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项目名称:
- 医科院校残疾大学生的人格特点及教育对策探析
- 来源:
- 第十二届“挑战杯”省赛作品
- 小类:
- 教育
- 简介:
- 本研究课题选择肢体残疾医科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独特人格的探索性研究为肢体残疾医科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和健康心理培养积累理论基础,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 详细介绍:
-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迅速实现,各类残疾大学生的入学比例不断升高,其中肢体残疾大学生占据较大比例。人格特征是预测个人在未来职业生涯发展中能否充分实现个人潜能的重要预测因子,本研究以残疾大学生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支持理论,主要研究界定为: (1)通过SCL-90量表测查肢体残疾医科大学生(研究组)与肢体健全大学生(对照组)之间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 (2)利用人格自我实现简易问卷和卡特尔16PF人格量表测查肢体残疾医科大学生独特的人格特征。 所有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不同研究样本之间应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来进行统计,各因素之间的相关水平应用Superman积差相关双尾检验法进行统计分析。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 (1)目的:从残疾大学生的人格特点和教育对策两方面对医学院校残疾大学生的教育问题作一探析,从而为完善残疾大学生的健康人格提供有益借鉴; (2)基本思路:以提升高校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素质为主旨,以医学院校残疾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个案访谈、群体调查等研究手段,对其特殊心理表现和人格特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挖掘其独特的人格特征,从而系统地提出较为完善的教育政策。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 (1)研究对象新。肢体残疾大学生为医科院校具有特殊性的弱势群体。由于医学专业是以强调动手能力和服务职能为特征的专业,因此肢体残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值得我们关注和进一步研究的对象; (2)研究内容新。本研究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指导,通过对肢体残疾医科大学生的人格特征的研究,探讨有助于肢体残疾大学生的积极自我意识,从而提出相应的教育政策。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当前,关注高校大学生中弱势群体心身健康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研究方向。本研究通过挖掘有助于肢体残疾大学生自我实现的积极人格特征,从而为肢体残疾大学生的特色教育积累理论指引,有助于为肢体残疾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同时有助于完善特殊群体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方向和教育内容,具有一定的应用推广价值。
作品摘要
- 残疾大学生是医科院校中的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的学科氛围吸引着残疾大学生报考医学专业,同时也造就了医科院校残疾大学生特殊的人格特征。本文尝试从残疾大学生的入学背景、人格特点和教育对策等方面对医学院校残疾大学生的教育问题作一探析,从而为完善残疾大学生的健康人格提供有益借鉴。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 作品于2011年03月大连医科大学校团委举行的第五届“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大赛中获得三等奖
参考文献
- 1.袁闯. 关于高校如何为残疾大学生服务的思考,图书馆,2006,4:84-88 2.赵聂.试论消除残疾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几种渠道,教育与职业,2009,(5):100-101 3.臧娜.从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谈成人高校学生的教育,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28(5):9-11 4.甘开鹏,刘洪.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残疾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其调适,2007,7(1):14-15 5.李华平.论普通高校残疾大学生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教育科学,2006,22(2):95-96 6. 王丽萍. 以阅读疗法疏导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23(1):68-69
调查方式
- 走访、个别调查、文件、群体调查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 当前,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以培养创新人才理念为引导的个性化差异教育逐渐成为国内外教育者共同关注的热点。医科院校残疾大学生作为高校中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具备与普通大学生相差迥异的个性特征,“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所承担的神圣使命要求医务工作者自身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人格。国内外研究表明,残疾大学生的各类心理问题(如自闭、幻想、强迫、抑郁、人际敏感、自杀和社会适应障碍等)的发生率在不断上升,大多数研究者都将研究对象定格在残疾大学生,而医学院校残疾大学生的相关研究少有报道,个别研究得出肢体残疾医科大学生个性常常表现出担忧、抑郁、紧张、焦虑、缄默冷淡、情绪起伏较大等特点,因此,研究医科院校残疾大学生特殊的人格特点,采用适用性强的教育对策引导他们树立健康发展的目标,是医科院校培养素质优良的医务工作者不容忽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