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项目名称:
-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与农民收入增长相关性研究--基于陕西省榆林市11个县区的实证分析
- 来源:
- 第十二届“挑战杯”省赛作品
- 小类:
- 经济
- 简介:
- 以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和“十二五”规划为背景,以真实、可靠的调研数据为依托(选择陕西省榆林市11个县区的农村公共物品的提供状况),探求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与农民收入增长相关性。
- 详细介绍:
- 以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和“十二五”规划为背景,以真实、可靠的调研数据为依托(选择陕西省榆林市11个县区的农村公共物品的提供状况),探求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与农民收入增长相关性。 首先,对农村公共物品和农民增收的基本理论进行阐释; 其次,提出假设: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对农民收入增长有很强的正向相关关系; 再次,利用时间序列分析的模型,利用数理模型中涉及到的一些变量取得相关数据,采用农村公共物品对农民收入影响作实证检验。本文采用的计量方法主要有ADF检验、协整(cointegration)分析、Granger因果检验对有关数据进行相关分析。 最后,根据实证研究的结论验证假设,用回归分析模型进行有关预测,并为改善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不足的现状,促进我国(尤其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出政策建议。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 首先,对农村公共物品和农民增收的基本理论进行阐释;其次,提出假设: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对农民收入增长有很强的正向相关关系;再次,利用时间序列分析的模型,利用数理模型中涉及到的一些变量取得相关数据,采用农村公共物品对农民收入影响作实证检验。本文采用的计量方法主要有ADF检验、协整分析、Granger因果检验对有关数据进行相关分析。 最后,根据实证研究的结论验证假设,回归分析、预测,并提出政策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 ①研究视角新颖:从供给主体(政府)角度思考问题向需求主体(农民)角度转变,考虑公共物品的需求和偏好,不仅针对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主题存在问题,对供给管理进行了深入分析。②研究方法上,本研究是从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定量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经过实地调研获取第一手资料进行定量分析和实证检验,同时具有科学性。③可外推行性。对研究我国西部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农村公共物品供给问题具有类型代表性。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1构建了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与农民收入增长相关性回归分析模型,不仅验证了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对农民收入增长有正向相关关系的假设,而且得出不同类型的公共物品供给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弹性不同结论,可以提出不同的相关针对性建议;2厘清了在农村公共物品提供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困难,并找出了相关原因;3研究结果有一定的可外推行性,对我国西部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农村公共物品供给问题研究具有启发性思考,提出的相关政策建议。
作品摘要
- 实证研究是一种在理论上被普遍认可的研究方法之一,而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与农民收入关系的实证研究并不多见,但其理论指导意义却不可忽视。本文根据1989年~~2006年的统计数据,通过对农村基础设施、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医疗卫生三个方面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与农民收入的内在联系进行研究、对相关数据进行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发现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水平与农民收入水平存在高度相关性,二者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与农民收入的提高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短缺时农民收入增长和城乡协调发展的重大障碍,其形成原因主要有城乡二元供给体制,政府职能残缺,融资体制障碍等。建立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与农民收入增长相关性分析模型,验证了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不足对农民收入增长的重大影响。据此,文章提出协调城乡经济发展,加大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政策建议。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 无
参考文献
- 1.[美]西奥多•W•舒尔茨,2006,《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 2张五常,2000,《佃农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5.徐小青主编. 中国农村公共服务[ M],北京: 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6.张军、何寒熙,1996,《中国农村的公共产品供给:改革后的变迁》[J],载《农村改革》1996年第5期。 7.陈忠辉,2006,《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体制创新》[J],载《经济研究导刊》2006年第5期。 8.刘鸿渊,2004,《农村税费改革与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机制》[J],在《求实》2004年第2期。 9.梁营力、张生瑞,2008,《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公路的发展研究》[J],在《公路》2008年第5期。 10.匡远配、汪三贵,2005,《日本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载《日本研究》第4 期。 等等
调查方式
- 走访、问卷、现场采访、个别交谈 、亲临实践、图片、照片、书报刊物、统计报表、文件等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 1.国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第一,有关概念的界定。 第二,有关公共物品的供给方式。公共物品理论关注的焦点是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组织公共物品的供给,这也是理论界历来争论最大焦点。根据经济学家的分析,公共物品的供给存在两方面的困难: 首先,对公共物品的需求通过什么方式才能有效地表达出来?其次,如何防止“搭便车者”? 因此,现实中公共物品的供给仍然面临着很多困境,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公共物品供给,由于受到人口和地域相对分散、农民的利益诉求难以真实表达、财政支持不力等困难的影响,供给状况将更加不容乐观。 2.国内研究现状及评价 第一,关于农村公共物品的界定 我国学者对公共物品的界定基本上都以萨缪尔森对公共物品的定义为基础。较有代表性的是徐小青将农村公共物品界定为:“农村地区农业、农村或者农民生产、生活共同所需的具有一定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和服务”(徐小青,2002)。农村公共物品就是公共物品在农村地区的各种表现形式,是相对于农民或家庭自己消费的私人物品而言的,用于满足农村公共需要的物品或服务,主要包括农业基础设施、义务教育、农村社会保障和农业科技推广等等(匡远配、汪三贵,2005)。 第二,有关农村公共物品供给 (一)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重要性。(二)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的问题。(三)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与农民收入增长相关性研究总的来说,国内研究的局限性表现在:首先。当前国内对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与农民收入增长相关性研究方面大多在宏观层面的解释性研究(张琳,2007),或者重点在定性分析研究,缺乏从微观层次上的实证研究和必要的定量研究。即便是定量分析研究其数据来源多是官方公布的统计数据,很少通过实地调查取得相关数据,由于缺乏有力的数据作支撑而少有说服力,得出的结论更是有待商榷。 其次。国内学者多是从供给主体角度出发思考问题,而忽视了从需求主体角度分析问题,导致无法了解农民对公共物品的真实需求,了解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现状和供给中存在的真实问题,得出科学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