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会、经济现状及管理对策
小类:
社会
简介:
本项目通过对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保护区内诸多社会经济要素的大量调查,认识到南矶山湿地自然保护区内居民、社区开发利用当地湿地资源与保护区的保护目标存在的冲突。 基于上述问题,提出管理好湖泊,提高渔业产量;开展科普教育,加强法律宣传力度;发展社区共管等有利于保护区长远发展的可行性建议和适应性对策。该项调查能为江西省实现保护区体制创新提供参考、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国家战略提供用的资料。
详细介绍:
江西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鄱阳湖主湖区南部,保护区总面积为3.33万公顷,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南矶湿地行政上隶属于南昌市新建县南矶乡。过去十几年,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快速发展,尽管基础设施建设已有成就,但管理经验缺乏,常有一些把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对立的现象。这些现象制约保护区的管理和发展,必须找到保护区科学、有效管理的策略。自然保护区的社区调查非常有意义,能为今后有效管理及其科学决策提供基础。 作者调查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保护区内社区(村落)与原住民人口构成、生产活动方式、社区经济收入、居民生活方式、环境保护教育和保护区管理局工作等诸多社会经济要素;认识到南矶山湿地自然保护区内原有居民开发利用当地湿地资源与保护区的保护目标存在的冲突。由于社区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低、外出人口比例增大、血吸虫病严重以及社区经济的发展对自然资源依赖性极强等,增加了保护区管理的困难。同时,社区生存活动对保护区生态资源和越冬候鸟及其栖息构成威胁,如乱捕滥猎,竭泽而渔、定置网、电网等捕捞作业方式等。 基于南矶山湿地保护区存在的问题,提出管理好湖泊,提高渔业产量;开展科普教育,加强法律宣传力度;发展社区共管等一系列有利于保护区长远发展的可行性建议和适应性对策。建议针对有冲突的自然资源,保护区可同当地社区共同制订社区自然资源管理计划,帮助居民树立保护意识,参与和协助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工作,实现社区共管的目的。该项调查能为江西省实现保护区体制创新提供参考,也能为我省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国家战略提供一些有用的资料。

作品图片

  • 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会、经济现状及管理对策
  • 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会、经济现状及管理对策
  • 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会、经济现状及管理对策
  • 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会、经济现状及管理对策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我们在WWF支持下参加“绿色使者”和“根与芽”等活动,通过查阅文献和老师指导,认识到过去十几年,我国自然保护区快速发展,但管理经验缺乏,必须找到保护区科学、有效管理的策略。江西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理想的调查对象,并于2010-2011年冬季调查了解保护区所在地社区的社会、经济现状及保护区管理存在的问题,结合目前国际上实行的保护区社区共管模式,提出自己看法,希望对保护区管理创新有所贡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项目通过大量社会调查,认识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原有居民在社区开发利用湿地资源与保护区保护目标存在的冲突,提出有利于保护区长远发展的可行性建议和适应性对策。针对有冲突的自然资源,保护区可联合当地社区共制自然资源管理计划,促进社区自然资源的管理,并请居民参与和协助保护区的湿地保护管理工作,实现社区共管的目的。为实现保护区体制创新,乃至为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国家战略提供有益的参考。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过去的十几年里,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快速发展,但管理经验十分缺乏。我国自然保护区如何提高保护质量,科学有效的管理,是保护区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科学有效的管理、实现跨越式发展不能完全依托保护区的工作管理人员,一些成功模式告诉我们社区共管是一个必经之路。因此,自然保护区的社区调查非常有意义,能为今后有效管理及其科学决策提供基础,同时对构建保护区社区共管的目标也有现实指导意义。

作品摘要

本项目通过对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保护区内社区(村落)与原住民人口构成、生产活动方式、社区经济收入、居民生活方式、环境保护的科普教育和保护区管理局工作等诸多社会经济要素的大量调查,了解了社区主要特点,认识到南矶山湿地自然保护区内原有居民、周边社区开发利用当地湿地资源与保护区的保护目标存在的冲突。由于社区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低、外出人口比例增大、血吸虫病严重以及社区经济的发展对自然资源依赖性极强等,增加了保护区管理的困难。同时,社区生存活动对保护区生态资源和越冬候鸟及其栖息环境构成了威胁,如乱捕滥猎,竭泽而渔、定置网、电网等捕捞作业方式。 基于上述问题,提出了管理好湖泊,提高渔业产量;管理局应加强法律宣传力度;发展社区共管等一些有利于保护区长远发展的可行性建议和适应性对策。建议针对有冲突的自然资源,保护区可同当地社区共同制订社区自然资源管理计划,共同促进社区自然资源的管理,同时帮助居民树立意识,参与和协助保护区进行有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管理工作,实现社区共管的目的。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1.《鄱阳湖研究》编委会著. 鄱阳湖研究[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1988. 2.胡茂林,吴志强,周辉明,张爱芳,宋炜,张重祉. 鄱阳湖南矶山自然保护区渔业特点及资源现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5,5(14):561-565. 3.胡振鹏.鄱阳湖流域综合管理的探索[J].气象与减灾研究, 2006,29(2):1-7. 4.黄文娟,杨道德等.我国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研究进展[J],湖南林业科技,2004,31(1):46-48. 5.刘信中,樊三宝,胡斌华. 江西南矶山湿地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6.刘信中,叶居新编著. 江西湿地[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7.陶思明. 湿地生态与保护[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3 8.王晓鸿. 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评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9.吴英豪, 纪伟涛. 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研究[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2 10.鄢邦有. 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初步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 11.朱学灵,吴荣德.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站规范化建设模式初探[J],河南林业科技,2000,2(4):20-23 12.Warah S.2002.The challenge of community-based protected area management [J].Parks,12(2):80-90.

调查方式

■走访 ■问卷 ■书报刊物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国际上公认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途径。过去的十几年里,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发展极快,全国保护区数量从90多个到300多个,国家及政府高度重视,投入了大量资源,但真正有效的国家级保护区只有7%,且保护区的管理仍处于初级阶段。我国自然保护区如何提高保护质量,科学有效的管理,是保护区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 由于保护区大多建立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常常引起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对立的矛盾。社区共管作为一种参与式的管理模式,被国内外许多学者认为是解决资源保护和社区发展矛盾的有效手段。但各地自然保护区以及社区特点各有差异,管理的措施和策略也不尽相同,一些经验也不宜照搬和移植,因此调查特定保护区内社区的社会、经济现状是提出保护区科学、有效管理的基础。 近年来,国家林业局和WWF十分关注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在一些保护区先行组织相应的社会调查,构建社区共管的保护区管理模式,取得一些成效。我们认为,江西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十分典型的案例,另外,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实施有效管理能够依托的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政策十分有限,因此,提出该类型自然保护区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克服落后经济和文化现状制约和发展生态旅游等的对策,达到保护区同社区的和谐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