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项目名称:
- 统筹城乡发展视角下农家女的角色转变调查及研究
- 来源:
- 第十二届“挑战杯”省赛作品
- 小类:
- 哲学
- 简介:
- 在党和政府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背景下,“农家女”们纷纷跳出了“农门”。但农家女的角色转变似乎并未在城市化的浪潮中激起太多涟漪。此刻,她们是否也坐上了城乡迅速发展的快车?是否以新市民的角色成功融入到了城市的生活中?在论文中我们将以城市和乡村的双重视角来揭示都市农家女在角色转变中所遇到阻碍,并呼吁社会给予她们更多的目光和关爱,帮助她们完成生命中的又一次华丽转身!
- 详细介绍:
- 在成都市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下,城乡自由迁徙让更多的农家女来到城市谋求生存和发展。身份的改变必然引起角色的转变。本文关注的是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因土地征收或流转而集中生活在城市的农村妇女,在纷繁复杂的城市生活中,如何平稳顺利地逐步融入现代城市社会。 随着城市中“新市民”人数的不断上升,农家女在各自的岗位上辛勤地为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付出了自己的青春与汗水,为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与此同时,我们一系列的调研数据却充分表明作为新市民中重要成员的农家女在自身角色转变的过程中正面临着历史性的巨大挑战。 在论文中,我们主要通过对农家女的职业角色、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三个方面进行了调查和研究。 一、农家女走入城市后角色转变现状 在城乡统筹视角下,农家女“城市人,农民心”的角色转变现状中,我们总结出了在农家女角色转变过程中来自以下五个方面的障碍: 第一,理想与现实。由于进入城市生活之后,农家女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的差距,致使大多数农家女都被残酷的现实束缚着逐梦的翅膀; 第二,价值观的冲突。与同龄的城市人想比较,都市农家女在婚姻观、人生价值观等方面与之存在较大冲突,从而导致了农家女处于较孤立的地位; 第三,社会不平等待遇。在城市务工的农家女在工资、社会保险,自身权益保障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不平等待遇; 第四,职业流动频繁、上升空间狭小。农家女在城务工主要职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第三产业,并且工作流动频率快,致使农家女工作技能很弱,个人垂直发展空间狭小; 第五,新进环境适应性弱。踏入城市的都市农家女,在适应城市这个新环境时显得困难重重。同时,在当今城市的社会接纳度并不高的情况下,农家女逐渐走向了边缘化和透明化。 都市农家女在面对崭新的城市生活时,有的在城市这个平台上,凭借着自己的坚持和努力,跨入了成功人士的行列。然而,也有部分人在角色转变的道路上迷失了自我。更有甚者甚至在网上了爆出的“宁做三奶,不嫁穷人” 的论调。 二、产生农家女角色转变问题原因分析 我们通过对调研数据详细地分析后,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农家女角色转变过程中困难重重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剖析。 (一)农家女的自身的角度。农家女自身受教育程度及其观念是阻碍角色转变的内在因素。 (二)城市人的角度,她们和城市其他社会群体形成鲜明的居住空间的隔离,影响他们融入城市的速度。 (三)政府的角度,户籍制度改革相关配套措施滞后,执行力不强。 通过以上三个不同的视角,我们对阻碍农家女角色成功转变的深层次原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三、农家女角色转变的路径探索 通过调研,我们在揭示农家女角色转变困难重重现状的同时,也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帮助农家女实现角色转变的建议和措施。 (一)适应现代城市的婚姻观,内外兼修,转变婚姻家庭角色。 (二)通过职业培训,实现职业角色的转变,达到城市劳动能力的新标准。 (三)主动的融入社区生活,实现社会角色的转变。 在适应城市生活的同时应当要让农家女对城市有较强的归宿感,让她们自然的想留在城市工作、生活,那么必须社会的各方面进行救济与帮助,不仅是妇联、新市民学校等政府支持的事业单位,还可以有更多的人如公司、企业、大学生们都可以对她们提供相应的帮助。 最后,我们希望通过本文能够唤起政府和社会给予农家女更多的目光和关爱,帮助她们完成人生中的又一次华丽转身!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 目的:在成都市城乡统筹政策下,生活在城乡边缘的农家女缺乏社会的关注。本项目旨在探求在此视角下“农家女”在角色转变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呼吁社会各界对她们提供帮助。 思路:首先制定实施方案并制作调研问卷等前期工作;然后,深入社区、妇联、新市民学校等实地调研为主,访问不同年龄阶段“农家女”和跟踪调研具体对象手段为辅得到大量的原始数据;最后,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得出最终的作品成果。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 科学性:通过实地调查,设置调查对象广、年龄梯度性强、涉及领域宽;调研问卷题目针对性强。 先进性:在成都市城乡统筹发展下,城乡自由迁徙让更多的农家女到城市谋求发展 。农家女的角色转变构成了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内容,对“农家女”角色转变的调研符合当代中国城市化的要求。 独特之处:我们选择不曾为大家所关注的处于弱势地位的农家女进行调查与研究,她们的“城市人农民心”的现状,需要更多的关注与帮助。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实际应用价值:可以提高政府对农家女问题的关注度,制定更多对她们有利的政策;加大对新市民学校的建设力度,有针对性的增加各类培训,积极引导她们更好的认识并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现实指导意义:我们通过对身处新环境的“农家女”的角色转变的调研,客观、真实的反应她们在适应城市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及需要的帮助,希望政府、社会和企业能够提出更多实际的措施为“农家女“完成角色转变提供保障。
作品摘要
- 70末农家女在网络发文“宁做三奶,不嫁穷人”,在网上引起热议。在统筹城乡发展进程中,更多人着眼于城市构建和发展,由此忽略了一群面临角色转变,在城乡边缘生存的农家女。关注“农家女”生存状况,是确保我国人口安全、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是维护妇女合法权益,促进男女平等,促进人们的观念同社会进步与文明融合的重要举措。 改革开放30多年里,在当下国家大力开展统筹城乡工作的大背景下,从农村到城市务工的农村妇女们背负着巨大的压力,为了更多的了解“农家女”的生活现态和适应城市环境的心理状况,引起社会各界人士对“农家女”的关注。我们小组开展了此次调查,前期深入龙泉驿区洪安镇进行实地调研,从更全面的视角来观察农家女在角色转变下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本次的调研中,我们调研小组将详细地呈现“农家女”角色转变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我们希望提出的一些具体的方案,能够为政府、社会、其他群体去帮助农家女实现角色转变提供参考。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 2011年5月获得成都大学第六届“科创杯” 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参考文献
- [1] 吴海瑾.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的住房保障问题研究 ——兼谈推行公共租赁住房制度[J].《城市发展研究》16卷2009年12期 [2] 邹育根 周林刚.户籍性质、居住结构与社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指标的构建 ——基于深圳市宝安区155个社区工作站的摸底调查[J].《学习于实践》2010年第5期 [3]高春凤.社会工作介入流动人口城市社区融入的思考[J].《社会工作实务研究》2010年第5期下 [4]严晓东. 进城民工住房问题探讨[J].《企业经济》2007年第2期 [5] 熊光清. 中国流动人口选举权保障问题探析[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 4期 [6] 龙华鹰 张达平. 进城务工农民生存状况调查与思考[J].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第 4期 [7]熊光清. 流动人口的增长态势、权利特征与权利救济[J].《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第1期
调查方式
- 1、实地问卷调查 2、实地个案访问 3、实地典型个案分析 4、实地相关单位如成都市妇联、成都市新市民学校等走访调查 5、发放调查问卷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 现阶段国内学者对流动人口的研究,主要采用了以下四种理论视角: 1、社会分层与流动。中国农村人口流向城市产生的问题,一方面是原有的以户口为标志的城乡两大身份群体内部产生了剧烈分化;另一方面是新社会群体的生成,导致一种新的、以职业身份为标志的身份系列的出现。流动农民就是其中一个数量众多、引人注目的重要社会群体。 2、冲突与失范。由于“在城市居民和官员的眼中,流动农民是外来者、无根的非市民,并持续地、无控制地涌进城市”,成为中国城市中的“另类”,许多学者注重到他们在城市中造成冲突与失范的可能性。 3、人的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 社会心理学取向的学者注重到流动农民个人和群体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转变,这一转变是他们以“城里人”为参照群体不断调整自己行为方式的过程,是个体尤其是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的过程,是传统性的减弱和现代性的生长。 4、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90年代以来,“市民社会理论”研究逐渐兴起,国内学术界也开始运用这一范式分析流动农民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在这一理论视角中,市民社会出现的标志是私人生活领域的出现、个人自由空间的扩大,所以一些学者把中国农民流动现象视为市民社会萌芽特征。 同时,中国农村人口的流动也引起了国外学者的研究。国外学者的研究首先集中在对流动现象的描述上。例如在Delia Davin和 Thomas Scharping的书中 ,讨论的主题包括移民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国家政策、推拉因素 (如地区和城乡间的差异 )、移民对输出地的影响 (如农村劳动力新的配置方式 )、城市移民的工作和生活以及移居者的大众形象、出生率、卖淫、性别比和新的长距离婚姻市场,并对不同区域的移民行为、就业和收入进行实证研究,其中还涉及到移民对女性的影响 ,这足以说明国外对我国农村流动人口的研究视角投向了女性角色的转变。目前在资料积累和统计方法发展的共同推进下 ,国外学者对中国农村流动人口的研究开始走向细致化。 城乡统筹的和户籍制度的积极推动下,党、政府和学者从宏观角度出发,把着力点定位在“三农”问题和城乡统筹的总体制度的架构上。而我们的研究焦点放在受到双重歧视的弱势群体——“农家女”上,希望对这一特殊群体的挖掘,唤起大众对她们的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