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项目名称:
- “海归”变“海待”的经济学分析
- 来源:
- 第十二届“挑战杯”省赛作品
- 小类:
- 经济
- 简介:
-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出国留学日趋大众化。如今的海归已没有了往日的光环,随着国外就业困难加剧,海归潮此起彼伏,就业从易到难的转变使得“海归”变“海待”问题备受关注。本文通过数据分析,从影响海归就业的劳动力供给需求模型着眼,利用效用模型和Spence模型辅助,浅析海归就业难的原因,并在最后给出政策性意见。
- 详细介绍:
- 论文结合国内海归就业现状,首先根据数据得出海归就业难的结论。再从海归供给变化、需求变化和海归就业市场整体三方面分析“海归”变“海带”的原因。其中,从海归劳动力不变和改变两个角度,利用Spence模型说明了海归供给的变化;建立效用函数,通过对海归预期工资和雇主提供薪金水平矛盾等方面说明了海归需求的变化;再次,分析海归就业市场整体状况时,在海归和雇主双向信息不对称条件下通过海归个人能力—工资图分析“海归”变“海待”的问题。最后,结合理论分析,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提出了笔者对于部分海归就业难题的解决办法。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 国人生活质量的提高使得出国留学不再是富人才能支付得起的梦想,留学的普通化使得留学生人数增长,质量下降。由于国内同类研究相对较少,本文旨在通过经济学的理性分析总结出“海归”变“海待”的三个主要原因,在数据的基础上通过模型分析,找出解决海归就业难的可行性措施,为这一就业市场上出现的新问题提供适宜得当的解决方法。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 首先,论文是在大量真实可靠的数据基础之上完成的,所运用的部分模型也经历了学界的考验,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其次,作者着重分析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国内就业市场中“海归”就业难的问题,与时俱进,是这几年新出现的问题;再次,国内同类研究比较少,鲜有从经济学理论角度研究“海归”变“海待”问题的,这也是该论文尤其独特之处。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留学人数越来越多,国内“海待”数量的逐渐增加并没有打消人们出国留学的热情。其一,作者旨在通过这篇论文让盲目追随留学风的人认清当前留学形式,根据自己实际情况为人生做出最合理的规划;其二,为那些快要成为或已经成为“海归”或“海待”的留学生在就业方面提出可行的解决办法。
作品摘要
-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出国留学逐渐大众化。《中国2007海归人才现状调查报告》显示,65%左右的企业认为海归的就业形势一般。如今的海归已没有了往日的光环,随着国外就业困难加剧,海归潮此起彼伏,就业从易到难的转变使得“海归”变“海待”问题备受关注。本文通过数据分析,从影响海归就业的劳动力供给需求模型着眼,利用效用模型和Spence模型辅助,浅析海归就业难的原因,并在最后给出政策性意见。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 2010年辽宁大学经济学国家基础人才培养基地优秀论文评比一等奖
参考文献
- [1] 张楚:《“荒”着的海归们》 载于《中国经营报》2009年8月27日第B07版 [2] 王辉耀:《国内海待现象解析及对策》 ,载于《深度碰撞》2008年 [3] 闫小培、毛蒋兴、王中民、徐海蓉、杨国成:《海外归国留学人员与广东省社会经济发展研究》 ,载于《中国发展》 2004年 [4] 王辉耀:《中国留学人才发展报告2009 》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
调查方式
- 走访、问卷、个别交谈、书报刊物、统计报表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 “海归”变“海待”作为社会问题被广泛研究,学者和各方媒体的意见不一。由于近几年才出现留学生归国就业难的现象,多被作为社会问题讨论,相关经济学的研究涉猎较少。 一部分学者认为大多数海归是国家建设的可用之才,应当在政策上支持其就业。闫小培等(2004)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以广东省为例,系统分析了海归人才对广东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对如何吸引海归人才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高健(2008)肯定了海归的价值,运用实证分析和信度、效度的检测很好地解释了海归于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或合资公司中起到的“桥梁”作用,有效促进知识转移和吸收。 还有一部分学者却持相反的态度,认为留学生回归数量逐年上升,海归素质下降,“免检”标签不复存在,就业阻力增大,部分海归存在就业难题。郑江(2007)认为海归已走出了稀缺品的时代,海归贬值,是国内就业市场日趋理性的必然结果,海归人员相对于国内同学历的毕业生来说,虽然具有国际化视野、熟悉国际市场环境、具备较高的外语沟通能力和创新管理意识,但缺乏务实精神,严重制约海归人才的职业发展。王耀辉(2010)通过实证分析认为从早年的精英留学到如今的大众留学,虽然海归就业问题开始浮现,但是“海待”非主流现象,此外,还需要对留学人才进行适当划分。其实,部分海归就业难问题的实质是海归知识失业问题,发展中国家的知识失业被专家称为“贫穷的奢侈”,国内外学者对知识失业问题的研究从未间断过。 李薇辉(2005)从知识失业的特点入手,认为知识失业是我国某些领域对知识劳动的需求不足、供给过多引起的结构性失业。造成知识失业的原因既有数量上的矛盾 ,又有结构上的失衡,提出了使供求有效对接等解决办法。赖德胜(2005)将现阶段出现的知识失业问题归因于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建议逐步消除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鼓励毕业生到次要劳动力市场上就业,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要与劳动力市场的发育情况相适应。陈英兰(2007)就我国经济转型期的知识失业问题进行了深度探讨,从经济、教育体制等一系列全新角度分析了知识失业的原因,并借鉴美国模式、日本模式,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新措施。哈雷德•斯格姆伯格(Harald Schomburg,2000)认为教育体制专业设置滞后于市场需求,导致毕业生无法满足社会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