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皖北地区城市化进程中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性的相关分析——以淮北市为例
小类:
管理
简介:
近年来,皖北地区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矛盾性、突出性问题也日益显现。本文通过分析这些问题,得出皖北地区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些限制性因素,结合区域PRED的适用性与物元分析理论,构建淮北市PRED系统的评价模型。依据分析结果,提出实现淮北市PRED系统协调发展的相关性对策。
详细介绍:
本课题首先介绍城市化及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结合皖北地区城市化水平的基础上,提出该阶段其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些限制性因素:人口、资源、环境。而后,构建区域淮北市PRED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子准则层、指标层4个层次,共36个指标。并运用物元模型理论,构建区域PRED系统综合评价模型。 在淮北市统计年鉴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处理,得出2000-2009年淮北市PRED系统运行态势图,对淮北市城市化过程中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2000年以来随着淮北市城市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经济发展的综合水平不断提高,同时资源、环境子系统本身协调性发展波动较大,尤其2007年后呈小幅下降趋势,但协调程度都处于较高水平;经济发展、人口系统同环境系统的协调性较差。最后,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实现淮北市城市化进程中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对策。 大致如下: 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同协调人口增长与城市化发展双驱并进。 淮北市应顺应城市化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同时结合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现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服务业发展,实现城市整体转型。制定经济结构战略性规划,并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可持续性。 政府应按照中长期规划对城市化的人口容量进行研究,控制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同时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积极解决住房、交通、食品、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 Ⅱ、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深入贯彻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具体内容。 淮北市城市建设过程中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作品图片

  • 皖北地区城市化进程中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性的相关分析——以淮北市为例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撰写目的: 分析淮北市PRED系统及其子系统之间的协调程度并发现不协调因子,对淮北市如何实现PRED系统协调发展提出相关性建议。 基本思路: 1.根据皖北城市化近年来所表现的突出问题,初步得出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些限制性因素。 2.结合区域PRED的适用性与物元分析理论,构建淮北市PRED系统的评价模型。 3.依据分析结果,提出淮北市PRED系统综合协调发展的对策。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鉴于我国对PRED系统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还是停留在以定性描述为主,研究的空间体系不完整。而且国内鲜有针对安徽省区域各系统之间综合协调发展的研究,本文从系统性、综合性的角度研究,并且运用物元分析理论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进而依据分析结果,提出实现淮北市PRED系统综合协调发展的相关性对策,使研究成果更加科学、客观。同时是填补了安徽省区域PRED系统研究的空白。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成果符合“十二五”规划纲要要求,若可以选取更多的指标则能对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更为细致、具体的研究,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对淮北市战略性发展规划的制定也有借鉴意义。 同时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也可以运用到围观环境的综合分析中,可以对工业区、开发区、矿区等小范围地域的协调发展进行宏观指导。能够及时发现错误的发展理念,有助于决策者树立正确的发展思路。

作品摘要

本文在分析皖北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基础上,构建区域PRED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物元分析方法,构建区域PRED系统综合评价模型,结合2000-2009淮北市PRED系统运行态势,对淮北市城市化过程中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2000年以来随着淮北市城市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经济发展的综合水平不断提高,同时资源、环境子系统本身协调性发展波动较大,尤其2007年后呈小幅下降趋势,但协调程度都处于较高水平;经济发展、人口系统同环境系统的协调性较差。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实现淮北市城市化进程中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对策。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规划术语》总则2.0.6. [2]吴志强,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研究课题组.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科学出版社.2009. [4]方创琳.中国人地关系研究的新进展与展望.地理学报.2004. [5]毛汉英.人地系统与区域持续发展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6]张志强.区域PRED 的系统分析与决策制订方法.地理研究.1995. [7]王雅丽.唐德善,刘洋.区域PRED系统的综合协调度评价研究.2008. [8]蔡文.物元模型及其运用.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4 [9]陈文成.泉州市PRED系统指标体系及协调发展评价.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 [10]杨琳珩.厦门市PRED系统物元模型综合评价研究.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

调查方式

文案调查法 访问调查法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近年来,随着皖北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化发展带来的问题也日趋显著,要求系统性、综合性的分析、解决问题。对于安徽省区域综合协调发展分析的研究较少,且多为涉及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的研究,而对区域各系统之间综合协调发展的研究较少,故本文从系统性、综合性的角度研究,具有先进性和广泛的运用价值。 我国对PRED系统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还是停留在以定性描述为主,研究的空间体系不完整,为顺应国际定量研究的趋势,我国的一些学者也开展了一些定量研究,在这些研究中大多采用层次分析(AHP)、主成分分析(PCA)等方法,例如戴志军,陈锦辉,李春初的《主成分分析在城市PRED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应用——以广东省所辖的21个城市为例》和曹飞的《西部大开发中榆林市PRED协调发展研究》等,而本文运用物元分析理论(物元分析理论是在可拓几何理论基础上的数学分析,它用于研究现实中的不相容问题及多因子评价,在创造性思维、决策方法的制定等众多方面都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更为科学、客观,在PRED系统研究中独具创新。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