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大学校园地震逃生应急方案研究
小类:
数理
简介:
本研究以广东商学院三水校区发生6.0级破坏性地震为研究背景,制定一套完整有效的三水校区6.0级破坏性地震逃生应急方案,最终目的是保障师生的生命安全,当发生地震等灾害时尽可能地将伤亡率减少到最低,并从而得出大学校园制定相关逃生应急方案的一般性规律。
详细介绍:
本项目以广东商学院三水校区可能发生6.0级破坏性地震为研究背景,在前人大量研究成果、学校有关部门提供的学校建筑平面设计图与课程表及三水区有关部门长期观测、统计的丰富资料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实地调查、定性分析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实地研究分析法、比较法、定量分析法、数据定量分析法、图表定量分析等研究方法与技术,深入而系统地开展广东商学院三水校区建筑物及人员分布分析;广东商学院三水校区地震紧急避难路径及场所分析;广东商学院三水校区地震紧急避难措施探讨等方面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综合研究。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本文撰写的开展,首先分析前人对珠三角地质构造分析以及对佛山三水处在广三断裂带这一形势的探讨,得出三水校园制定地震逃生应急方案的急迫性。再次结合三水校园的实际,运用实地研究分析法,测量建筑物的高度、面积,计算道路与建筑物之间的距离以及空地面积,确定有效避难场所与危险区域的距离,并应用公式算出有效逃生时间。并进一步结合三水校园实际,找出地震时安全避难场所以及规定安全有效便捷的逃生路线。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1.本研究密切联系师生安全利益,面对目前三水校区的实际情况,而做出的迫切的应急方案; 2.就地球已进入地震高发期,而三水位于广州-三水断裂带,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3.目前三水校园甚至其他大学校园尚未有一套关于地震的应急方案,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科学参考性。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研究将结合实际,认真分析,寻求逃生路线,提出多种应急措施,假如发生地震,可以大大帮助学生尽快逃生,将伤亡率减少到最低。同时,本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地震灾害的了解,在地震到来时,懂得在不同建筑物,不同地点,不同时刻如何选取路线,选取安全地点避难。且这还关系到如何更好地保障学校每一位学生,每一位教职工的切身利益。此外,还可以为其他大学校园制定相关的逃生应急方案提供一定的参考示范。

学术论文摘要

本项目以广东商学院三水校区所在区域发生6.0级破坏性地震为研究背景,在前人大量研究成果、学校有关部门提供的学校建筑平面设计图与课程表及三水区有关部门长期观测、统计的丰富资料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地震工程学、灾害社会学、社会统计学等的原理,采用定性分析研究法及定量分析研究法,深入而系统地开展广东商学院三水校区建筑物及不同时间段人群分布分析;广东商学院三水校区地震逃生路径及临时应急避难场所分析;广东商学院三水校区地震临时应急避难措施探讨等方面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综合研究,并结合实际,计算道路与建筑物之间的距离以及空地面积,确定有效应急避难场所与危险区域的距离。最后,对所得的数据进行归纳分析,制定出一套广东商学院三水校区地震逃生应急方案,从而得出大学校园制定相关逃生应急方案的一般性规律。

获奖情况

鉴定结果

荣获校级大学生挑战杯大赛特等奖

参考文献

[1]黄日恒.珠江三角洲地区地震危险性刍议[J].华南地震,1998,18(1):65-69. [2]冯绚敏,等.广东省未来十年强震趋势分析[J].华南地震,1998,18(2):1-9. [3]苏幼坡, 刘瑞兴. 城市地震避难所的规划原则与要点[J].灾害学,2004,19(1):87-91. [4]袁建平,等.城市灾时大范围人员应急疏散探讨[N].自然灾害学报,2005,14(6):116-119. [5]侯建盛,李民.地震应急管理进展[J].国际地震动态,2008,(1):14-19. [6]吕雷,程远平,等.对学校教学楼疏散人数及疏散速度的调查研究[N].安全,2006,(1):10—13. [7]郝静,李建明,等.高校内人员疏散与临时避难场所的选择[N].安全,2008(5):16-18. [8]李传贵,张晓锋.城市灾害与应急避难场所规划问题分析[N].安全,2006,(5):4-7.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袁建平等,对城市灾时大范围人员应急疏散进行了探讨,指出了当重大灾害事件发生时,在短时间内安全地大范围疏散转移高密度人群,实施科学的应急救灾策略,是减轻灾害后果严重性的重要措施之一,其中还探讨了如何建立一个综合性的疏散规划模型,为人员应急疏散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侯建盛等,在地震应急管理进展中简要回顾了我国地震应急管理的发展历程、主要特点和存在问题,概括了现阶段地震应急管理的体系建筑框架,提出了推进地震应急管理的发展构想和展望,其中还指出公众防震减灾意识较差、地震应急管理工作基础薄弱等问题,我们应未雨绸缪,加强大震灾的应对准备,制定出科学的地震应急方案,逐步提升地震灾害的应急救援能力。 袁建平等,在研究疏散模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时指出目前国内对外人员应急疏散规划的研究,在理论上主要包括计算机仿真方法与数学分析法。随着计算机的应用于发展一些基于计算机模拟的模型逐渐应用于疏散管理方面,例如应用于建筑物的人员疏散模型有EVACNET, BuildingEXODU, EGRESS, SMULEX, SGEM, 主要对建筑物内人员的徒步疏散等。这些模型都是从微观或宏观的层次对疏散过程中人员流动进行模拟,可预测出疏散时间,评估疏散方案,并构建疏散模型 吕雷等,在其对学校教学楼疏散人数及疏散速度的调查研究中,选择了中国矿业大学内的一栋有代表性的教学楼,分别在周一至周三时间内,对占用教学楼的人数、人流密度和疏散速度进行实地测试,通过对结果的分析,提出对此教学楼如何进行使用分配的建议。其中有许多调查方式与研究方法值得借鉴、参考,特别是其中对数据的统计、整理与分析的方法的使用,如对人流密度的计算、疏散速度的计算,还有利用图表进行数据分析的方法等等。 郝静等,在探究高校内人员疏散与临时避难场所的选择时,应用排队论的相关知识,根据社会动力学模型计算出人员的疏散速度、人群密度以及逃生时间。提出高校临时避难场所的选择和设计要考虑人员到达的逃生时间是否超过20min这个最高时限,还要考虑安全场所的有效避难面积。此外,在设计逃生路线时要注意人员的分流,尽可能避免出现人员拥挤的现象;逃生路线要回避危险源,以免发生更多的次生灾害。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