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项目名称:
- 高校工作人员职业倦怠与家庭环境情况、心身健康状况关系的研究
- 来源:
- 第十二届“挑战杯”省赛作品
- 小类:
- 生命科学
- 大类:
-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 简介:
- 职业倦怠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在高校工作人员中普遍存在。2005年,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发布了“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报告,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15个行业中,高校工作人员的职业倦怠指数仅低于公务员和物流从业人员,居第三位。 本研究以高校工作人员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索高校工作人员的职业倦怠与家庭环境情况、心身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并为探索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提供依据,激发高校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职业荣誉感。
- 详细介绍:
-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健康的新概念:“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 而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职业倦怠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在高校工作人员中普遍存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正处于转型时期,学生生源的增加、高强度的工作负荷、更高的学历与工作要求以及民众更高的期望标准等带来的精神压力, 均对高校工作人员的心身健康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005 年,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发布了“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报告,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15个行业中,高校工作人员的职业倦怠指数仅低于公务员和物流从业人员,居于第三位[1]。职业倦怠可以极大地提升个体的焦虑和抑郁水平,甚至可能诱发包括慢性疲劳、头痛和高血压等在内的生理疾病[2],其后果不仅影响高校工作人员个体,更可能波及关联群体,与职业倦怠相伴的是工作中的消极情绪,常对教学过程、师生关系和组织氛围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高校工作人员日趋严重的职业倦怠心理,严重影响了自身的身心健康,势必会对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15]。因而,近年来高校工作人员的职业倦怠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国内已有关于高校工作人员职业倦怠的相关研究,主要是探讨其影响因素和可能的理论对策[4][5][6]。尚没有真正站在高校工作人员的角度,选择典型的前因变量,基于因果关系的线性逻辑思维来进行内在机制探讨与实证检验。为了解在多重压力下高校工作人员的心身健康状况、家庭环境情况、职业倦怠状况,为相关部门提出应对措施提供客观依据,为高校有针对性地开展高校工作人员职业倦怠预防工作提供一定参考,笔者于2011年3月到5月对某医学高等院校工作人员职业倦怠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重点探讨其家庭环境情况、心身健康状况与职业倦怠的关系。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 目的 : 了解高校工作人员职业倦怠现状,及其与家庭环境情况、心身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为缓解高校工作人员职业倦怠,提高其健康水平、工作质量、工作效率和社会适应能力提供科学依据。 基本思路:通过问卷调查方式,经过数据整理分析,了解当前高校工作人员职业倦怠、家庭环境情况、心身健康状况现状,剖析前者与后两者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找出影响高校工作人员职业倦怠的可能原因,进而提高高校工作人员的生活质量。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 本文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探讨高校工作人员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调查问卷设计科学,调查对象广泛,统计精确,构思新颖,论证充分,能够从多方面、多视角剖析职业倦怠与家庭环境、心身健康之间的关系,并为缓解高校工作人员职业倦怠提供科学依据。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本文充分揭示了高校工作人员职业倦怠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研究高校工作人员职业倦怠提供基础数据,对于缓解高校工作人员的职业倦怠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学术论文摘要
- 职业倦怠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在高校工作人员中普遍存在。2005年,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发布了“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报告,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15个行业中,高校工作人员的职业倦怠指数仅低于公务员和物流从业人员,居第三位。 本研究以高校工作人员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索高校工作人员的职业倦怠与家庭环境情况、心身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并为探索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提供依据,激发高校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职业荣誉感,提高高校工作人员的健康水平、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获奖情况
- 无
鉴定结果
- 无
参考文献
- [1]文妍.功利的大学,疲惫的教师[N].中国青年报,2005. [2]Cordes,C.L, & Dougherty.T.W.A Review and an Integrationof Research on Job Burnout.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3,(18):621-656. [3]杨芳.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心理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7(13):91-92. [4]田伏虎.大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分析[J].河南社会科学,2004,14(5):185-187. [5]曹雨平,李怀祖.高校教师工作倦怠现象的主要影响因素[J].江苏高教,2005,(5):76-77. [6]刘桂娥.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 2007:97-98. [7]方达.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及预防对策研究.教育与职业,2010,(24):52-53. [8]周雅婷.高校教师工作-家庭关系与职业倦怠关系的研究.中国商界,2010,(8):316-317. [9]王锦斌.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探析.高教与经济,2009,22(3):58-61. [10]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M].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 2005.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 职业倦怠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在高校工作人员中普遍存在。自1999 年以来,持续十多年的高校扩招,在扩大我国高等教育入学人数和办学规模的同时,也扩大了高校工作人员的工作负荷。2005年,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发布了“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报告,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15个行业中,高校工作人员的职业倦怠指数仅低于公务员和物流从业人员,居第三位。职业倦怠可以极大地提升个体的焦虑和抑郁水平,甚至可能诱发包括慢性疲劳、头痛和高血压等在内的生理疾病,其后果不仅影响高校工作人员个体,更可能波及关联群体,与职业倦怠相伴的是工作中的消极情绪,常对教学过程、师生关系和组织氛围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Massac,Schaufeli,Leiter(2001)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发现,教师体验到职业倦怠后容易对学生失去耐心和爱心,对课程准备的充分性降低,对工作的控制感和成就感下降。除了对自己有很大的消极影响外,还会对学生的发展有显著的消极影响。卢秋玲(2001)、张悦红(2004)等的文献表明我国教师面临着较大的心理压力,有些教师的心理压力己经对教学和学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呈现出明显的职业倦怠症状。 目前,国外的研究主要从人口学变量、人格因素、组织因素及社会因素等方面对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根源进行研究。而我国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视角主要有工作家庭冲突角度、心理学分析, 也有少部分从经济学角度分析。高校工作人员日趋严重的职业倦怠心理,影响了自身的身心健康,势必会对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因而,近年来高校工作人员的职业倦怠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研究我国高校工人员的职业倦怠状况,对于提高教师的职业生活质量,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