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当“微博打拐”遭遇法律尴尬--“微博打拐”侵权与否的法律分析
小类:
法律
简介:
本文通过对侵权行为和微博侵权行为的法律界定,并根据我国《侵权责任法》所规定的侵权行为构成要件对“微博打拐”是否侵犯未成年人肖像权和隐私权问题进行了较深入详细界定和分析,并从立法、执法两个方面提出完善的建议,以期“微博打拐”能在合理的法律框架内更加顺利的发展,避免遭遇法律上的尴尬。
详细介绍:
“微博打拐”作为一起社会关注率颇高的社会事件,随着开展的不断深入,渐渐的引出很多争议。许多法学专家质疑这种做法是否对流浪儿童的隐私权和肖像权造成侵害。 本文对目前“微博打拐”活动开展的形势进行了研究,总结社会各界对这一现象的看法。通过对侵权行为和微博侵权行为的法律界定,并根据我国《侵权责任法》所规定的侵权行为构成的“四要件说”对“微博打拐”是否侵犯未成年人肖像权和隐私权这一问题进行了界定和分析。 最后,根据前文的分析,从立法、执法两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完善建议,以期“微博打拐”能在合理的法律框架内更加顺利的发展。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近来,“微博打拐”成为网络上的热门话题,由网友在微博上发起,通过随手拍的形式将流浪儿童照片及个人信息发布在微博上,以此发动网友帮助流浪乞儿寻找父母、打击拐卖儿童等犯罪行为。此举涉及儿童肖像权及隐私权,从而引出是否侵害乞儿隐私权的争议。本文通过侵权构成要件、微博侵权构成要件来分析“微博打拐”是否侵权,从完善立法和加强执法对公民打拐提出建议,希望“微博打拐”行动能够在法律的框架内越走越远。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微博打拐”在今年的“两会”上受到了广泛关注,温家宝总理也就此发表了重要讲话。“微博打拐”是否构成侵权已成为此事件的热门话题之一,如今关于网络侵权、微博侵权的学术论文出现很多,但还未出现针对“微博打拐”事件是否涉及侵权展开探讨的论文,有的也只是报刊、网络上的个别人的观点而已,本文的先进性就在于涉及话题是时下热门,论文的出发点也比较新颖,具有一定的突破创新性。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涉及的话题贴近现实,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可以为减少“微博打拐”期间发生的侵权行为提出合理对策,从而使“微博打拐”行动在法律的框架内发展下去,并为今后发生相似的事件作一个提醒,希望网友在积极参与消灭犯罪行为的同时,为自己的行为进行深思,在法律的规范之内打击犯罪,促进社会发展。

作品摘要

“微博打拐”作为一起社会关注率颇高的社会事件,随着开展的不断深入,渐渐的引出很多争议。许多法学专家质疑这种做法是否对流浪儿童的隐私权和肖像权造成侵害。 本文对目前“微博打拐”活动开展的形势进行了研究,总结社会各界对这一现象的看法。通过对侵权行为和微博侵权行为的法律界定,并根据我国《侵权责任法》所规定的侵权行为构成的“四要件说”对“微博打拐”是否侵犯未成年人肖像权和隐私权这一问题进行了界定和分析。 最后,根据前文的分析,从立法、执法两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完善建议,以期“微博打拐”能在合理的法律框架内更加顺利的发展。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1]王利明.人格权法新论[M].吉林大学出版社,1994. [2]唐大江.论商业秘密的范围和构成条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2/09,2卷03:65-67. [3]裴心雅.微博侵权行为的法律分析.行政与法.2010. [4]龙敏飞.莫让救人功绩掩盖“微博打拐”弊端.大众网.2011. [5]上海法治报.乞儿救助面临法律空白 “微博打拐”能走多远.2011.

调查方式

会议、图片、照片、统计报表、网络、微博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微博在我国尚属新兴事物,围绕微博所产生的法律问题,以及同类课题的研究还没有得到全面的开展,由此引起的讨论也仅仅限于网络、报刊、新闻等媒体。但其发展之迅速,影响之广泛却令人感叹并不得不予以重视。 由中科院教授于建嵘发起的“微博打拐”活动,更是成为网上关注率最高的微博行动,这一活动刚刚开展就得到了韩红、濮存昕、王菲、郑渊洁等各界名人志士的大力支持,凭借他们超高的关注率迅速得以普及和发展。韩红更是作为打拐工作的明星先锋,先后多次对媒体表示对这一活动的大力支持,并且在两会上以委员的身份提交议案。 伴随着两会的召开,“微博打拐”立即受到了国家领导的关注,温家宝总理面对这一问题,对民政部提出了“加大对流浪儿童的救助”的指示。但目前还没有对“微博打拐”在法律上予以肯定。 之前国内很多论文研究范围也涉及到微博侵权的一些问题,还并未涉及到打拐问题。但“微博打拐”活动所遭遇的法律之惑已经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例如,法制日报发表文章《法学专家呼吁“微博打拐”应理性》;上海法制报发表文章《乞儿救助面临法律空白“微博打拐”能走多远》;天津日报发表文章《“微博打拐”背后的法律思考》。相信不远的将来,会有更多的法律人积极的参与到这件事情中,为“微博打拐”确立其该有的法律地位。 在国外,目前也有twitter侵犯名人名誉权的相关案例研究,但由于不同国家的经济文化差异,“微博打拐”还是中国一定历史时期的特别产物,因此暂未发现相关的国外研究。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