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电影业的机遇与挑战
小类:
经济
简介:
在金融危机的浪潮中,众多企业纷纷亏损,倒闭。然而中国电影业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电影票房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由2006年的21.86亿上升到2009年的62.06亿,再到2010年得破百亿元。可见电影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成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探索电影业在金融危机下成功的模式是十分重要的。民族文化是电影中的灵魂,良好、创新的制作技术是电影的基本,同时有效的宣传手段也是电影必不可少的。
详细介绍:
自金融危机以来,各个领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有的企业在金融危机的浪潮中倒闭。从2006年至2008年底,中国银行亏损19.96亿美元,工商银行13.14亿美元,建设银行6.73亿美元,中国平安157亿美元,中国人寿10.08亿美元,中国国航19亿人民币,东方航空23.34亿人民币,深南电8亿人民币,佑威国际和合俊等相继破产……然而中国电影业却在经济的寒冬中迎来了春天,从2006年到2009年,收入由不过26亿元人民币上升到62亿元人民币,票房收入几乎成了一条陡立的直线,这是一个惊人的成绩,也是在金融危机下的一个奇迹。为什么在金融危机下中国电影业的收入没有下降反而上升呢?而且成绩是年年飘红。我们就这一现象进行了问卷调查,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并进行了文献分析,以下是我们的一些调查结果。 一、 对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和文献分析 1.、问卷调查过程、内容及结果。 针对这一现象,我们成立了一组课题小组。课题小组专门针对这一现象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问卷以中青年为主,调查的地点选择在沈阳化工大学,沈阳工业大学,沈阳铁西区万达国际电影院,沈阳铁西万达广场以及家乐福超市门口进行现场发放填写。问卷发放了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60份。参加问卷填写的有大学生,教师,公务员,茶艺师,摄影师,自由职业者等不同层次的人群。调查问卷主要是提问一些金融危机下中青年对电影的消费状况,观影频率,喜欢电影的类型,电影技术,电影文化背景,电影内涵和对电影产业制作宣传过程的看法与评价等。通过整理,然后结合文献资料分析,从而得出金融危机下中国电影业的收入没有下降反而飘红的原因。 在回答“你喜欢看电影吗”选择当中,有67.1%的人选择了喜欢,有30.5%的人选择一般。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您选择哪种方式进行消遣”(多选)的问题上,91%的人选择看电视,81%的人选择了上网,64%的人选择了看电影,43.5%选择阅读。在“您觉得票价在哪一个范围内比较合适”的问题中,62.1%的人选择了15—30元之间,33.3%选择了30—50元之间,在电影的类型上,大部分的人都选择了喜剧片,爱情片和动作片;“是什么吸引你去看电影”中有12.1%选择无聊打发时间,55.5%的人选择休闲娱乐,32.4%选择追求精神上的享受;“最吸引你去看电影的因素是什么”问题当中,有19.5%的选择宣传力度,12.3%选择制作团队,43%的人选择演员阵容,25.2%选择了其他。在进行对一个电影团队稳定发展的调查当中,有60.6%的人选择了优秀的导演以及演员,20%的选择了精良的技术和17.4%的人选择了良好的运营手段。在进行中国电影效仿国外的电影当中,有39.5%的人选择了不好,中国电影应该有自己的鲜明特色,而23.8%的选择很好,能使电影的内容更加多元化。其余则是无所谓,只要好看就行。而对外国电影效仿中国电影这一行为的调查中,有51.4%的人选择很好,说明国产影片的水平提高了。 综合上面的调查数据,我们知道在金融危机下对电影的调查与研究是十分必要的。电影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如同电视网络一样,可以说是消遣时必不可少的。经过调查分析,票价定位在15—50元之间人们最容易接受,占了95.4%。人们观看的电影相比之前来说明显增加,有43.5%的人选择在最近一段时间观影频率有所增加,45%的人没有变化。如果13亿中国人人均每年看一次电影,以20元的票价计就是260亿,这是多么大的市场潜力。是中国电影发展的一个大好机遇。然而在这个机遇当中,中国电影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如何抓住机遇,迎接这些挑战,这就需要我们探索一条适合中国电影业发展的模式。 二、中国电影业发展的模式 在经济学中有一个“口红效应”,其释义为:在美国,当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口红反而热卖。因为口红是廉价商品,也是女性生活必需品。人们没有大钱去买房、买车、出国旅游,用点小钱买支口红把自己打扮一下,为生活增添一抹色彩。“口红效应”意指经济危机时期,价廉的生活必需品和文化产品并不会受到冲击,照样拥有市场。金融危机给人们的身心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在没有钱的情况下,娱乐方式当然是以消费便宜为主。电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和消遣需要,并且给予人们以安慰,激励等。显然,电影业的惊人成绩就是金融危机背景下口红效应的结果。这给中国电影业票房的收入带来了一个特大的机遇。从2006年不足26亿元,到2007的33亿,2008的43亿,2009年的62亿元。分别比上一年增长了21.2%,30%,44.1%。然而人们由于欣赏的电影多了,对电影的了解多了,从而要求也多了。从关注电影的技术水平和音质效果上升到对电影的内涵,文化底蕴和民族特色的要求。这些要求不得不让中国电影人好好的反思,制作一部电影,是否还能够得到观众的喜爱,为了要迎合观众的口味,提升电影的票房,电影人也不得不多方位的考虑:电影中的明星阵容,电影效果的制作,特别是民族文化的表现和电影的内涵,除此之外,在宣传上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这些都是一个个具有难度的挑战。 1、加强电影中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特色。 电影无可厚非地是一种文化产品,体现一种意识形态,文化的独立性是相当可贵的。“真实的谎言”是90年代动作片经典中的经典,也是中国进口好莱坞大片的开始。此影片美化了美国公务人员,如FBI间谍,丑化了阿拉伯游击队队员,同时仇视阿拉伯世界的人民,这于无形之中给所有观众灌输一种亲美情绪。可见一部电影中的文化内容是多么的重要。国产电影自从2002年的《英雄》开始,由《十面埋伏》、《无极》、《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投名状》等到2009年的《赤壁》为止,这些电影的票房收入都很好。在电影中出现了带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民族符号。如《满城尽带黄金甲》中,采用了琉璃式的建筑风格和象征奢华的富贵的琉璃宫殿,人物的服饰也是中国古代兴盛繁荣的唐朝时的着装,此外该片还获得第79届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题名。《夜宴》中有被称为人间仙境的面积为666.7万平方米的竹海;《投名状》、《赤壁》等都有着中国古代特色的冷兵器时代战争的情形,于黄沙狼烟中血肉模糊的厮杀,非常冲击视觉。但是这些都只是打着民族符号,却没有给符号赋予生动的内容。从整个故事来看,同样缺乏着一种中国特色的文化内涵。要求技术的精良,场面的浩大却往往忽略了片中的人文背景。打着中国民族文化的旗帜,却没有表现民族立场的文化内涵。缺乏一种深深扎根于本土文化及现实生活的人文关怀。而在表现文化内涵一些比较轻松搞笑的电影,如《疯狂的石头》、《追影》、《疯狂的赛车》等影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张艺谋用2780万元的成本拍摄的贺岁喜剧片《三枪拍案惊奇》取得2.7亿元票房,而此片上映首日票房就已达到2100万的票房,并创“国产影片历史新高”。电影《十全九美》也是当时的一匹黑马。之所以能有这么好的成绩,与电影中的喜剧元素有关。而这些喜剧元素,都是具有着中国特色的,来源于人们生活,具有典型的中国文化特征和语言特性。如《三枪拍案惊奇》在电影中有着中国北方式的小品形式;再如《十全九美》、《追影》,有着中国四川方言味的普通话,以及四川人特有的含蓄幽默,这些都来源于中国人民的生活,有着中国人民生活中骨子里的元素,体现了中国这个56个民族大家庭的独特的文化。多元民族文化不仅为电影产业带来更多的创作题材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中国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文化。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鲁迅曾说过:“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这也就是说,一个民族只有充分发挥好自身优势,才能够更好的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才能更好地被世界承认和认可。同时,还有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红色”电影,如《建国大业》《十月围城》电影同样也取得了惊人的成绩。电影中演绎展现了中国革命不同时期一个立体的中国历史。《建国大业》的制作成本大约4000万人民币,却在国内市场收获了47413万人民币的票房。这些事实,无疑说明了中国电影应该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文化。在我们调查的260份问卷当中,第15题你对电影有哪些看法和意见中有105份问卷提到了电影要有内涵、灵魂,最主要是能体现自己的民族文化。在进行对一个电影团队稳定发展的调查当中,有60.6%的人选择了优秀的导演以及演员,这无疑也说明了电影中软实力的重要性,是电影将要被人们接受的一个趋向。导演在拍一部电影时文化底蕴和表达内容是最关键的。要想电影发展下去,得到观众的支持,就必须得赋予电影文化内涵和民族的灵魂。这些都强调了中国电影要吸引观众,走向世界并且让世界记住我们,就必须得有自己的特有文化特色来赋予电影灵魂,深深的把民族文化扎根在电影的骨髓里面。这同时也是在电影全球化的过程当中给中国电影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2、提升电影的制作技术。 在问卷调查中有19.5%的选择宣传力度,12.3%选择制作团队,43%的人选择演员阵容,25.2%选择了其他。分析数据可知大多数的人们对电影的技术如视觉效果、听觉效果等、特别是演员的阵容及导演都有很大的要求。技术效果是电影必不可少的。一部电影要好,技术效果手段是最基本的。如美国暴雪公司3D电影的上市,给人们的生活增加了新鲜感。3D是three-dimensional的缩写,就是三维图形。而3D技术就是虚拟三维的技术,利用计算机的运算达到视觉、听觉等方面立体效果的一种技术。3D电影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人全身心的投入到人物和情景中,而不再是简单的观看屏幕上的画面,使电影带来的多方面效果更加丰富。如3D电影《阿凡达》的上映,给整个世界的电影业带来了一场技术革命,让人们不得不反思,如何借助3D技术为人们创作画面.形象更逼真精良的电影作品。电影人相继推出了3D电影《鬼妈妈》、《我的血腥情人节》、《极地特快》、《爱丽丝梦游仙境》等一部部3D影片。而《爱丽丝梦游仙境》是利用二维的技术制作的,只是在后期过程中将其改为3D,可以说是一部伪3D。它只是打着3D的旗帜来吸引观众。《唐山大地震》是国内首部采用3D技术的电影,虽然只采用了几分钟的3D技术,但其带来的逼真画面吸引了不少影迷,自然获得了不错的票房。然而,在对3 D技术的应用上还存在着许多的短板和欠缺。3D技术是电影界一种新颖的技术,它代表的是电影业在技术上的创新,这就需要中国电影人好好的学习与掌握。除此之外,中国电影人也应该寻求一些新的技术,使电影效果更逼真。电影的技术是给故事形式表达的一个最重要的工具。 3.、采取多方面、全方位和有效的营销方式。 如今,电影发展很快,电影的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加。为了让观众更加的关注和了解电影,有效的营销方式是很重要的。在电影开拍之前,可以举行开机仪式,利用明星效应吸引观众,吸引媒体。并且可以举办主演与观众的见面仪式,对影片内容进行大肆宣传。在电影上映之前,可以举行首映礼。如电影《花木兰》、《赤壁》等举行了全球首映礼,吸引了大批的观众和媒体,并且在央视电影频道播出。从而达到吸引观众,提升票房的目的。还有调整档期,好莱坞大片是国产影片的劲敌,《阿凡达》在2010年元旦来袭之前,电影《花木兰》将公映时间前挪到了11月,电影《孔子》上映时,官方也有意保护国产电影而缩短《阿凡达》的上映档期。除此之外,精彩的预告片和电影所表达的内容也是电影营销中的有效手段。如 《建国大业》既采用了豪华的泛娱乐化明星阵容,又有效的宣传了影片的主流意识形态,两种先进的营销模式将影片本身的吸引力发挥到极致,由此获得了4.15亿的高票房。《唐山大地震》利用“地震”这一关键词真正的抓住了中国观众的心,这是中国人记忆中无法抹去的深深伤痕,以人世间最美好最纯洁的“爱”为宣传的内容,达到了很好的营销效果,一个月内突破6亿元的票房。电影院线制的改革也是营销方式中不容忽视的重要一环,它实行统一品牌、统一排片、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的发行放映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影片的营销质量。 因此,在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研究上,需要一个科学的范式,而不是顾此失彼。这样只会导致电影萧条下去。中国电影要走向世界,与世界接轨,让人们接受中国电影。不仅需要我们有现代化的制作技术以外,民族文化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最核心的。我们中国有五千年来的文化,这是一个充满了故事的民族,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礼仪之邦。如故事《花木兰》,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在世界上也是有着很大的影响力;还有伟人孔子等,然而怎么样表现在电影里面,这就需要电影人的智慧和认识。而不能够重形式轻思想,重利润轻文化。曾经一个伟人说过:最可怕的侵略不是战争,而是文化。胡锦涛主席在全国第八次文代会、第七次作代会上曾指出:“如何找准我国文化发展的方向,创造民族文化的新辉煌,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家软实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而传播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的民族电影正是国家软实力的集中体现。除此之外,电影的营销也要新颖,从而达到吸引观众观看电影的效果。因此,这对电影人来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而且是极其具有难度的挑战。如果电影人能够抓住机遇,并且克服困难,战胜挑战,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电影业明天会更加辉煌。

作品图片

  •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电影业的机遇与挑战
  •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电影业的机遇与挑战
  •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电影业的机遇与挑战
  •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电影业的机遇与挑战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研究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电影业的机遇与挑战,并且探索在此环境下促进中国电影业蓬勃发展的模式和产业化发展道路,以促进中国电影业的发展。 基本思路:循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在08年经济危机中,中国的很多行业都受到重创,但是电影业却逆势快速增长,因此我们试图分析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和规律,试图求解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电影业的机遇与挑战,以及中国电影人应积极应对的策略和措施。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先进性:探索性的研究,从系统、综合的角度探索一种对中国电影业有效发展的模式,并且把这种模式运用到中国电影业的发展当中。 科学性:运用科学合理的调查方法,包括问卷调查、现场采访、文献分析(资料查阅、专家影评、报道)等,准确,真实的对问题进行分析。 独特性:不是专门的针对电影中的某一点,而是从系统.宏观的角度出发,探索中国电影业在金融危机环境下发展的模式,并且研究如何更有效地运用这种模式。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自2008年末金融危机以来,各个领域都受到不同程度影响,然而中国电影业却逆势飘红。我们试图探求这一现象背后的客观规律,进而探索中国电影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发展的有效模式。期望可以为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同时带动相关产业链的进步,并且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国电影业的长足发展有助于向世界人民宣传和展现中国的特色与传统文化底蕴,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使中国早日步入文化强国的行列。

作品摘要

鉴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几乎各行各业都遭到了不同程度上的冲击,然而中国电影业却在这样的金融寒冬中抓住了机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机遇的同时也伴随着挑战,我们认为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电影业想要蓬勃发展,必须加强以下三点: 一.在电影中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底蕴和民族特色。在国产电影《投名状》、《赤壁》等影片中出现了许多属于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但是这些文化符号却只是徒有其表,丝毫没有赋予其生动的内涵。而《疯狂的石头》等影片却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因为这些影片的故事来源于人们的现实生活,触及到观众典型的文化心理结构并具有地域性方言特征。 二. 与国际接轨,提升现有的电影制作技术。电影《阿凡达》的上映给电影业开启了3D特效时代。在国内,《唐山大地震》等影片也都采用了3D技术。但由于技术基础和当前状况的限制,想要很好的掌握并且运用好3D技术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三. 采取多方面、全方位和高效的整合营销策略。主要可以通过明星效应、主演与观众的见面仪式、全球首映礼、选准档期、制作精彩的预告片以及电影院线制实行统一品牌、统一排片、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等手段进行整合营销。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针对这一课题,我们发表了题目为《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电影业的机遇与挑战》的论文,该论文发表在《电影评介》2011年01期的学术期刊上,该期刊是由贵州省文化厅主管,由贵州省群众艺术馆主办,入选中国期刊方阵,获中国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双效期刊”称号;并曾入选2004年(北京大学)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参考文献

[1] 孙燕 汪振城. 全球化时代中国电影的身 份认同与文化选择 [2] 蒲元瀛. 中国电影商业模式分析及实证 研究. 重庆大学出版社. [3] 朱洁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新生代电影文化 阐释 [4] 胡锦涛 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 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 话[N]《文艺报》 2006-11-11 [5] 中国电影票房屡创纪录 风险投资逐鹿电 影业 艺恩网2010-03-21 11:02 [6] 中国公司金融危机受损情况报告 网易财经

调查方式

问卷,个别交谈,图片、照片,统计报表,影视资料。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给各行各业都带来了重创。“从以往的经验来看,经济下滑和不稳定时期,人们的精神需求会提高,往往会出现社会文化需求的高峰期,”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说,“相对于购房、买车等大宗消费,人们更愿意花不多的钱在电影院中获得高品质的精神享受。” “人们的收入减少,但是依旧强烈的消费欲望使他们转而购买比较廉价的商品,电影及其衍生产品正好在这时对消费者起到一种安慰作用。”四川大学广播电视研究所所长蔡尚伟这样分析。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电影资料馆的饶曙光先生《文艺研究》上发文提出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近年来中国电影的逆势上扬成为了一道耀眼的风景线。但是,从人文指标、美学指标而言,中国电影仍然存在着诸多不令人满意的地方。客观地说,中国特色的电影产业化依然处于初级阶段、起始阶段。这是我们研究、分析和评价当前中国电影的一个基本前提。电影创作问题,绝不仅仅涉及创作层面,必须结合电影市场结构和体系才能得到有效分析和阐释。中国电影要“形成多类型、多品种、多样化的电影创作生产格局”,依赖于电影市场结构和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以下是其他一些相关学术论文: 《从〈2012〉探析金融危机与电影之间的联系》 李文强《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0年12期 《金融危机下文化市场需求心理分析——以电影市场为例》倪莉 赵家新 《人民论坛》2010年17期 《金融危机的挑战与文化产业的应对》,刘士林2009年《人文杂志》4期 《金融危机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初探》郑峰 《商场现代化》2011年1期 《金融危机背景下广东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机遇与对策》金鑫《海洋信息》2010 年4期 《发展中国特色文化产业的战略思考》孙刚《人才资源开发》2010年10期 以上论文虽然有的仅仅是从金融危机与文化产业的发展之间的关系来论述,而没有具体到电影业;有的则试图从市场需求心理的角度来分析、有的试图探究金融危机与电影之间的联系,但是仅仅就美国灾难片《2012》这部电影中来分析,视角狭窄而且单一,不足以从宏观上把握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电影业的发展概况;有的则是从地域性的文化产业来论述,仍然处于微观的把握。因此对于有关“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电影产业应该如何发展”这一课题虽然大家有一些方向性的、结论性的观点,但是仍然缺乏宏观的、系统性的研究。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