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项目名称:
- 公共选择理论系列论文
- 来源:
- 第十二届“挑战杯”省赛作品
- 小类:
- 经济
- 简介:
- 本系列论文运用公共选择理论的相关知识对国内一些时政、历史问题进行较为新颖的解读;借用公共选择理论“经济人”范式和个人主义方法论为这些问题制作了新的逻辑视图,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从“新政治经济学”的框架内探寻问题的本质。
- 详细介绍:
- 从古代社会主要矛盾来看专制政体的民意基础:一个政权是否得到大多数人支持,具有民意基础就能治理好国家呢?本文通过解释公共选择学说的相关理论在剥除诸多外在因素后可以应用在古代社会,结合对中国古代社会历史主要矛盾的分析,试图勾勒出一副“君权民授”的景象。而主要矛盾下多方博弈最后的结论则是:官僚集团是帮助专制政体最后摧毁这个民意基础的罪魁祸首。 “政府失灵”是过度医疗的根本原因:作为近几年一直困扰社会的“过度医疗”现象,学界一直从医学伦理学的角度解答,而本文则从公共选择理论的视角对它的定义和成因作出了新的解读,解释了过度医疗真正的根本原因,并运用经济学模型对“过度医疗”进行量化,从而提出了从根源上解决“过度医疗”的政策路径。 医疗改革“去行政化”难上难:三十年医疗改革离自己最初的目标愈行愈远,本文分析了“看病难”现象的历史与市场化、国外模式借鉴等等对策,并借助公共选择学说关于政府与医疗公共品供给之间的辩证关系就政府当下的医疗改革政策得出了自己的见解。低碳转型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时当下时代的主题,但严峻的资源形势使得转型遇到了不可避免的困境。而公车耗油、公务耗电却在这一关键时刻起到“雪上加霜”的负面作用,公务员未能切合低碳的时代主旋律导致资源大量浪费。笔者希望借助公共选择学说对政府行政局限的思考解答这种浪费背后必然的原因,并提出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应对之策。 红领”须担起低碳重任: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 目的:利用经济学模型与数据对社会、历史问题进行全新的解读,得出一些创新观点。 基本思路:基于公共选择理论的相关论点,从经济学的角度解读医疗、行政、历史等问题,以“经济人”假设和“政府失灵”模型为主线,勾勒出以公共选择理论为基础的“新政治经济学”。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 公共选择理论一直应用在西方国家的普选环境下,国内除了对其发展历史、状况的概述外,鲜有将其“中国化”。作者将国内的现实问题与公共选择理论对接,得出了一系列与前人较为不同的观点,如:官僚体制膨胀是古代治乱循环的死结。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作者认为政府行为主导着社会生产活动地进行,而行政机构的效率高低是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产生的根源。借助公共选择理论的经济学分析能有效地看清社会问题的本质,如政府失灵与医疗改革失败之间的辩证关系,有助于执政党在决策时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规制失败局面。
作品摘要
- 从古代社会主要矛盾来看专制政体的民意基础 ——基于公共选择学说视角 摘 要:一个政权是否得到大多数人支持,具有民意基础就能治理好国家呢?本文通过解释公共选择学说的相关理论在剥除诸多外在因素后可以应用在古代社会,结合对中国古代社会历史主要矛盾的分析,试图勾勒出一副“君权民授”的景象。而主要矛盾下多方博弈最后的结论则是:官僚集团是帮助专制政体最后摧毁这个民意基础的罪魁祸首。 “政府失灵”是过度医疗的根本原因 ——基于公共选择理论的经济学分析 摘 要:作为近几年一直困扰社会的“过度医疗”现象,学界一直从医学伦理学的角度解答,而本文则从公共选择理论的视角对它的定义和成因作出了新的解读,解释了过度医疗真正的根本原因,并运用经济学模型对“过度医疗”进行量化,从而提出了从根源上解决“过度医疗”的政策路径。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 《从古代社会主要矛盾来看专制政体的民意基础——基于公共选择学说视角》发表于《中共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一月刊 《医疗改革“去行政化”难上难》发表于《经济学消息报》2010年7月23日第五版 《红领”须担起低碳重任——公务消费方式转型的经济学思考》发表于经济观察网2010年9月24日首页
参考文献
- 现有对比数据(部分):“以2001年为例,8076个县及县以上卫生部门医院机构,卫生部属只有36家,占总数的0.44%;1556014张床位中,卫生部属只有36699张,占总数的2.35%。” “大连市统计公共建筑单位面积年用电量最大的建筑物达到了75.45kWh/m2,单位面积年用电量最小的建筑物仅为44.09kWh/m2,前者是后者的1.7倍。福州市统计抽查的18幢大型办公建筑的能耗介于34。125 kWll/(m2•a)之间,能耗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相差2.7倍。” 作品中资料来源的检索目录(部分): 《从古代社会主要矛盾来看专制政体的民意基础 ——基于公共选择学说视角》①《重新认识马克思封建社会原论》 冯天瑜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年3期 [J] ②《马•柯瓦列夫斯基〈公社土地占有制,其解体的原因、进程和结果〉一书摘要》、《马克思古代社会史笔记》,第78—79页 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M]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P218 1965年版 [M] ④《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年版 [M] ⑥《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 道格拉斯•C•诺斯 三联书店1994年版 [M]
调查方式
- 无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 国内在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引进其基本知识,介绍概念方向,如《公共选择理论的方法及研究框架》(阮守武 《经济问题探索》2009年第11期)、《公共选择:公共财政理论可操作化的必由之路》(武彦民、李明雨 《财经论丛》2010年第2期)、《公共选择理论视野下“政府失灵”的成因及对策探析》(赵声馗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等。总的来说,因为公共选择理论本身就是一门不断在发展的交叉学科,所以国内研究基本以对其过往历史和其个人主义方法论的探析为重点,较为例外的是汪丁丁老师主办的《新政治经济学》论文集,以十分前沿的眼光审视公共选择理论在国内应用的可能,给笔者以极大的启发。 国外的公共选择理论理论发展速度较快,如帕特里克.敦利威(Patrick Dunleavy)、尼斯卡南 (Niskanen William Arthur)、 温特罗布(Wintrobe Ronald)等人已经从对公共品的数学演算、数值分析中摆脱出来,将普选交易机器、甚至独裁政体的权利让渡以经济学的视角勾勒出来。这一方面得益于国外学术、政治资料较为透明,另一方面也收益于国外NGO在基层政治实验的成果,毫不过分地说,公共选择理论已经成为“经济学帝国主义”跑在最前列的马前卒。冷战时期,在发展中国家英式民主经营惨淡、美式民主更是惨不忍睹,苏东剧变之后虽然掀起了所谓的民主“第三波”,但就现在看来仍是成效甚微,代议制政体中的一些死结普遍未能解开(如警察系统的腐败与低效、民族国家对全球化的抵制),以经济学手段对代议制政体进行全科检查,对现在具有普适价值的普选代议制进行深入反思都是2000年以后西方公共选择学派研究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