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项目名称:
- 魏晋十六国河西坞壁组织初探
- 来源:
- 第十二届“挑战杯”省赛作品
- 小类:
- 社会
- 简介:
- 魏晋十六国时期,坞壁广泛分布于河西各地,在发展过程中,其职能逐渐发生变化,由单纯的战时防御性建筑演变为动乱中组织人民生产劳动的一种特有机构。并在民族融合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同时影响了河西大族经济和门阀政治。直到北魏灭北凉,坞壁组织开始衰落。
- 详细介绍:
- 本文着力于理清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人民生活场所及方式,得出坞壁是这一时期人民主要的居住类型,以及坞壁的性质和它的演化。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 1. 目的:在大量文献资料和考古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对坞壁组织的认识,力求理清魏晋十六国河西坞壁的基本脉络。 2. 基本思路:首先回顾当期学术界对坞壁的研究现状和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河西坞壁组织的存在和研究价值。然后依据史料及考古材料总结出河西坞壁在十六国时期出现的原因和类型。最后得出坞壁的性质、坞壁和河西豪族的关系、坞壁对河西周边地区的影响以及坞壁是十六国时期河西民族融合的重要场所的结论。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 作品是在大量传世文献资料和考古材料的基础上,参考当前学术界对坞壁研究成果完成的,具备创作的科学性;纵观当前学术界虽对坞壁研究成果较多,但单就十六国时期河西坞壁组织研究则相对较少,因此此篇作品具有先进性;本篇作品在阅读大量史料的同时,还参考了近年河西地区出土的大量墓壁画及砖画像,翔实的史料资料和真实的考古材料同时运用,使作品有一定的独特之处。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有关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历史研究的成果较多,但专就以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坞壁组织的研究尚不多见。作品通过对十六国时期河西坞壁的考述,揭示其内部的面貌机制及特征,以及其中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现实,这对于我们深入认识该时期河西历史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同时,作品的研究还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揭示该时期通过坞壁这种特有的形式反映的河西社会生活状况,这对认识河西地区民俗及生产生活的发展史具有重要作用。
作品摘要
- 魏晋十六国时期,坞壁广泛分布于河西各地,在发展过程中,其职能逐渐发生变化,由单纯的战时防御性建筑演变为动乱中组织人民生产劳动的一种特有机构。并在民族融合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同时影响了河西大族经济和门阀政治。直到北魏灭北凉,坞壁组织开始衰落。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 无
参考文献
- 古籍文献: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年版、房玄龄等《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魏收《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汤球《十六国春秋辑补》,中华书局1985年版。今人著述: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万绳楠《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黄山书社1987年版、郝春文主编《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等。
调查方式
- 书报刊物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坞壁组织的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成果丰硕。其中代表性的成果有:夏毅辉《汉末魏晋南北朝坞壁考论》(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韩] 具圣姬《两汉魏晋南北朝的坞壁》(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等专著。论文有韩昇《魏晋隋唐的坞壁和村》(《厦门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陈琳国《十六国时期的坞堡壁垒经济与汉人大姓豪族经济》(《晋阳学刊》2007年第3期)、田梅英《魏晋南北朝时期坞壁的类型及内部机制》(《山东师大学报》1998年第6期)、任怀国《论魏晋南北朝北方坞壁地主经济》(《烟台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刘再聪《村的起源及“村”概念的泛化——立足于唐以前的考察》(《史学月刊》2006年第12期)等。而单就河西地区十六国时期坞壁组织的研究成果考古报告、考古文献有甘肃省文物队等编《嘉峪关壁画墓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甘肃文物考古研究所编《酒泉十六国墓壁画》(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唐长孺主编《吐鲁番出图文书》(壹)(文物出版社1994年)、劳幹《居延汉简考证》(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1年版)、陈梦家《汉简缀述》(中华书局1980年版)、王素、李方《魏晋南北朝敦煌文献编年》(新文丰出版公司1997年版)、戴春阳、张珑编《敦煌祁家湾西晋十六国墓葬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94年版)。专著有齐陈俊《河西史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赵向前《五凉史探》(甘肃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田澍主编《西北开发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高荣《先秦汉魏河西史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贾小军《魏晋十六国河西史稿》(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等。此外,陈垣《跋西凉户籍残卷》(《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63年第2期)、杨际平《敦煌吐鲁番出土经济文书杂考》(《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1期)、张掖地区文物管理办公室、高台县博物馆《甘肃高台骆驼城画像砖墓调查》(《文物》1997年第12期)、郭永利《河西魏晋十六国墓壁画研究》(兰州大学2008年研究生学位论文)等论文也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考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