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农村少年儿童期创伤与心理弹性关系的研究
小类:
社会
简介:
采用方便抽样,对山东省东、中、西部七个地区的797名农村青少年采用儿童期创伤问卷、心理弹性量表和一般资料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农村青少年儿童期创伤平均评分(36.20±9.18)分,心理弹性平均评分(129.68±26.39)分,不同性别间创伤和心理弹性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创伤水平组间心理弹性两个因子及总分差异显著;心理弹性的两个因子及总分与儿童期创伤经历的五个维度及总分均呈显著负相关。
详细介绍:
采用方便抽样,对山东省东、中、西部七个地区的797名农村青少年采用儿童期创伤问卷(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CTQ)、心理弹性量表( Resilience Scale,RS)和一般资料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农村青少年儿童期创伤平均评分(36.20±9.18)分,心理弹性平均评分(129.68±26.39)分,不同性别间创伤和心理弹性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创伤水平组间心理弹性两个因子及总分差异显著(均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心理弹性的两个因子及总分与儿童期创伤经历的五个维度及总分均呈显著负相关。

作品图片

  • 农村少年儿童期创伤与心理弹性关系的研究
  • 农村少年儿童期创伤与心理弹性关系的研究
  • 农村少年儿童期创伤与心理弹性关系的研究
  • 农村少年儿童期创伤与心理弹性关系的研究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国内外学者诸多研究表明儿童期经历的各种创伤对成年后心理健康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但20世纪后半叶心理弹性概念的提出,使研究倾向于探讨如何使青少年暴露在高危环境中却适应良好,本研究从这一思路出发,研究创伤和弹性的关系,尝试发现创伤是否对弹性的构建产生影响。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研究基于发展心理学及其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现状,提出以儿童期创伤为出发点考察心理弹性的建立特点,研究儿童期创伤对心理弹性以及个人能力、社会适应方面能力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检验儿童经历压力或逆境等创伤对弹性保护因素形成和加强过程中产生的作用。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目前,研究界致力于以干预促成心理弹性以保证个体心理发展的良好结局,如西雅图社会性发展工程和著名的领先计划。本研究验证了青少年儿童期创伤对心理弹性存在影响,并验证了这一负面作用,启示社会应减少或避免儿童期创伤,这将有利于青少年主动学习应对和解决压力/逆境的技巧,促进青少年心理弹性这一保护性因素的构建。

作品摘要

目的 探讨青少年儿童期创伤与心理弹性的关系。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对山东省东、中、西部七个地区的797名农村青少年采用儿童期创伤问卷(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CTQ)、心理弹性量表( Resilience Scale,RS)和一般资料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农村青少年儿童期创伤平均评分(36.20±9.18)分,心理弹性平均评分(129.68±26.39)分,不同性别间创伤和心理弹性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创伤水平组间心理弹性两个因子及总分差异显著(均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心理弹性的两个因子及总分与儿童期创伤经历的五个维度及总分均呈显著负相关。 结论 青少年经历严重的创伤,将对心理弹性的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2010年前期调研活动参加了第二届大学生“调研山东”离线,团队被评为山东大学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山东省农村儿童心理逆境累积危险因素》专题调研报告及调研团队在实践考核中获评“A”等。

参考文献

[1] Rutter M.Resilience reconsidered:Conceptual considerations,empirical findings,and policy implications.In:J.P.Shonkoff,S J Meisels (Eds.),Hand—book of Early Childhood Interven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651—682. [2] 席居哲.基于社会认知的儿童心理弹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3] Luthar & Zelazo L B.Research oil resilience:all integrative review In:LutherSS(ed.).Resilience and Vulnerability:Adaptation in the Context of Childhood Adversities.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510-50. [4] Bernstein DP, Fink L, Handeslman L, et al .Initial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a new retroapective measure of child abuse and neglect .Am J Psychiatry 1994;151(8):1132-6. [5] 赵幸福,张亚林,李龙飞.435名儿童的儿童期虐待问卷调查[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4):377-379. [6] 施春华,林晓娇.儿童期创伤经历、人格特征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7):87-89. [7] GM•Wagnild, HM •Young. 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evaluation of the resilience scale [ J ] . Journal of Nursing Measurement, 1993(01): 165-178.

调查方式

走访,现场问卷调查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近十几年来,国外学者在儿童期创伤经历和儿童虐待及评估工具方面作了大量研究,但多数研究发现儿童期创伤的发生率较高;而心理弹性这一概念的提出及其研究仅有30多年的历史,但寻找并促进儿童弹性发展的保护性因素是当前研究者的共同的关注点,在这方面积累了大量的资料。 国内采用翻译的儿童期创伤评估工具在不同人群中进行的调查反映出量表中文版具有较好的信效度,近十年来研究者对儿童期创伤经历和虐待进行了大量研究,表明创伤对个体的发展存在消极意义;除了香港和台湾地区对弹性的研究较多,大陆近几年的研究多为综述性的文献,针对儿童期创伤与心理弹性关系的实证研究,尤其是农村青少年的研究尚未有先例。 研究者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弹性的保护作用,Garmezy,Masten和Tellege,构建的三种心理弹性模型具有代表性,其中挑战模型(challenge model)认为危险因子与发展结果之间是曲线关系(curvilinear)。在挑战模型中,危险因子与促进性因子是同一类型的变量,因子的性质取决于儿童的曝露量(1evel of exposure),即儿童的创伤危险因素,而且各因子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创伤危险因素和弹性保护因素的存在共同构成了心理结局的不确定性。 目前,学者致力于以干预促成心理弹性以保证个体心理发展的良好结局,如西雅图社会性发展工程,致力于防止和减少儿童危险行为、违法违纪及其他行为问题;著名的领先计划则适用于学龄前阶段致力于提高那些贫困或其它社会弱势儿童能力。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