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网络语言中的认知隐喻解读
小类:
社会
简介:
本项目将在研究网络语言的语体特点的基础上,探讨隐喻与网络语言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网络隐喻的认知特点。从而解读了认知隐对网络语言的重要意义,并进一步推动网络语言研究的发展。
详细介绍:
当今社会网络语言已经成为网民在网上交流必不可少的“通行证”。网络中的巨大信息量要求网络人际交流更加迅速快捷,而传统的语言表达形式已不足以将信息转变成最简洁的形式输入和输出。于是,有别于传统语言形式的网络语言应运而生,并以惊人的速度在社会中蔓延、普及和传播。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网络传播是一种时尚的大众传播方式,它因具有前卫和新潮的特点而倍受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青睐,并且在逐渐影响着社会和传统媒体。网络语言体现了新的时代精神,体现了新世纪最先锋的生活和语言活力。对网络语言进行考察,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着大量的隐喻表达式。 本文拟从网络语言的定义及其认知特点出发,以英汉两种语言为语料,从网络词汇中挖掘网络语言的内在认知隐喻特征,借以说明认知隐喻对网络语言的重要意义,从而推动网络语言研究的进展。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探讨认知隐喻对于网络语言构词的影响。 基本思路: 第一步 查阅各种有关文献; 第二步 系统地进行归纳总结; 第三步 在总结归纳的基础上提出新颖观点。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国内外有关网络语言特点的研究以及隐喻修辞的研究很多,但从隐喻修辞的角度对网络语言进行分析,同时研究认知隐喻对网络语言构词的影响的研究尚不多见。本项目首次提出了从认知隐喻的独特视角探讨网络语言构词特点的主张,具有明显的创新性。本项目所采用的调查研究的方法将保证项目创新点的实现。调查研究这种方法因采用查阅文献及归纳总结等手段,将有助于该项目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这体现了该项目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项目从认知隐喻的视角分析网络语言的文体特征,借以解读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对于当下语言发展变化的重要作用,从而为广义的语言学研究提供借鉴,加强人们对语言文体和修辞意识的培养。

作品摘要

随着互联网在世界的普及和网民队伍的壮大,网络用语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本文在介绍网络语言的语体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隐喻与网络语言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网络隐喻的认知特点。研究表明,隐喻是网络语言生成的一种重要的认知手段;网络隐喻研究有助于揭示认知在人类语言发展中的作用。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本作品曾在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会刊《现代语文》(国内统一刊号:CN 37-1333/G4)2011年一月上旬刊(即总第418期)中发表。

参考文献

[1] Lakoff, G. & 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 Ungerer F. & H. Schmid.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 London: Addison Wesley Longman Limited, 1996. [3] 卢卫中. 人体隐喻化的认知特点[J]. 外语教学, 2003, (6). [4] 束定芳. 隐喻学研究[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 张坚. 赛尔的隐喻解释原理与网络语言[J]. 外国语文,2010,(4) [6] 王亚蕾, 柳淑英. 英汉动物隐喻的认知比较分析[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2009, (5). [7] 黄秋林. 隐喻的历时分析:基于《人民日报》两会社论的研究(1978-2007)[D]. 杭州: 浙江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8] 赵艳芳. 认知语言学概论[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调查方式

文献收集、语料分析、定性研究、总结归纳和提出观点。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国内外有关网络语言的研究以及认知隐喻的研究很多,但从隐喻修辞的角度对网络语言进行分析,同时研究认知隐喻对网络语言构词的影响的研究尚不多见。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