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项目名称:
- 白马民俗的奇葩--白马语言
- 来源:
- 第十二届“挑战杯”省赛作品
- 小类:
- 社会
- 简介:
- 本文从白马语言与姓名、地名的关系,白马古歌谣,现代池哥昼与哭唱艺术,白马歌谣原生分类,白马俗语等传承类型方面探讨了白马方言体系的特征,洞悉这个独特民族与自然斗争的历史,揭示他们丰富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挖掘其承载的白马藏族民俗。对保护白马方言,维护语言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多样性有一定的意义。
- 详细介绍:
- 汉语方言的形成经历复杂漫长的历史,它是当地民族社会历史以及文化演变的结果,包含了一定的民俗价值。本文从白马语言与姓名、地名的关系,白马古歌谣,现代池哥昼与哭唱艺术,白马歌谣原生分类,白马俗语等传承类型方面探讨了白马方言体系的特征,洞悉这个独特民族的价值取向与精神寄托,探析这个民族与汉、羌等民族交流、互补、融合而形成的多重信仰,揭示他们丰富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挖掘其承载的白马藏族民俗。本文旨在总结白马民族文化的精华,保留当地的文化传统、对于保护白马方言,维护语言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一定的意义,并呼吁传承与保护白马语言,就是保护民俗文化本身。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 撰写目的: 本论文通过对当地民俗文化的研究,揭示其文化的真谛,旨在总结民族文化的精华,保留当地的文化传统、抵御外来文化的侵入等方向都会产生巨大影响。 基本思路: 本文从白马语言与姓名、地名的关系,白马古歌谣,现代池哥昼与哭唱艺术,白马歌谣原生分类,白马俗语等传承类型方面探讨了白马方言体系的特征,揭示他们丰富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挖掘其承载的白马藏族民俗。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 汉语方言的形成经历复杂漫长的历史,它是当地民族社会历史以及文化演变的结果,包含了一定的民俗价值,因此,民俗学通过对当地民俗文化的研究,揭示其文化的真谛,总结民族文化的精华,旨在保留当地的文化传统,并在抵御外来文化的侵入等方向都会产生巨大影响。但是,目前为止陇南地区白马语言的民俗学研究尚不多见。因此研究结果有助于陇南的汉语史的研究,历史研究和当地的地域性民俗语言的调查研究、公安言语识别的应用研究。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本文较全面地展示了白马方言体系的特征及其承载的白马藏族民俗,对保护白马方言,维护语言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多样性有一定的意义。尤其是灾后重建应充分考虑白马藏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尊重民族居住、生活习惯。政府在组织当地重建时,不仅要在建筑风格上体现白马藏族的民俗特性,更要积极为保护、发展白马文化提供必要的支持;不仅要重建白马民族的生活,更要重视白马民族灵魂的重建。
作品摘要
- 白马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的一个独立语言,在我国方言体系中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古歌谣、俗语、现代池哥昼无不折射着这个民族的价值取向与精神寄托,反映了这个民族与汉、羌等民族交流、互补、融合而形成的多重信仰,体现了他们和自然长期斗争中形成的审美情趣。同时也蕴涵着他们追求友善、团结、和谐的民族秉性,反映了他们重视人伦亲情的性情,更表现了他们自强不息,苦中作乐,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传承与保护白马语言,就是保护民俗文化本身。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 无
参考文献
- ①连玉銮.白马社区旅游开发个案研究,《旅游学刊》.2005.3 ②,⑨ 黑颈鹤.《 四川白马藏族民歌的文化学研究》(上)(下) ③孙宏开,齐卡佳,刘光坤.《白马语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④四川民族研究所.《白马藏人族属问题讨论集》.贵阳,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识别办公室 翻印,1983. ⑤杨冬燕. (白马藏)族信仰习俗现状调查研究 .《西北民族研究》.2001.3 ⑥余永红.陇南白马人"池哥昼"与"黑社火"比较研究.《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09.5 [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2006,32(1):86-91. ⑦张映全.《甘肃文县白马藏族考》.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9. ⑧黄布凡,张明慧.白马话支属问题研究.《中国藏学》. 1995.2
调查方式
- 走访;人员介绍;图片、照片;书报刊物;文件。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 20世纪70年代后期,费孝通先生在政协全国委员会民族组会议上把“平武藏人”或“白马藏族”作为民族识别工作遗留问题的典型予以介绍,由此引起国内外学术界对白马人的兴趣,也拉开了白马人研究的序幕。近40年来,我国学术界对白马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研究大体集中于以下领域:对白马人的概念、族属、族缘等问题多维度有价值的界定,对白马人宗教崇拜、信仰特征、语言和口头文学、歌舞形式的调查整理,对白马人社会状况、社会变化和时代发展现状中所存在问题及对策的研究等。 孙宏开将白马语与藏缅语族其他语言进行比较,发现在同语族中,它比较接近藏语支语言。他认为,白马语是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中的一种语言。白马语和藏语之间的一些共同成分,是由于藏语对它的影响所致。有的研究者把白马人的信仰和崇拜与歌舞形式结合起来研究,比如王国基的“甘肃文县白马氐人的‘池哥昼’”及其“白马人傩祭舞蹈三目神面具之源”等文章认为,文县白马人傩祭舞蹈三目神面具,是研究古代氐族历史和宗教文化的“活化石”,对探寻白马氐族的族源、地望及发展轨迹,具有重要价值。白马人的语言,目前学术界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是藏语支的一种独立语言,另一种认为是藏语。前一种意见以孙宏开为代表。他的观点详见于《白马人的语言》(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编《白马藏人族属问题讨论集》, 1980)、最新出版的《白马语研究》及其弟子齐卡佳的“历史上的氐族和川甘地区的白马人”等著作中。另一种以黄布凡提出白马语的“底层”说为代表,认为其属于藏语,但提出了古代氐语作为“底层”存留在今白马语的情况,实际也是承认了白马人语言历史延续性的存在,对白马人作为一个独立人群的确认有重要意义。另外,杨冬燕对白马藏族信仰习俗中至今存在的自然崇拜、苯教信仰、中国道教信仰以及“朝格(sprul rgan)”、“杨氏爷”、行业信仰和藏传佛教信仰的状况做了清理和描述。黄河按照采花的流程,即抢水沐浴、采花野合、释火晚会、敬酒祝福,对白马藏族的采花节做了概述。此外,从展示民族风情的视角,格桑卓玛就白马藏族的婚俗礼仪,杜世华就白马藏族的服饰、佩饰等做了介绍。我省陇南师范学院教授蒲向明也专门从事陇南文化研究,收集整理了许多相关作品,即将出版。 本人虽为后学,但对白马藏族研究充满兴趣,希望在继承前辈的基础上,对白马藏族文化更多的保护,让这朵奇异之花常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