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项目名称:
- 低收入者幸福感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
- 来源:
- 第十二届“挑战杯”省赛作品
- 小类:
- 社会
- 简介:
- 低收入者受到的显性和隐性的歧视和不公平情况越发严重。我们认为国家所公布的各项经济指标,大多是均值指标,产生“拉平”效应,不能完全反映低收入者的生活质量。通过调查来反映低收入者的幸福状
- 详细介绍:
- 低收入者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他们是我们社会收入阶层的组成部分之一。随着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低收入者受到的显性和隐性的歧视和不公平情况越发严重。我们认为国家所公布的各项经济指标,大多是均值指标,产生“拉平”效应,不能完全反映低收入者的生活质量。所以我们小组针对低收入者这个群体,在某个有限的小范围内对他们的幸福感做了深入的调查。我们主要从经济收入、生活质量,工作环境、 健康、 安全感、家庭和婚姻、娱乐等方面设计调查问卷。在对有效的200份问卷进行全面的统计后,对于我们所提出的每一道题的结果都有一个归纳性的总结,并且,针对统计数据反映出的问题,我们一一进行了分析。最后,我们针对调查问卷所反映出的一些问题,在如何提高低收入者幸福感方面提出了一些我们的想法和建议。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 随着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我们的社会中必然存在一部分低收入群体,当我们这个社会愈发走向文明与公正,我们就不得不愈发关注这一群体。本调查报告正是以低收入者的生存状态为调查对象,通过实地走访调查、数据采集、问卷设计、样本筛选,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较深入分析中国低收入群体当前的真实生活概况,并就此提出一些富有针对性的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 民众的幸福感,尤其是低收入人群的幸福感就会得到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很多学者已经投入到影响幸福感因素的研究当中,本调查报告在前人研究影响幸福感的基础上,研究特定人群——低收入群体,在研究对象上有创新性同时我们调研报告的创新点还在于我们在有限调查样本的范围内通过调查问卷的精心设计与指标选择尽可能诱导出被调查者真实心理状态,实现从“混同均衡”到“分离均衡”的跳跃。尽量弱化了小样本的代表性不足问题。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有研究发现:幸福的人和不幸福的人,虽然生活条件,生活环境,生活规律都是一样的,但是他们寿命是基本不一样,不快乐的修女平均寿命是59岁,快乐幸福的修女平均寿命是98岁,是有天壤之别。所以幸福感的调查对于每个人都是有必要的。 由于低收入者的幸福“阀值”较低,因此研究他们的幸福感问题,对症下药,提升他们的幸福感,会显著增加社会整体的幸福程度。
作品摘要
- 基于对低收入者幸福感的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我们发现低收入者的幸福感普遍不高,而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自身收入的不足,贫富差距的扩大以及精神信仰的缺乏。而提高低收入者的幸福感需要多部门、多方面的努力。 首先,政府应该通过各项民生政策的实施及落实来切实提高低收入者的实际收入水平,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再分配过程中更加注重公平。 其次,政府还应该发挥好舆论导向的作用,宣扬积极的、乐观向上的价值观,同时注重传统文化(比如知足常乐等传统思想)对低收入者的熏陶。 第三,强化政府对用工企业的监管。督促用工单位承担用工与社会责任,给与基层员工更多的福利保障,提高工作环境的质量。 最后,低收入者本身也应该提高自身素质,提高竞争力从而获得更高的收入。另外,低收入者也要提高自身对于金钱的理性认识,因为高收入不一定能带来更多的幸福感,要学会知足常乐。同时低收入者也可以寻找一些精神层面上的寄托,让自身感受到精神方面的满足感。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 第六届“银校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一等奖
参考文献
- [1]吴淑凤.多元视野中的幸福理论及其对主观生活质量研究的现实意义[J].武汉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9) [2] 高建.GNH核算体系初探[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8) [3]吴淑凤.和谐社会下影响幸福感形成的四个维度:理论与经验研究[J].学习与实践,2006,(7) [4]苗元江. 幸福感,社会心理的“晴雨表”[J].社会,2002,(7) [5]苗元江. 影响幸福感的诸因素[J].社会,2004,(4) [6]王芳、陈福国.主观幸福观的影响因素[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6) [7]李维.与国民幸福密切相关的若干指标[J].社会观察,2006,(6) [8]蒲德祥. 幸福感的基础理论、测量及展望[J]. 理论与现代,2010,(1) [9]陈惠雄、吴丽民.基于苦乐源调查的浙江省城乡居民生活状况比较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6,(3) [10] 杨婷婷.关于主观幸福感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述评[J].科教导刊,2010,(2)
调查方式
- 走访,问卷,现场采访,书报刊物,统计报表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 现代意义上的幸福感研究以威尔逊(Wanner Wilson)1967 年撰写的《自称幸福感的相关因素》为标志 一、主观幸福感的理论研究 1.目标理论 目标理论认为,主观幸福感产生于需要的满足及目标的实现,目标和价值取向决定人的幸福感,是人们获得与维持幸福感的主要来源。 3.期望值理论 当前一般观点是期望值和实际成就之间的差异与主观幸福感相关,高期望值与个人实际差距过大会使人丧失信心和勇气,期望值过低则会使人厌烦。 4.社会比较理论 幸福是与其他人比较的结果(相对幸福生活质量的研究发现个体的团体位置与其主观幸福感水平相关微弱。 5.人格理论 幸福感是个体的稳定特质。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幸福感是一种稳定的特质,会持续人的一生,这种特质与神经结构有关 二、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实证调查研究 1.山东大学张倩妹与邢占军的《当前城市青年群体主观幸福感研究》 通过在北京、广州、昆明、沈阳、西安五所城市随机选取被试1773 名青年进行调查结果显示, 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和受教育程度对城市青年主观幸福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研究发现:青年群体在身体健康体验和心态平衡体验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全国水平;在知足充裕体验、社会信心体验、目标价值体验和自我接受体验分量表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陈惠雄与吴丽民《基于苦乐源调查的浙江城乡居民生活状况比较分析》 基于对城乡居民生活状况的比较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城市居民的快乐状况优于农村居民;且城乡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农村居民在身体健康,家庭氛围,和满足感等方面的状况均劣于城市居民;有较少比重的农村居民从家庭获得快乐,较多比重的农村居民承受孤独所带来的痛苦。 3.李维,《与国民幸福相关的若干指标》。 在他的这份论文中,他根据职业地位,经济收入和教育水平这3个维度,对上海11个社会阶层和类别在经济收入与主观幸福方面的关系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在收入处于平均水平以上的人们中间,收入较高者与收入一般者的主观幸福没有显著差异。然而,在收入处于平均水平以下的人们中间,主观幸福水平会随着收入的减少而下降。(2).失业对生活满意度下降的影响。(3).社会关系中家庭,友谊,婚姻对幸福感的影响。(4).把看电视作为主要的休闲方式,又是与主观幸福居有负面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