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低碳经济背景下碳金融发展问题探析
小类:
经济
简介:
本课题首先研究碳金融的发展现状和情况,然后使用恰当的研究方法分析碳金融发展的制约因素,随后进一步对其各个因素进行独立和综合论述,最后得出结论并探究碳金融的发展途径。在研究和分析过程中,联系现实,不断进行新的考虑和分析,力求全面、有效地解决问题。
详细介绍:
1 首先,初步探究了碳金融发展制约因素, 其一要结合现状分析定价权缺失的影响,尽管中国是最大的碳资源国家之一,拥有极其丰富和极具有潜力的碳减排资源和碳减排市场,但碳交易集中在具体项目上,实际上定价权掌握在国际金融机构手中,中国在碳金融发展中没有掌握大部分的话语权和主导权。在碳金融建设方面发展滞后,缺乏成熟的碳交易制度、碳交易所和碳交易平台,更没有碳掉期交易、碳证券、碳期货、碳基金等各种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创新产品以及科学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难与国际金融机构抗衡,使中国面临着全球碳金融及其定价权缺失带来的严峻挑战。 此外,制约因素还有碳金融认识不足,探究这个问题要从国内银行业务入手。国内商业银行在碳金融方面虽有所动作,但都没有深入到核心部分,缺乏对CDM和“碳金融”相关专业知识及政策的认识。 其三,“碳金融”发展缺乏综合性的配套扶持政策,CDM项目审批时限长,政策、项目等风险因素多,支持产业结构调整由高碳向低碳转型,其也存在市场空间、技术路线等方方面面的问题,搞不好往往导致转型企业经营成本大幅度上升,盈利能力下降,虽然有社会效益但缺乏经济效益,直接导致银行信贷风险上升,由于金融机构规避风险能力不足,目前情况下碳金融发展又缺乏有效的风险补偿、担保和税收减免等综合配套政策,导致部分金融机构对此投放持谨慎态度。 进一步讲,要探究绿色信贷发展动力不足、产品创新不足、人力资源缺乏等因素的影响,这其中既包括外界因素,如“概念热、融资冷”创新转型企业由于前景难以预测,也包括内部因素如商业银行其安全性、效益性、流动性的经营原则决定了信贷支持成熟的发展模式和增长方式的偏好。 2 初步探究碳金融发展的路径方面,结合国外经验,探索了许多途径,如健全碳金融的政策框架体系、健全碳金融监管和法律框架等,碳金融是一个新事物,有许多问题需要不断研究、探索、实践和总结。金融监管机构要拓宽宏观视野,更新服务理念,转换监管方式,探索监管创新服务新思路。金融监管当局应规范碳金融管理机制,并积极吸取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对相关碳金融业务的具体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出台相关的风险控制标准,指导金融机构合理地开展碳金融业务。为规避开展碳金融业务的政策风险和法律风险,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协调力度,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碳金融的操作办法和法律法规,用法律法规来保障碳金融市场的规范化。 文章还探究了加大对低碳项目的融资力度的方法,“绿色信贷”和“赤道原则”实现增量贷款配置比例的转变,将国家产业政策和环境保护政策成为信贷市场新增贷款准入的基本条件, 对低碳经济的发展应给予一定的信贷倾斜,重点关注能效技术评估,大力支持诸如新能源等行业的发展。从源头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引导社会资本向低碳产业聚集,实现存量贷款配置比例的转变。也要借鉴国际上的碳交易机制,探索碳交易制度,开展项目融资,风险投资和私募资金多元化的方式,加大碳期货,碳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交易建设,能够把发展低碳经济由现在的初步发展推动发展成为规模经济。除了最基本的信贷融资,可以探究创新排放权的远期和期货交易。积极发行挂钩低碳概念的理财产品,发行低碳信用卡等项目,不断创新产品,让低碳经济成为金融业新的盈利点。 此外,课题还对如何加强碳金融人才培养和基础设施建设、如何创新和发展多样化的碳金融工具进行分析和探究。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为了探究碳金融发展道路,本课题首先研究碳金融的发展现状和情况,然后使用恰当的研究方法分析碳金融发展的制约因素,随后进一步对其各个因素进行独立和综合论述,最后得出结论并探究碳金融的发展途径。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文深入调研了碳金融发展的制约因素,并通过多方论证,将国外碳金融发展经验与国内特殊环境结合起来,从商业银行、环境政策、政府职能、税收改进等多个角度探析碳金融发展的独特道路,低碳理念推广的“践行者”和低碳金融服务的“创新者”。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课题正是对“碳金融”这个热点话题进行探索和研究,低碳经济与低碳金融有相得益彰的关系,低碳经济对金融支持的服务要求很急迫,也为金融业创出巨大的商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交易服务机会和不断延伸的金融创新空间,低碳经济良好的发展前景,也是金融业的一个重要历史机遇,将成为金融业谋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作品摘要

本课题首先研究碳金融的发展现状和情况,然后使用恰当的研究方法分析碳金融发展的制约因素,随后进一步对其各个因素进行独立和综合论述,最后得出结论并探究碳金融的发展途径。在研究和分析过程中,联系现实,不断进行新的考虑和分析,力求全面、有效地解决问题。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独立作者、北大中文核心期刊《武汉金融》CN42-1593/F、总第128期、2010年8月

参考文献

[1]成万牍.我国发展碳金融正当其时[J].经济.2008,(6). [2]赵丹丹.中国CDM前景广阔[J].中国石油石化.2008,(21). [3]唐茵.CDM市场发展过快遭遇瓶颈[N].中国化工报. 2007-12-10. [4] 戴伟娣,李翔宇.中国生物质领域CDM项目现状及发 展趋势[J].生物质化学工程2007,(5). [5] 保罗•克鲁格曼.地理和贸易[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6]王伟,赵黛青,郑舜鹏.清洁发展机制(CDM)对促进 生物质气化发电技术的作用分析[N].太阳能学报.2006,(2). [7] 李春鞠,顾国维.温室效应与二氧化碳的控制环境 [J].保护科学.2000,(2)

调查方式

实地调研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国内外关于碳金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碳金融的定义及相关概念;碳金融发展的理论支撑;碳金融的影响,具体来讲包括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世界各不同收入类别国家的影响、对国民经济及有关行业的影响、对民众收入、生活的影响四个方面;碳金融发展的困难;发展碳金融的措施。 在低碳经济方面,碳金融方面的研究比较详实。国内学者高鹏飞等(2002)应用建立的一个中国MARKAL-MACRO模型研究了碳金融对中国碳排放和宏观经济的影响。魏涛远和格罗姆斯洛德(2002)利用一个中国可计算一般均衡(CNAGE)模型定量分析了征收碳税对中国经济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研究表明:征收碳税将使中国经济状况恶化,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将有所下降。从长远看,征收碳税的负面影响将会不断弱化,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通过征收碳税实施温室气体减排,经济代价十分高昂。张明文等(2009)利用GDP、能源消费和资源税样本数据,构建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计量模型,结果表明:碳金融能够提高国大部分地区的经济规模。张明喜(2010)建立我国开征碳税的CGE模型并进行了模拟,研究发现,征收碳税对我国的经济影响不大,碳税对经济结构中各个行业的产出具有负面影响,其中对矿产采掘业的影响最大。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