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青年,请规划好你的人生——山东省青年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与分析
小类:
社会
简介: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确定自己的职业奋斗目标,编制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的行动计划,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顺序和方向做出合理的安排。 针对当前职业生涯规划问题凸现,编制《青年人职业生涯规划调查问卷》,将调查对象从单一大学生扩大到青年,了解现阶段青年职业生涯规划现状,通过对各类影响因素分析,结合研究结果,针对个人、学校、家庭、政府等提出具体建议,为今后深化职业教育提供数据和参考资料。
详细介绍: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确定自己的职业奋斗目标,编制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的行动计划,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顺序和方向做出合理的安排。 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具有连续性,与大学前的中学时代以及毕业后的工作阶段联系密切。因此,本次调查将研究对象从大学生群体扩大到青年群体。依据职业生涯规划的操作性定义,编制问卷,尝试从生涯信念、生涯计划、生涯探索、生涯感觉四个维度对青年人的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展开调查。结合调查问卷内容和相关的个案访谈,掌握详细情况,了解相关事实。 通过此次青年人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我们主要获得以下结论:在读专科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无论在观念、想法、信念还是自我探索上均优于在读高中生、在读本科生、在读专科生、已参加工作的社会同龄人;文科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在总体上优于理科生,尤其在生涯信念和生涯计划这两个维度上差异显著;在城乡差异方面,城镇青年和乡村青年的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在总体上无显著差异。但是在生涯探索这一维度上,城镇青年明显优于乡村青年;总体上青年人职业生涯规划的性别差异不显著,但是在生涯感受这一维度上,男性明显比女性感受更强烈;在校期间是否是班干部对青年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有显著影响,曾担任班干部的同学无论在观念、想法、信念还是自我探索上均优于普通同学;在校期间是否是社团成员对青年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同样有显著影响,曾参加社团的同学无论在观念、想法、信念还是自我探索上均优于未参加社团的同学。 针对调查情况,我们尝试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深入剖析影响当代青年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因素。结合调查结果,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为青年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指导,也为相关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

作品图片

  • 青年,请规划好你的人生——山东省青年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与分析
  • 青年,请规划好你的人生——山东省青年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与分析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在梳理、整合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本研究将研究对象从大学生扩大到青年人,依据职业生涯规划的操作性定义,编制问卷,尝试从生涯信念、生涯计划、生涯探索、生涯感觉四个维度对青年人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对调查到的现状进行相关原因分析,深入剖析影响青年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个人、学校、家庭、政府、社会等原因,为青年人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指导,也为相关学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我国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研究多停留在理论介绍和解释的层面上,策略也多是宏观的口号,而较少系统性的整合。且以往研究多以心理学、管理学或人口学的角度,鲜有从社会学和心理学角度的研究。鉴于此,以社会学作为研究视角,并在借鉴各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调查了解的现实情况分析,针对现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从而为青年职业生涯规划及其教育提供参考。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也符合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它是对个人生职业发展道路的设想和规划,是当今西方发达国家兴起的一种颇受世界关注的人力资源管理技术与课题,它对当代青年人的成长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本研究通过对影响青年人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各类因素的分析和探讨,针对个人、学校、家庭、政府、社会分别提出了一些较为具体的建议和对策。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和继续深化青年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作品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高等学校招生规模扩大及就业方式的变革,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逐渐被重视,成为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和相关学者关注和探究的热点。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确定自己的职业奋斗目标,编制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的行动计划,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顺序和方向做出合理的安排。 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具有连续性,与大学前的中学时代以及毕业后的工作阶段联系密切。因此,本次调查将研究对象从大学生群体扩大到青年群体。依据职业生涯规划的操作性定义,编制问卷,尝试从生涯信念、生涯计划、生涯探索、生涯感觉四个维度对青年人的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展开调查。结合调查问卷内容和相关的个案访谈,掌握详细情况,了解相关事实。 针对调查情况,我们尝试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深入剖析影响当代青年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因素。结合调查结果,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为青年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指导,也为相关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暂无

参考文献

[1]罗双平.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5. [2]秦茂森,冯磊,张庆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策略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9.(1):152-153. [3]万清祥,王珍.我国现阶段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综述[J].大学生就业研究,2006.12:89-91. [4]黄美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实依据与理论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2:55-56. [5]王大磊,郭晓娜.国外大学生的生涯辅导及其启示.[J].北京教育,2006.06:62-64. [6]王冠宇.职业选择理论简评.[J].人口与经济.2009:101-102. [7]王韦韦,徐君.霍兰德人格类型理论与成人—职业选择.[J].职教通讯,2010.10:9-12.

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运用问卷调查法(当场发放问卷并回收)和访谈法(事后访谈)。为了消除被调查者的顾虑,保证问卷的信效度,调查采用无记名的方式。问卷发放前,确保被调查者知晓调查目的、意义及填写要求。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1、帕森斯人-职匹配理论:职业选择的三大要素和条件: 应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态度、能力、兴趣、智谋、局限和其他特征;应清楚地了解职业选择成功的条件、所需知识,在不同职业工作岗位上所占有的优势、不利和补偿、机会和前途;上述两个条件的平衡。 2、佛隆职业动机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佛隆在提出的择业动机理论,即个体行为动机的强度取决于效价的大小和期望值的高低,动机强度及效价与期望值成正比,择业动机的公式为: F= V•E 3、霍兰德职业性向理论,是由霍兰德教授于1971年提出的。从整个人格角度考察职业的选择问题,将人们的工作环境划分为六种,并将不同的职业归属到不同的工作环境之中。并将劳动者按个性及择业倾向也大致分为六种类型: 现实型(realistic)、研究型(investigative)、艺术型(artistic)、社会型(social)、企业型(enterprising)、传统型(conventional)。该理论的实质在于劳动者职业性向与职业类型的相互匹配。 4、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是职业生涯发展研究领域权威人物萨帕(Super)将人生职业生涯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成长阶段(0-14岁)、探索阶段(15-24岁)、创业阶段(25-44岁)、维持阶段(45-64岁)和衰退阶段(65岁以上)。探索阶段又分为试探期、转变期、尝试和初步承诺期,创业阶段又分为稳定期和建立期。 职业生涯发展理论专家金兹伯格(Ginsberg)将人生职业生涯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幻想期(11岁以前)、尝试期(11-18岁)和实现期(18岁以后)。从金兹伯格的三个阶段划分来看,他着重研究的是一个人早期生涯发展。 职业生涯发展专家休普将人生职业生涯划分为四个阶段:试探阶段(25岁以前)、创立阶段(25-45岁)、维持阶段(45-65岁)和衰退阶段(65岁以上)。在维持阶段又分为成长与停滞两种状态。 5、职业锚理论,由美国施恩教授提出。他认为“职业锚”是人们在选择并发展自己的职业时所围绕的中心,是个人在选择职业时无论如何不会放弃的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职业锚整合了个体的能力、动机、需要、态度以及价值观等各方面的因素。1996 年,施恩对职业锚进行了重新界定,从五种类型增至为八种类型:管理型、技术职能型、自主性、安全稳定型、生活型、服务型、挑战型和创新型。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