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项目名称:
- 构建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现状与发展的调查报告——基于江苏省丹阳的调研
- 来源:
- 第十二届“挑战杯”省赛作品
- 小类:
- 经济
- 简介:
- 《构建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现状与发展的调查报告》基于南京审计学院赴镇江暑期实践小分队的调研基础上完成。报告结构清晰,层次严谨,作品从供给面开始着手,在金融服务体系的供给面的描述过程中对丹阳的经济金融发展阶段进行定性、对丹阳地区金融供给的总体情况进行定性,并且做到由宏观到微观层层推进。然后从需求状况角度来与供给提供的服务匹配性进行对比,并且由此微观对比和宏观环境与微观适应性所反映出的错位提出发展建议
- 详细介绍:
- “南京审计学院金融学院赴镇江社会实践小分队------镇江丹阳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现状调查”社会实践团队在学校团委、金融学院党总支的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学校的科学发展方针,紧密围绕团队的实践目标,顺利地完成了本次实践的预定任务,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风格与独特调查内容的实践调查报告。 本报告的研究思路以供给角度入手分别就网点分布、总量配置是否造成宏观上总量的金融供给型抑制;同时也会从需求角度(农户和企业)来调查,农村需求的层次性分布,并以此探求农村金融供给是否在微观上能满足不同群体不同数量的需求,是否造成了需求性金融抑制,继而讨论农村金融产品的设计是否造成了供需结构型金融抑制。 在调查和报告撰写中,实践团队首先根据所掌握的资料对丹阳的金融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定性,确定其处在供给引导型向需求追随性转变阶段后。以此为背景,重点分析了丹阳涉农金融机构金融总量配置、产品设计、服务体系构建等情况并且以此与以问卷形式得到的金融需求状况金融微观层面的比较;同时以微观情况与宏观背景进行比较。发现1.金融服务的新理念、新产品并未能做好宣传;服务三农职能并未被大多数农村居民理解;2.金融服务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流程要进一步创新再造3.金融产品较单一,难以顺应多元化的投资需求的出现的趋势,难以进一步调动结余资金积极性等问题,并由此提出六点建议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 供给制约角度的研究往往倾向于存量修正,而需求制约的角度则侧重长远,注重增量的发展动态。本报告的研究思路以供给角度入手分别就网点分布、总量配置是否造成宏观上总量的金融供给型抑制;同时也会从需求角度(农户和企业)来调查,农村需求的层次性分布,并以此探求农村金融供给是否在微观上能满足不同群体不同数量的需求,是否造成了需求性金融抑制,继而讨论农村金融产品的设计是否造成了供需结构型金融抑制。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 1.作品数据资料翔实调查方式多样:通过走访调查数据由市银监局、丹阳农合行等金融机构直接提供;直接数据来源于发放的350份问卷;政策发展情况来源于镇江市委访谈。2.作品理论基础深入:以农业补贴信贷论、农村金融市场理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为铺垫作品进行实证延伸3.作品论证结构严谨:供给面从宏观到微观对金融服务体系定性,并与微观主体的需求进行对比。发现问题,提出建议。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中国镇江市委办公室:南京审计学院金融学院赴丹阳暑期实践小分队在镇江和丹阳期间,大量走访各类金融机构;认真听取汇报;深入乡村调研,搜集了大量金融供给和金融需求方面的资料数据。基于走访调研形成调查报告,反映了丹阳地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现状,而且对如何进一步深化当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重视,对当地金融经济发展在理论上起到了一定的现实和指导意义。
作品摘要
- 为了就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构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检验建议,为了更好得使得农村服务体系在新形势下服务三农,金融实践小分队采用典型调查法、个案调查、重点调查、问卷调查、访谈法等形式,对江苏省镇江丹阳市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现状以及部分农村居民做了认真的实地调研。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对一手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总结了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苏南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体系和金融需求所呈现的新特点;发现了在新背景和新特点下供给与需求的不匹配之处以及丹阳地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继续坚持金融创新、加快农合行改制步伐并建立配套金融机构等六项建议。 一、引言 二、丹阳地区农村金融服务供给的现状 1.金融经济运行的总体环境 2.丹阳服务三农金融机构及其状况 三、丹阳农村金融需求的调查 1.被调查者的基本状况 2.被调查者的家庭收支情况 3.家庭的金融需求情况 4.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调查 5.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苏南地区农村金融需求状况和对服务体系认识小结 四、对于丹阳地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的建议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 以本报告为蓝本所撰写的《农村金融需求与供给状况分析----基于江苏省镇江市的调查分析》,已刊登在《理财》2010年12月刊。并获得2010年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大学生志愿者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论文称号。
参考文献
- [1]卢亚娟.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基于农村微观主体的行为分析[C].北京 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2]陈雪飞.农村金融学[M].北京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3]成思危等.改革与发展:推进中国的农村金融[M].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4 [4]谭震祥.农村金融改革:历程、经验和发展[J].南京 金融纵横 2010(2) [5]谢玉梅.农村金融深化政策和路径研究[D].南京 南京农业大学 2007 [6]王禹成等.铺筑农民致富的快车道—丹阳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创新服务“三农”之路[J].南京 现代金融2006(2) [7]徐芳芳.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缺陷和完善[D].长沙 中南大学 2007 [8]张丹丹.完善我国农村服务体系的建议[J].湖北 当代经济 2007(7) [9]镇江市银监分局与丹阳市各农村金融机构提供的电子资料 [10]江苏年鉴杂志社编辑.江苏年鉴[M].江苏 江苏年鉴杂志社 2007 2008 2009
调查方式
- 典型调查:以经济较发达的新桥镇作为需求调查地 个案调查:调查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所存在的不足。 重点调查:调查丹阳各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网点与总量的分布。 问卷调查法、访谈法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基于金融供给和需求关系基础上的对农村金融体系研究比较活跃,成果斐然。国外著名的金融理论家史密斯在其《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一书中首先开始从理论和历史的角度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联系。围绕这个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西方的学者做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其中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家休:T帕特里克曾提出两种发展模式:一是“需求追随”模式,他认为随着经济的增长,经济主体会产生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作为对这种金融需求的反映,金融体系不断发展,强调金融服务的需求方。另一是“供给领先”模式,金融机构、金融资产与负债和相关金融服务的供给先于需求,强调金融服务的供给方对于经济的促进作用。国内学者的研究,对于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金融研究的较多。国家财政部金融司农村金融课题组认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政府办金融以及过度管制导致农村金融市场缺乏活力,在组织体系、产权模式、服务以及监管政策等方面不适合农村特点,提出构建以商业金融为主导、合作金融参与、资金能够回流、国家政策支持引导的“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河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课题组(戴建病、付祥国、杨兆廷、陈尊厚等,2003)出版的专著—《中国农村金融研究》重点从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入手,通过对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历史和现实的考察,着重分析了包括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以及其他民间金融组织等在内的我国各农村金融机构目前的“生存状况、存在的问题、形成的原因和改革措施。重庆江津人民银行课题组 (2005)对中国农村的金融抑制及金融体系设计问题进行研究,认为当前农村金融抑制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供给型金融抑制”,究其原因是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提民间金融组织进行深刻的分析后提出“农村民间基层金融组织是农村发展的核心”,认为农村民间金融组织与服务始终扮演着农村金融组织的主体,是农村发展中的基础性支撑。淮安市农村金融学会课题组(2005)就支农政策调整对农村信贷资金运作的影响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支农“五条”政策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农业投入,缓解了金融部门农业信贷资金压力,同时指出农村配套改革中的问题凸现,牵制着金融部门的农业信贷投入,提出农村信贷资金支农政策调整运行的若干建议,主要是培育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加快农村金融改革的立法工作,创新信贷支农机制、体制、监管方法,加强规范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