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信息启动与人格特质对大学生自杀倾向的影响
小类:
社会
简介:
通过实验法和问卷调查法相结合的方式探讨自杀倾向的建立是受外部信息影响还是与内部稳定特质有关,抑或是由内外因素共同决定。从而为自杀的预防及自杀心理干预提供点建议。
详细介绍:
从网上搜取自杀性质图片及中性图片经美图软件处理后作为刺激材料,招募曲阜师范大学学生60名(男22名,女38名),随机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采用2×2混合实验设计,通过在e-prime2.0中分别对实验组和控制组进行自杀性质的图片和中性图片的信息启动后,测验两个组对自杀靶图记忆的正确率与反应时,并用《大五人格问卷》对被试进行人格特质测验。探讨外部信息刺激和内部稳定特质对大学生自杀倾向的的影响。结果发现(1)有自杀倾向的人会因自杀主题信息的影响下会使自己的自杀倾向加深。(2)有自杀倾向的人与无自杀倾向的人在适应性、利他性、道德感三个维度有显著差异。利他性和道德感所反应的的人格特点在自杀倾向的建立过程中起到一定作用。(3)对部分人来说,自杀是一种情结。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通过对实验组和控制组进行不同的信息启动,对的60名大学生自杀倾向进行测验,同时收集其人格特质以验证在自杀观念形成之前,是内在人格特质还是外部信息刺激导致了自杀倾向的建立。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1)在研究立脚点上的创新。本研究摒弃了前人总在自杀行为发生后展开因素探究的方法,将研究立脚点放在是什么因素是的被试选择自杀力作为问题的解决手段上,从而对人的自杀行为做出有力的防范,力争为将自杀行为扼杀在萌芽阶段创造条件。 (2)研究方法上的创新。本研究摒弃前人普遍采用问卷和量表做研究的方法,采用实验的方法测量被试无意识当中的自杀倾向和其真实的想法。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自杀已经成为自杀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公共性的问题。尤其成为中国15~34岁人群第一位的致死原因,并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探明自杀之原因,从根本上防微杜渐本身就是心理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值得我们去深究。

作品摘要

从网上搜取自杀性质图片及中性图片经美图软件处理后作为刺激材料,招募曲阜师范大学学生60名(男22名,女38名),随机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采用2×2混合实验设计,分别对实验组和控制组进行自杀性质的图片和中性图片的信息启动后,测验两个组对自杀靶图记忆的正确率与反应时,并用《大五人格问卷》对被试进行人格特质测验。探讨外部信息刺激和内部稳定特质对大学生自杀倾向的的影响。结果发现(1)有自杀倾向的人会因自杀主题信息的影响下会使自己的自杀倾向加深。(2)有自杀倾向的人与无自杀倾向的人在适应性、利他性、道德感三个维度有显著差异。利他性和道德感所反应的的人格特点在自杀倾向的建立过程中起到一定作用。(3)对部分人来说,自杀是一种情结。 关键词 自杀倾向;信息启动;人格特质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此作品为新近之作,还未参加过任何会议也未发表。

参考文献

[1]王黎君,费立鹏,黄正京,等.中国人群自杀死亡报告准确性评估[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3,24(10):889-892. [2] 刘雁书、肖水源. 自杀事件的媒体报道对人群自杀行为的影响综述.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5) [3] Stack S1Media Impacts on Suicide: A quantitative review of 293 findings . Soc Sci Quart, 2000, 81 (4) :957-70 [4]Maris, RW , Berman, JT et a.l Assessment and predicition ofsuicide——张宏宇、许燕.国内外认知取向的自杀心理学理论及简评.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4) [5]Alan L. Berman et. Silverman[M].Washington,D.C.:AdolescentSuicideAssessmentand Intervention. 2006: 26-31

调查方式

问卷和实验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在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里,大多数学者认为,自杀与内在人格特质有关:法国学者埃米尔•迪尔凯姆曾认为自杀行为发生在属于完全或主要不健康的人身上,在这些人的个人性格中,或至少在很大一部分个人的性格中,有一种直接导致人去自杀的倾向[5]。我国自杀学者何兆雄等通过对许多自杀案例的研究发现,自杀者大多患有抑郁或其他情感性疾患,表现出人格适应不良、神经质等特征[6] 。翟书涛的研究认为:自杀行为中人格障碍是一重要因素。人格是影响个性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在因素[7]。另外,有一些学者将自杀归结为外在情境的影响。法国的社会学者图尔干在经典著作《自杀论》(Suicide: A Study in Sociology, 1897/1951)中主张自杀是由社会对个体的控制强或弱所引起的思想[8]。自《少年维特之烦恼》出版后,由“维特效应”引起的自杀高潮以及对此的关注引发了对媒体报道而引发的自杀模仿(imitative suicide)行为的大量相关研究,20世纪70年代Motto及 Phillips等人采取准实验首先明确证实了媒体自杀报道与其后人群自杀行为上升的关联[9]。 Stack于2000年对电视与报纸报道引起的自杀行为进行了比较,发现报纸引发的自杀效应更强[10]。但Kessler经过研究指出只在电视上播出的报道并不能引起自杀模仿行为[111。证明自杀并不是由单因素决定的。 在对自杀研究更为广泛的医学界,不同分支领域的学者得出了不同结论:在精神医学领域里更多地把自杀行为视为精神疾病的一种表现形式。如很多研究者认为90%的自杀者有精神疾病诊断标准中轴Ⅰ、轴Ⅱ障碍,情绪障碍、物质滥用障碍和品行障碍是与自杀有关的三种主要心理障碍 [12]。Alan L. Berman等通过对近年来精神病学领域关于自杀的研究进行元分析后认为后精神抑郁症、物质滥用和企图自杀的历史,无望感,社会孤立,住院后恶化的病前的运作,最近损失或拒绝高水平的健康,有限的外部支持,家庭压力或不稳定导致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13]。 另外,在国外的神经生物学界,大量的文献证明,自杀与精神分裂症有关。 但是,绝大多数的研究都运用问卷法而且只将研究立脚点定位于自杀行为发生之后的因素探析,并没有从预防角度做深入的研究。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