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项目名称:
- 浅析我国互联网涉警舆情信息传播及应对方法
- 来源:
- 第十二届“挑战杯”省赛作品
- 小类:
- 社会
- 简介:
-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涉警舆情涉及公安机关行政治安执法、刑事司法、警察队伍建设和权力腐败等敏感问题。正确认识并科学应对舆情成为公安队伍所不容忽视的重要任务之一。作品大量引入近年来的相关案例与数据,并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出我国互联网涉警舆情信息传播及其特点,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方案,其中涉及传播学5W模式,危机管理4R模式,公共危机管理8F原则等。
- 详细介绍:
- 一、 互联网涉警舆情及其发展状况 (一)互联网舆论舆情 (二)互联网涉警舆情及其发展 二、我国互联网涉警舆情信息传播的路径 (一)由政府公信力下降引发的互联网涉警舆情。 (二)是由群众利益求述渠道不畅通引发的互联网涉警舆情。 (三)是由社会分配不公引发的互联网涉警舆情。 (四)群众对特权不满引发的互联网涉警舆情 三、互联网涉警舆情信息传播路径的特点 (一)涉警舆情案件发展内在逻辑的梳理 (二)互联网在涉警舆情事件中的影响 (三)公安机关处理涉警舆情事件的常见缺陷 四、互联网涉警舆情信息传播的应对方法 缩减管理贯穿于互联网涉警舆情应对整个过程,也是互联网涉警舆情应对的核心内容。 互联网涉警舆情应对的准备对于有效应对互联网涉警舆情工作的整个过程来说是一个关键环节,舆情应对是否有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准备工作。 当互联网涉警舆情负面信息爆发后公安机关的主要任务是:阻止或减缓舆情的蔓延,阻止或减少利益群体受损害,阻止避免由舆情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等。 互联网涉警舆情恢复力体现在:一是负面舆情得到控制后的形象恢复和提升;二是舆情处置结束为今后的舆情应对提供经验和支持,避免重蹈覆辙。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舆论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互联网涉警舆情则涉及公安机关行政治安执法、刑事司法、警察队伍建设和权力腐败等敏感问题。正确认识并科学应对舆情成为公安队伍所不容忽视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资料查找及对5W模式的分析了解互联网涉警舆情及其发展状况和我国互联网涉警舆情信息传播的路径,最后结合危机管理4R模式提出对策。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 作品大量引入近年来的相关案例与数据,并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出我国互联网涉警舆情信息传播及其特点,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方案,其中涉及传播学5W模式,危机管理4R模式,公共危机管理8F原则等,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当前互联网舆论舆情热点事件数量猛增,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出社会紧张度正在上升,负面的涉警舆情亟需引起各级机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妥善处理之,否则必将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警察形象甚至可能成为危机突发事件的加速器和推动力。本作品初步对这一问题提出看法和对策,为公安机关应对互联网涉警舆情提供有效途径,从而更好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作品摘要
- 一、 互联网涉警舆情及其发展状况 (一)互联网舆论舆情(二)互联网涉警舆情及其发展 二、我国互联网涉警舆情信息传播的路径 (一)由政府公信力下降引发的互联网涉警舆情。(二)是由群众利益求述渠道不畅通引发的互联网涉警舆情。 (三)是由社会分配不公引发的互联网涉警舆情。 (四)群众对特权不满引发的互联网涉警舆情 三、互联网涉警舆情信息传播路径的特点 (一)涉警舆情案件发展内在逻辑的梳理 (二)互联网在涉警舆情事件中的影响 (三)公安机关处理涉警舆情事件的常见缺陷 四、互联网涉警舆情信息传播的应对方法 缩减管理贯穿于互联网涉警舆情应对整个过程,也是互联网涉警舆情应对的核心内容。互联网涉警舆情应对的准备对于有效应对互联网涉警舆情工作的整个过程来说是一个关键环节,舆情应对是否有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准备工作。当互联网涉警舆情负面信息爆发后公安机关的主要任务是:阻止或减缓舆情的蔓延,阻止或减少利益群体受损害,阻止避免由舆情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等。互联网涉警舆情恢复力体现在:一是负面舆情得到控制后的形象恢复和提升;二是舆情处置结束为今后的舆情应对提供经验和支持,避免重蹈覆辙。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 2010年11月在浙江警察学院学术沙龙活动中发表
参考文献
- ①祝华新,单学刚,胡江春:《2008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社会蓝皮书)》 ②祝华新,单学刚,胡江春:《2010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 ③姜胜洪:《中国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引导对策研究》 ④王震宏,浙江警官职业学院刑事司法系2007级,《浅谈监狱危机管理》 ⑤《危机管理》 [美]罗伯特.希斯 著 ,中信出版社,2004.01 ⑥《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喻国明主编,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3 ⑦《政府公共舆论管理》刘伯高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10 ⑧《正确应对网络事件》叶皓等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8
调查方式
- 个别交谈、文件 、集体组织、其它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 2007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了第20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调查报告,报告中显示,截至2007年6月中国网民人数已经达到1.62亿,仅次于美国2.11亿的网民规模,位居世界第二。中国互联网用户数的大幅跃升,使得网民在网络上有意识或者无意识表达出来的民情民意越来越值得研究。 在《2008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中,提出了“新意见阶层”这个概念,用以描述关注新闻时事、在网上表达意见的网民。近年来,他们凭借互联网 “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优势,对中国社会发展中的种种问题畅所欲言,能在极短时间内凝聚共识,发酵情感,诱发行动,影响社会。2009年“新意见阶层” 规模进一步扩大。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调查,万人;全国互联网普及率 25.5%,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截至2009年6月30日,中国网民达到3.38亿人,仅半年时间就增长了4000截止2009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已经发布了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这是国内各个学科互联网学者分析、讨论和研究互联网社会问题非常重要的基础参考资料。每年它从网民规模与结构特征、互联网基础资源、网络接入、网民网络应用和网民网络生活形态研究等五个方面来进行统计和分析,后面还附带香港和澳门互联网使用状况统计报告。 在世界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30年经济增长和社会转型所积累的各种矛盾凸显,在有些时候、有些地方呈现激化态势。 网民的表达意愿和参与意识持续高涨,踊跃发声建言。在一系列突发事件上,“新意见阶层”进一步显示出巨大的舆论能量。政府一方面强化网络管理,以抑制过于偏激的言论;另一方面对网络舆论的反应提速,从中央到地方初步形成了政府对网络民意的监测、反馈和吸纳机制。 事实上,最近几年的互联网上涉警舆情信息传播每每都广泛和深刻的影响着社会秩序的健康稳定。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效果和效率不能不使人暗自震撼。当然,其有利和有力的一面在“周正龙打虎事件”、“厦门PX事件”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其作为双刃剑的另一面则在“艳照门事件”和一些不当的人肉搜索事件中(比如“姜岩事件”)也表现得有过之而无不及。上述事件产生的种种有利、不利会影响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为避免错误的产生,我们必须及时进行纠正,为建设和谐可持续发展社会做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