广州十三行品牌之路”的规划方案,提出建造十三行博物馆、开发十三行文化主题公园、设计十三行旅游路线、媒体宣传十三行品牌的策略、乡土教材汲取十三行文化。使十三行历史文化资源能够更好地为今天的经济、文化建设服务。
- 详细介绍:
- 在中国走向世界历史的过程中,“广州十三行”是一个重要的节点,“广州十三行”是一项具有世界意义的历史文化遗产。作为广大市民,有对这一历史文化遗产进一步挖掘的必要和责任。广州十三行是广州商业精神和粤商文化的典型性代表,“千年商都”文化的核心之一。 广州十三行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在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和城市现代化中有重要的作用。本作品试图对十三行文化资源作细致调查,包括地名、外销画、瓷器、档案、文献资料、海山仙馆等资源及其特点;深入挖掘十三行资源开发与应用价值,包括旅游景点的设计及旅游资源的开发、商业精神和岭南文化的运用;详细设计“广州十三行品牌之路”的规划方案,提出建造十三行博物馆、开发十三行文化主题公园、设计十三行旅游路线、媒体宣传十三行品牌的策略、乡土教材汲取十三行文化。使十三行历史文化资源能够更好地为今天的经济、文化建设服务。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 在响应省市领导建设文化强省、强市,打造“千年商都”文化的号召下,本着打造十三行这一高品位的文化品牌理念,本作品通过对广州十三行文化资源全面规划,深入调查,综合建议,设计出开发与利用的规划方案,探索打造广州十三行文化品牌之路,进一步提升广州十三行的知名度,凸显十三行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为广州市文化品牌的打造建言献策。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 课题成员从广州图书馆、地方志办公室等资料室查找文献,从而得到十三行历史的第一手资料。另外课题成员到广州城区进行实地走访,并且派发问卷700份,有效问卷为545份,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问卷分析。作品联系省市文化建设规划纲要,结合当前学术界研究热点和市民文化生活关心的问题,通过展开问卷调查,实地调研和遗址走访的方式,得出十三行博物馆及其文化资源建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的分析结论。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同志、广州市委书记朱小丹同志等都发出指示,要求加强对广东十三行的研究,为岭南文化研究和文化强省建设多做贡献。本作品有助于站在时代的高度,对十三行历史文化资源进行系统发掘、传承和整合创新,达到广东文化强省建设的“岭南风格”这一目标,以宏观视野审视十三行历史人文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在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战略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作品摘要
- 在中国走向世界历史的过程中,“广州十三行”是一个重要的节点,“广州十三行”是一项具有世界意义的历史文化遗产。作为广大市民,有对这一历史文化遗产进一步挖掘的必要和责任。广州十三行是广州商业精神和粤商文化的典型性代表,“千年商都”文化的核心之一。 广州十三行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在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和城市现代化中有重要的作用。本作品试图对十三行文化资源作细致调查,包括地名、外销画、瓷器、档案、文献资料、海山仙馆等资源及其特点;深入挖掘十三行资源开发与应用价值,包括旅游景点的设计及旅游资源的开发、商业精神和岭南文化的运用;详细设计“广州十三行品牌之路”的规划方案,提出建造十三行博物馆、开发十三行文化主题公园、设计十三行旅游路线、媒体宣传十三行品牌的策略、乡土教材汲取十三行文化。使十三行历史文化资源能够更好地为今天的经济、文化建设服务。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 获得第十二届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广州大学校赛一等奖
参考文献
- 资源来源: 「1」(清)梁廷枏纂:《粤海关志》卷二十五,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清)阮元主编:《广东通志》卷一八0《经政略》,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3」(清)屈大均著:《广东新语》,中华书局1985年版。 「4」(美)马士著、区宗华译:《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一二卷),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5」梁嘉彬:《广东十三行考》,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6」曾昭璇、曾新、曾宪珊:《广州十三行商馆区的历史地理》,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广州市荔湾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广州十三行沧桑》,广东省地图出版社,2001年12月出版。 「7」覃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代广州十三行档案选编》,2002年6月30日02期,《历史档案》。 「8」广州市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编:《中国.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遗址》(2001年广州出版社)。 「9」杨宏烈编:《广州泛十三行商埠文化遗址开发研究》,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版。 「10」(美)亨特著 冯树铁译:《广州“番鬼”录》,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1」(清)王庆云纂:《熙朝纪政》卷六《纪英夷入贡》附《敕论英吉利国王二道》。 「12」许地山著:《达衷集:鸦片战争前中英交涉史料》卷下,上海商务印书1928年版。 「13」冷东著《“广州十三行研究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综述》,2009年12月《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4」刘亦文著:《简话十三行》,见《广州十三行沧桑》,广州市荔湾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广东省地图出版社,2001版。 「15」中荔著:《十三行》,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版。 「16」谭元亨著:《十三行新论》,中国评论学术出版有限公司2009版。 「17」《广州十三行沧桑》,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广州荔湾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东省地图出版社2001年版。 「18」王晓莺著:《21世纪以来国内广州十三行研究综述》,见赵春晨、冷东主编:《广州十三行研究回顾与展望》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6月版。 「19」蒋祖缘:《清代十三行吸纳西方文化的成就与影响》,《学术研究》1998年第5期。 「2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广州荔湾区档案馆合编:《清宫广州十三行档案精选》,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调查方式
- 1.走访 2.问卷 3.现场采访 4.个别交谈 5.亲临实践 6.会议 7.图片、照片 8.书报刊物 9.统计报表 10.影视资料 11.文件 12.集体组织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 广州十三行是清代中期外贸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明清两代海外贸易基础上,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停止其他海关与西方国家的外贸职能,通过粤海关建立“以官制商、以商制夷”的广州制度,广州十三行成为清代唯一与西方国家贸易的贸易机构,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退出历史舞台。 广州十三行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迄今出版著作20余部,发表论文300余篇,此外平面、电波、网络媒体共同介入,文学影视作品频出,博物馆、档案馆配合展览,社会反响日益增加。但80年前梁嘉彬《广东十三行考》主要考证行商沿革,为研究十三行奠基性代表作,虽有缺陷但迄今无人超越。 20世纪80年代前少数成果集中在起源、名称等专题考证。其后研究成果增加,多为评述介绍,诸如运行体制、起源、名称仍众说纷纭,缺少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少数人物及家族研究限于一般性介绍,缺少十三行行商全面学术研究。海外研究成果(包括港澳台)在外文资料和原始档案利用上具有优势,专题考证颇具功力,与海洋文化研究结合的方法值得借鉴,但主要集中在经贸、传教士及外销艺术品研究等领域,而且多未翻译成中文,影响有限。纵观研究现状,研究理论层面有待提高、综合研究和专题研究仍需全面系统深入、资料建设亟待加强。 关于广州十三行文化资源开发与规划。目前虽有杨宏烈编著《广州泛十三行商埠文化遗址开发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出版),曲少杰《广州十三行历史街区规划探析》(《规划师》2004年2期)等成果,仍需在其基础上深入研究,既关系广州十三行和岭南文化研究的深入,也与广东建设文化强省及广州建设文化强市关系密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