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色词词义与颜色的分离与Stroop任务的无意识启动加工
小类:
哲学
简介:
研究采用与颜色词同音但在语义上没有联系的同音单字词作为启动刺激,如“虹”代替“红”,探讨色词同音词能否对Stroop任务产生和色词同样的干扰效应,同时考察在意识与意识阈限之下Stroop任务加工的特点。结果发现:(1)与颜色词同音的非颜色词产生类似颜色信息的启动效应。(2)在意识阈限之下色词同音词和颜色块同样产生顽固的Stroop干扰效应,Stroop效应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详细介绍:
以往的Stroop效应研究总是使一个色词的不同维度集中在同一感觉通道内时,如用红颜色书写的汉字“绿”,且研究大都集中在探讨色词的两个不同维度信息(词义和颜色)是如何发生相互干扰的,由于词义和颜色高度重叠在一起,研究结果也一致性地再现强劲的、经典的Stroop干扰效应。鉴于以往的研究范式不能有效分离颜色词的两个维度信息,为了更深入的了解Stroop效应的认知加工机制,本文一方面尝试使颜色词的词义和颜色在空间上发生分离。具体分离的方法是:使启动词所含的词义信息和颜色块两个会造成干扰的维度信息相继呈现。对色块的启动不采用直接的色词,而是换成与色词同音同声调但在语义上没有联系的单字词(以下简称色词同音词),如用“虹”、“率”、“皇”、“兰”四个字分别代替“红”、“绿”、“黄”、“蓝”。另一方面研究基于Lachter等人对意识阈限之下的控制方法,对启动刺激设置为50ms,使被试无法清晰的觉察到启动刺激是否呈现,以进一步考察Stroop效应的认知加工历程。 本文提出研究假设,色词同音词本身不包含颜色词所具有的颜色信息,因而色词同音词不会对随后呈现的色块产生干扰或促进效应,尤其是当启动词处于人的意识阈限之下时更不会出现Stroop干扰效应。研究结果发现,(1)与颜色词同音的非颜色词产生类似颜色信息的启动效应。(2)在意识阈限之下色词同音词和颜色块同样产生顽固的Stroop干扰效应,Stroop效应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本研究对以往Stroop效应的研究作了进一步的拓展。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本文基于Joel Lachter等人的实验范式,在实验中,尝试分离颜色词的词义和颜色。分离的方法是通过对色块的启动不采用直接的色词,而是换成与色词同音但在语义上没有联系的单字词。通过分离颜色词的词义和颜色,色词同音词不会对后面呈现的色块产生干扰或促进效应。同时对启动刺激设置为50ms和300ms,使被试无法清晰的觉察到启动刺激是否呈现,以进一步考察Stroop效应的认知加工历程。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方法,以反应时和正确率为主要技术指标,采用假设-推理的方式,探讨Stroop效应中颜色词的词义和颜色变化对反应时和正确率产生的变化,探讨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另外,本研究尝试分离颜色词的词义和颜色,分离的方法是通过对色块的启动不采用色词,而是与色词同音但在语义上没有联系的色词同音词进行启动,该研究结果对以往Stroop研究结果有重要补充和拓展价值。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研究在日常生活中的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1、语言学意义上,本研究结果对于认识词素与整词之间的心理资源竞争,颜色词素和语义系统的相互抑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2、在意识与注意方面,让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阈下知觉启动具有时间延续性的特点。 3、临床应用及其他方面,Stroop效应可以作为诊断指标具有一定预测效力。

作品摘要

产生Stroop干扰的原因被认为是能进行自动加工的字词阅读系统和需要控制加工的颜色命名系统之间的不相容。本文基于Joel Lachter等人的研究范式,通过对色块的启动不采用直接的色词,而是与色词同音但在语义上与色词没有联系但声音同音的单字词,如“虹”代替“红”来使颜色词的词义和颜色相分离,同时考察在意识状态与非意识状态下Stroop效应加工的特点。结果发现:(1)分离词义和颜色的情境下依然存在典型的Stroop效应,表明与颜色词同音的非颜色词同样产生类似颜色信息的启动效应。(2)在无意识状态下依然表现出顽固的Stroop效应,Stroop效应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1]王才康. Stroop其人和Stroop效应.心理科学, 1994,17(4): 232-236. [2]陈俊,刘海燕,张积家.Stroop效应研究的新进展-理论、范式及影响因素[J].心理科学,2007,30(2):415-418. [3]刘海燕,陈俊,肖少北. Stroop效应的研究进展[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2 (1):100-103. [4] Logan G D, Zbrodoff N J, Williamson J. Strategies in the color-word Stroop task. Bulletion of the Psychonomic Society, 1984; 22(2):135-138. [5] 耿海燕,朱滢.Stroop效应及其反转:无意识和意识知觉.心理科学,2001,24(5):553- 638. [6] Lachter, J, Forster, K. I, Ruthruff, E. (2004). Forty-five years after Broadbent (1958): Still no identification without atten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111, 880-913. [7]王青,杨玉芳.语义启动模型以及启动范围.心理科学进展,2002,10(2):154-169.

调查方式

亲临实践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Stroop效应的典型特点是颜色词的词义与颜色产生的相互干扰。产生Stroop干扰的原因被认为是能进行自动加工的字词阅读系统和需要控制加工的颜色命名系统之间的不相容。在注意研究领域,Stroop效应被广泛加以研究,目前已并产生了多种理论模型。自动化理论认为字词阅读是自动加工,颜色命名是控制加工,自动加工不需要注意的参与,控制加工则需要人的意识控制,在二者冲突的条件下,颜色命名的过程变慢,所以读词能对颜色命名产生促进或干扰。平行分布式加工模型认为,人的信息加工系统中有两条加工通道,一条通道对颜色进行加工,另一条通道对字词的词义进行加工,但两条通道的加工是平行进行的,两条通道间联结的紧密程度会决定它们的加工强度,也决定了两条通道上信息加工的速度和准确性。 以往的Stroop效应研究总是集中探讨一个颜色词的两个不同维度信息(词义和颜色)是如何发生相互干扰的,如用绿颜色书写的汉字“红”,由于词义和颜色高度重叠在一起,研究结果也一致性地再现强劲的、经典的Stroop干扰效应。 本文基于Joel Lachter等人的实验范式,在实验中,本研究尝试分离颜色词的词义和颜色。分离的方法是通过对色块的启动不采用直接的色词,而是换成与色词同音但在语义上没有联系的单字词(以下简称色词同音词),如用“虹”字代替“红”,“率”代替“绿”,“皇”代替“黄”,“兰”代替“蓝”,以进一步考察Stroop效应的认知加工历程。同时通过控制色词同音词作为启动词的呈现时间,证明色词同音词在Stroop效应加工中的意识与无意识加工问题。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