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名称:
- 农村地区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相关知识行为调查分析
- 简介:
- 本项目运用自编结构式问卷对121名农村地区校外青少年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36.36%的人承认自己有过性行为经历,但艾滋病知晓率仅为47.11%,而接受过10条艾滋病核心信息宣传教育者人数为零。由此看出:农村地区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的预防意识比较淡薄,防治知识严重不足,有逐步发展为艾滋病高危人群的趋势。因此,要大力加强对农村地区艾滋病的宣传教育工作,根据不同的条件,因地制宜、因人因时而宜。
- 详细介绍:
- 农村地区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相关知识行为调查分析
【摘要】目的 了解农村地区校外青少年艾滋病防治相关的知识、行为,为在校外青少年中开展艾滋病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的方法,运用自编结构式问卷调查121名校外青少年,所得资料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分析。 结果 调查对象中有36.36%的人承认自己有过性行为经历,艾滋病知晓率为47.11%,接受过10条艾滋病核心信息宣...(查看更多)传教育者人数为零。结论 农村地区校外青少年艾滋病防治知识严重不足,感染风险较高,在控制艾滋病工作中应特别关注校外青少年人群,并因此而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的防艾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知识
艾滋病已成为当前重要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之一。由于校外青少年过早离开学校,无法得到正常正规的教育,也缺少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源的支持,缺乏对不良行为和诱惑的鉴别抵抗[1],容易发生感染艾滋病的高危行为。而农村校外青少年绝大多数外出务工,具备一般流动人群的特点,周围环境复杂,缺乏有益的娱乐活动,加之他们收入低,年龄偏小,文化层次低,这样一来,很容易使其成为防治艾滋病的边缘人群,很难获得医疗救助和社会支持[2,3]。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农村15~24岁不在校读书的青少年内符合条件的所有对象进行调查,共计调查校外青少年121人。
1.2 调查方法与内容 采用自编调查问卷,由经统一培训的调查员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基本特征(年龄、民族、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和户籍等),艾滋病相关认知,性行为及安全套使用情况,获得的艾滋病预防相关服务等。
1.3 资料分析 对回收的有效问卷经统一编码,所得数据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进行录入分析。
2结果
2.1 一般情况 调查对象平均年龄为20.14±2.34岁;男性108人,女性13人,男女之比为13.84:1;婚姻状况未婚占91.74%,已婚占8.26%;文化程度文盲占6.61%,小学占56.20%,初中占30.58%,高中或中专占6.61%。
2.2 未上学原因分析 对学习不感兴趣而辍学者占52.07%(63/121),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没有继续上学者占27.27%(33/121),因家庭经济困难、劳动负担重及其它原因离开学校者占20.66%(25/121)。
2.3 艾滋病防治知识 121名调查对象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47.11%,正确回答率最高为“与AIDS病人或感染者公用针具会不会感染HIV”达88.43%,最低为“蚊虫叮咬会不会传播HIV”仅达27.27% (见表1)。
表1 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
调查问题 回答正确数 (%)
一个看上去健康的人有可能携带HIV吗 75 61.98
输入带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或血液制品会不会感染HIV 104 85.95
与AIDS病人或感染者共用针具会不会感染HIV 107 88.43
每次发生性关系时正确使用安全套能降低HIV传播的危险吗 84 69.42
保持一个未感染HIV的性伴能不能降低艾滋病病毒传播危险 73 60.33
感染了HIV的孕妇有可能将HIV传染给她的孩子吗 102 84.30
与AIDS病人或感染者一起吃饭会不会感染艾滋病病毒 48 39.67
蚊虫叮咬会不会传播HIV 33 27.27
UNGASS指标 12 9.92
2.4 性行为发生情况 调查对象中有36.36%的人承认自己有过性行为经历,首次发生性行为年龄大多在13~24岁之间,性伴以恋爱男/女朋友为主(81.82%),其次是配偶(11.36%)、临时性伴(2.27%)、同性性伴(2.27%)。最近一年与配偶或同居异性朋友发生性行为者占54.55%,与临时性伴发生性行为者占22.73%,发生商业性行为者占6.82%。
2.5 安全套使用情况 在有性行为的调查对象中,首次性行为使用安全套者占43.18%(19/44)。最近一年与配偶或同居异性朋友发生性行为时,从未使用安全套者占34.62%,有时使用者占42.31%,每次都用者占15.38%。最近一年与临时性伴发生性行为时,均未坚持每次使用安全套,有时使用者为40.00%(4/10)。最近一年有3名调查对象发生过商业性行为,均未坚持每次使用安全套。有1名调查对象最近一年发生过同性行为,未使用安全套。
2.6 干预服务接受情况 最近一年调查对象接受的主要干预服务为免费艾滋病性病宣传材料,其次依次为同伴教育活动、咨询检测服务、安全套发放、艾滋病培训和性病检查治疗(见表2)。
表2 预防艾滋病干预服务接受情况
服务项目 接受服务数 %
安全套发放 16 13.22
艾滋病培训 10 8.26
同伴教育 20 16.53
性病检查治疗 7 5.79
艾滋病咨询或检测 17 14.05
宣传材料(小册子、折页等) 46 38.02
2.7知识信息来源 调查对象艾滋病知识信息的来源依次为电视(80.17%)、免费宣传材料(40.50%)、书籍(38.02%)、报刊(33.89%)、朋友(25.62%)、医生(23.67%)、广播(19.83%)、宣传广告栏(19.01%)和咨询服务(5.79%)。
3 讨论 近年来,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高校大学生就业困难等因素,农村青少年失学情况又有所增加提高,个别家长没有正确的认识,甚至认为读书不如挣钱,所以导分青少年过早走向社会,步入打工及商品经营等行列,这些人群年龄小、文化素质低、好奇心强、本身自制力较差、容易走进接受到各种不良环境,加之受到社会不正之风如黄、赌、毒的影响,成为艾滋病易发的边缘人群。
3.1农村校外青少年接受防治艾滋病知识较为欠缺:调查发现,仅有9.92%的农村校外青少年能全部正确回答UNGASS指标中的5个问题。这与联合国大会要求的“到2005年,青少年能正确回答5道题的人数达到90%”相差甚远[4]。用<行动计划>知晓率评估指标(8项问题中回答对任意6项为知晓)统计,农村地区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47.11%,距甘肃省要求2010年校外青少年和流动人口达到70%的目标相距甚远[4]。
3.2艾滋病的预防意识比较淡薄:安全套正确使用是预防艾滋病经性传播的有效措施。在调查对象中,首次发生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的人数占43.18%,说明对艾滋病的预防意识比较淡薄。校外青少年作为青少年人群中特定的一部分,在性生理与心理发育尚未成熟时,较早地离开学校走上社会,处在性观念与生活方式改变的社会环境,应该加大对这一人群的宣传力度和教育程度。
3.3艾滋病教育较为了薄弱:此次调查对象均为农村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47.11%,接受过青春期、生殖健康等方面知识教育的人仅占35.54%,接受过艾滋病10条核心信息宣传的人数为零。有67.77%的调查对象的主要生活来源是外出务工,日常接触最多的人是工作同伴,因此,发展同伴教育志愿者,由他们来实施针对校外青少年同伴教育活动是防治艾滋病的有效措施之一。
4措施 针对目前农村校外青少年现状,要不断提高广大群众对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政策的知晓率,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防艾知识进农村”的宣传活动,全面落实国家“四免一关怀”政策。
4.1采取农民工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防艾宣传活动:根据农村社会现状,充分利用大部分农民工返乡机会,在节假日,特别是春节,采取家庭环节 、学校环节、社会环节相结合的办法,加强对艾滋病防治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农村青少年的艾滋病防治知识水平,同时改变家长传统的闭锁观念,学会对孩子进行性知识教育,督促家长培养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摒弃“金钱至上”的错误观点,形成每个家庭人人爱学习、人人爱知识的良好风气,督促所有孩子能完成所有学业,提高文化素质,提升学历层次。
4.2各部门协作扩大宣传教育覆盖面:针对农村青少年文化层次低,接受能力差的特点,在车站码头、工地等人口流动性大、密度高的地点设立宣传点,摆放展板,开展有奖问答,散发艾滋病防治知识手册、折页和安全套,播放视频资料,宣传艾滋病的危害、传播途径、预防方法。
4.3在农民工中开展行为干预和HIV监测,组织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各类医疗机构,特别是农村的乡镇卫生院,形成专人专管专干,确保财力物力人力的支持力度,建立农村青少年健康档案,有针对性地对农民工开展HIV的检测,以达到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切断传染的目的。
综上所述,对于农村校外青少年的艾滋病教育是一个薄弱环节,有逐步发展为高危人群的趋势,而且人员分散、流动性大、范围广、不易集中教育等不利因素,因此要大力加强对艾滋病的宣传教育工作, 根据不同的条件,因地制宜、因人因时而宜。利用春节长假等时间在家乡进行防艾知识的讲座,建立农村青少年健康档案,随时掌握人员流动情况,同时对于外出务工单位也发展同伴教育;另外,对少部分高危人群定期组织进行体格检查,做到早期教育,积极预防,定期体检,及早发现,及时治疗。
目前健康教育是青少年防治艾滋病最好的疫苗,在校外青少年中应该针对青少年对艾滋病认识的误区大力积极开展工作,提供各种服务,通过各种有效措施,使得校外青少年这一高危人群转变成为抗击艾滋病的主力军。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