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从有我利他走向无我利他--对黄石市两所高校大学生参加社区志愿服务的调查与思考
小类:
社会
简介:
通过对黄石市两所高校的实地调查资料分析,首先,文章认为大学生参加社区志愿服务呈现出利己和利他并存的动机。其次,认为大学生参加社区志愿服务效果不明显,存在诸多问题。再次,文章认为应从宣传、招募与培训,组织建设与管理等方面着手,争取政府和社会支持,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健全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机制。最后,文章认为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应该从“有我利他”的格局走向“无我利他”的境界。
详细介绍:
健康成熟的社会,必然是公共领域发达的社会。公共领域发达能够形成和维护更加良好的社会关系,调节社会差距和矛盾,化解不安定因素。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开展志愿服务对大学生自身和社会都有着重要作用。然而,当前大学生在参加社区志愿服务过程中出现了积极性有余,实际参加不足;参加路径狭窄、被动程度高;服务内容单调、技术含量低、覆盖面小;服务形式化,缺乏连续性等诸多问题。要改变这一现状,让大学生志愿服务健康有序的发展,我们认为,必须整合政府、社会、社区、大学生等各方面的力量,尤其要通过加大志愿服务精神的宣传力度,建立完善的招募与培训机制,加强组织建设与管理,促进高校与社区之间的良性互动,争取政府和社会支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专业特长等措施,以此形成一种良性的大学生参加社区志愿服务机制。同时,我们认为,在社区志愿服务中,对于志愿者而言,动机是行动的先导,要克服目前大学生在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解决志愿者参加的动机问题,即在尊重个人本位主义的同时,尤其应该大力提倡社会本位主义。换言之,我们认为个人存在的价值在于对社会和他人的贡献。因此,参加社区志愿服务应该从“有我利他”的格局朝着“无我利他”的境界迈进,从而在大学生与社区志愿服务之间形成一条长效的融合之路。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首先,主要阐述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其次,介绍研究方法与调查对象的特征; 再次,从调查材料出发,重点分析大学生参加社区志愿服务的动机、实际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 第四,针对目前大学生参加社区志愿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与对策; 最后,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试图倡导大学生参加社区志愿服务应从“有我利他”的格局朝着“无我利他”境界迈进。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文在实地研究的基础上对大学生参加社区志愿服务的动机与行为进行了探索性分析,以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有我利他”、“无我利他”意识分析了大学生参加社区志愿服务的制约因素,视角独特,观点新颖,数据真实。同时,在探索建立大学生和社区志愿服务之间的长效融合机制上也有一定的见解。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该作品通过大学生参加社区志愿服务的“利己“与“利他”意识分析,发现大学生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和建议。这不仅有利于人们正确认识当前大学生参加社区志愿服务的现状,而且对实现大学生个人与社区建设的双赢,建立大学生参加社区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培养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建设和谐社会具有现实意义。

作品摘要

社区志愿服务是志愿服务的重要领域,大学生是社区志愿服务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通过对黄石市两所高校的实地调查资料分析,首先,文章认为大学生参加社区志愿服务呈现出利己和利他并存的动机。其次,文章认为大学生参加社区志愿服务存在着积极性有余,实际参加不足;参加路径狭窄、被动程度高;服务内容单调、技术含量低、覆盖面小;服务形式化,缺乏连续性等问题,从而使得社区志愿服务效果不明显。再次,文章认为应从加大志愿服务精神的宣传力度,建立完善的招募与培训机制,加强组织建设与管理,促进高校与社区之间的良性互动,争取政府和社会支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专业特长等方面着手,健全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机制。最后,文章认为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应该从“有我利他”的格局走向“无我利他”的境界。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本文获湖北师范学院2010年暑假社会实践成果二等奖

参考文献

[1]安国启,郭虹.志愿者行动手册[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2003. [2]魏娜.社区组织和社区发展[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3. [3]唐新忠.现代城市社区建设概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4]田丽娜.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初探[J].思想教育研究, 2009,(2). [5] 任云霞. 大学生参加社区志愿服务的行为意向探析[N].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08,(6).

调查方式

走访 问卷 个别交谈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1)关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状况的研究,学术界主要探讨的是我国志愿服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如: 李媛媛在“浅析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一文中指出:目前,在高校志愿服务活动中存在高校志愿组织成员不稳定,有效保障机制及激励机制的缺乏、大学生自身特点发挥不够、经费不足等问题。 时小燕(2007)关于“我国志愿服务的现状与对策分析”则显示,我国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主要为:缺乏社会认知、物质依托严重不足、缺乏自主空间、队伍建设不稳定。同时指出,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为:志愿者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不明确、法律滞后、行政主导力度过强、人力资源开发与激励的缺失。 (2)关于建立社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研究,学术界主要探讨的是建立社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对策及建议。如: 侣传振“社区志愿服务与管理怎样从‘初级’过渡到‘高级’”一文提出破解社区志愿服务发展难题的对策是:建立健全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的登记注册制度、培训制度和激励制度。 邓清华在“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机制初探” 一文指出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发生需要道德理想和组织推动两种力量共同作用,要使这两种力量源源不断地生发并具有有效性,应结合我国国情建立“校团委指导、志愿组织发动、社会力量支持”的组织运作机制和资金、法律与培训等多方面协调一致的保障机制。 (3)关于志愿者个体动机的研究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认为较具代表性的观点有: 任云霞“大学生参加社区志愿服务的行为意向探析”一文根据艾吉尔的计划行为理论, 从行为意向的三个影响因素——态度、主观规范、主观控制感,研究了大学生参加社区志愿服务的行为意向,认为社会责任对大学生参加社区志愿服务的行为意向影响最大, 其次是利己性,最小是主群体。 总之,近年来涌现的社区志愿服务研究主要是从问题及对策着手,而对志愿者个体行为意向的研究还有待深入,本文试图对黄石市两所高校的大学生参加社区志愿服务的意愿和行为进行分析,试图倡导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应从“有我利他”的格局走向“无我利他”的境界,以期为政府、社会团体、民间组织等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提供参考资料。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