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项目名称:
- 城市化过程中流动儿童的教育困境
- 来源:
- 第十二届“挑战杯”省赛作品
- 小类:
- 教育
- 简介:
- 本研究的目的是从 “社会封闭”的新韦伯理论和孙立平教授的“社会断裂”理论的角度,来分析目前我国流动儿童在城市之中的教育困境,并从我们的视角提出合理建议。我们将从流动儿童自身、流动儿童父母以及流动儿童所在学校多个视角进行深入探访,并从流动儿童的生活环境、受教育状况、心理等多方面来探讨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弊端对他们造成的伤害。
- 详细介绍:
- 流动儿童教育问题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没有流入地的户口,他们无法享受由流入地政府负担的教育费用。而与此同时,收费低、入学容易的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颇受农民工欢迎,但此类学校在硬件配置、师资力量等诸方面境状堪忧。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坚持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查看更多)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 我们致力于研究流动儿童的生活现状、受教育状况(包括学校和家庭教育)、心理等方面,来探讨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弊端对他们造成的伤害。 我们的研究主要分为两大视角,一是通过与流动儿童本身的交流(主要通过调查问卷),了解流动儿童的心理和受教育现状;二是通过对流动儿童父母的采访、调查,了解流动儿童教育问题所存在的困境,教育政策的变化对教育困境的改善以及他们对子女教育困境的看法。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 1.从流动儿童的生活环境、受教育状况、心理状况等多方面来探讨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弊端对他们造成的伤害。2.选取了三个典型的调查地点。3.采用“生活志”和“滚雪球”的研究调查方法,对农民工聚居地进行深入调查获取最直接、最真实、最有用的信息,做到根据客观进行评价。4.引入“社会封闭”的新韦伯理论和孙立平教授的“社会断裂”理论来分析目前我国流动儿童在城市之中的教育困境。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1.城市解决好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将会是一个“双赢”的过程,流动儿童的素质提高,不光有利于自身,对社会的团结稳定、城市的健康发展也将是个巨大的贡献。2.从长远来看,帮助这些儿童和谐地融入城市生活,认同城市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对于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以及缩小城乡差别、推进科学发展具有重要作用。3.流动儿童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人力资源资本积累对于他们的一生更是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作品摘要
- 本研究课题的目的是从 “社会封闭”的新韦伯理论和孙立平教授的“社会断裂”理论的角度来分析目前我国流动儿童在城市之中的教育困境,并从我们的视角提出合理的建议。“社会封闭”是社会群体所采取的一种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社会行动,新韦伯理论强调,国家在促进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排斥性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社会断裂”强调断裂是结构性的,造成社会断裂的原因是社会的急剧转型、市场转型。由于转型太快,很多...(查看更多)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 无
参考文献
- 1蒋国河,闫广芬:《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现状与反思》,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6(02)。 2尹晨燕:《上海公办中小学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上海师范大学, 2007。 3王斌娟:《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习适应性问题之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10。 4邱小健:《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研究——教育财政的视角》,河北师 范...(查看更多)
调查方式
- 1.理论研究与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综合探究方法 2.发放问卷调查和深入采访。3.从流动儿童自身、流动儿童家庭以及学校三个视角综合分析4.利用滚雪球式的调查方法获取最直接、最真实、最有用的信息。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 中国的农村劳动力流动持续到现在,流动儿童问题已经浮出水面。90年代初中期,有的调查已经涉及到"浙江村"里的幼儿园,有些南方报刊也有关于深圳郊区的"铁皮房"识字班的报道。但是,那时的流动儿童问题特别是这些儿童的义务教育问题还没有引起研究人员的特别重视,也没有成为专门的研究领域。在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问题的调查研究中,突出而具有标志性的现象是北京行知打工子弟学校。毫无疑问,这是迄今为止国...(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