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义务教育阶段杜绝择校问题调查研究--以盘锦市教育局为个案
小类:
教育
简介:
本研究对盘锦市义务教育阶段杜绝“择校”问题的措施进行了实地考察,从盘锦教育局、学校的校长及教师、学生家长角度对盘锦市的“不择校”制度进行全方位的调查,从具体措施、实施现状和存在问题角度着手,并据此提出了可兹参考的建议。
详细介绍:
择校问题是我国大部分地区教育,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如何杜绝择校,实现教育公平就成为社会和教育界的热点问题之一。也就是在各地择校热的状态下,盘锦被确定为全国促进义务教育均衡的试点单位。那么盘锦是如何实现这一点的呢? 本调研带着这样的问题,亲自到盘锦进行了实地调查。为了符合科学性、可靠性、合理性和逻辑性的特点,我们采用文献分析、问卷、访谈等调查方法,并对资料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选取家长样本10人,校长及学校行政人员样本5人,教育局行政领导样本1人,教师样本200人。我们围绕教育制度,分别采访了教育制度的制定者-教育行政人员、学生家长-教育制度服务对象、教育政策的执行者-教师从三个视角了解盘锦市“不择校”制度实施的现状,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而且在访谈过程中我们尽量录音、摄像以作为访谈的依据。 除此之外,我们还对盘锦市8所中小学教师发放了200份问卷,以客观视角来检验“不择校”教育制度实施现状。 在对资料的处理上,对于访谈,我们首先是详尽地记述访谈内容,然后对访谈内容进行筛选和分析;对于调查问卷,我们运用spss软件进行科学统计处理,以图表形式呈现,力求直观、准确、科学。 最后我们在访谈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形成了本次的调研报告。

作品图片

  •  义务教育阶段杜绝择校问题调查研究--以盘锦市教育局为个案
  •  义务教育阶段杜绝择校问题调查研究--以盘锦市教育局为个案
  •  义务教育阶段杜绝择校问题调查研究--以盘锦市教育局为个案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盘锦市今年被确立为全国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杜绝择校的试点单位,本次调研一方面对盘锦市教育局深化义务教育的公平均衡发展,进一步完善不择校制度进行了介绍和反思;另一方面,可以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 因此我们的调研报告从盘锦教育局不择校政策下的具体措施的介绍出发,又分别分析了其实施现状和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调查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体现在: 1.调查对象样本的抽取:对盘锦的“两县两区”随机访谈了14家长,5所中小学校长和盘锦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1位行政领导;对盘锦市8所中小学教师进行了不等额抽样调查。 2.研究方法:调查采用文献资料分析与访谈、问卷调查法。 3.调查资料的处理上:对于访谈,调研组详尽地记述并筛选和分析访谈内容;对于调查问卷,运用spss软件进行科学统计处理。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1、盘锦市已被教育部确立为“杜绝择校”试点地区,本研究对盘锦市进一步完善不择校制度,继续深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具有必要的参考价值; 2、本研究对盘锦市历时25年形成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的介绍,具有经验示范的现实意义和区域经验交流的宣传意义

作品摘要

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是目前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中两大主题,然而“择校”问题影响各地区实现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的一大难题。然而辽宁省盘锦市凭借在基础教育领域实施的不择校制度,基本实现了教育资源的相对均衡,其成就在省内甚至是全国范围内都是显著的,其成功实践为我省乃至全国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借鉴经验。本调研报告以盘锦市为研究个案,对其不择校制度的实施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且在此基础上针对杜绝择校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2010年12月,在北京清华大学文津宾馆,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凤凰网和搜狐网联合主办的第二节地方教育创新制度高峰论坛暨颁奖典礼上,获得大学生优秀调研团队一等奖。

参考文献

[1]商江.如何看待择校问题[J].基础教育参考,2005,(3) [2]劳凯声.重构公共教育体制;别国的经验和我国的实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4) [3][美]约翰•E•丘伯,泰力•M•默等著.政治、市场和学校[M].蒋衡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贾向英.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8(2) [5]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调查方式

走访 、问卷 、现场采访 、亲临实践 、图片、照片 、书报刊物 、影视资料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择校问题的研究可概括为三种态度倾向:第一种是对择校持反对态度,以北京教科院副院长文喆教授为代表,他认为认为择校给教育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失大于得。择校加剧了教育不公平,包括地区、校际、城乡、来自不同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家庭的学生,进而造成整个社会的不公平。 第二种是对择校持支持态度,以周玲为例,在其《择校与教育资源配置》一文中认为“市场配置使得各个学校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办出各具特色的、能满足学生家长需求的学校。” 最后是折中论,北京师范大学的劳凯声先生认为择校“一方面,它可以增强教育制度的灵活性、多样性、自主性,扩大学习者的选择权,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不同需求,提高学校办学的责任意识和效率,培植一种竞争、进取的市场精神。但另一方面,在某些情况下这种改革又会扩大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之间的差距,导致社会分层的强化,并有可能将那些因社会和地理位置的原因被边缘化的群体排除在竞争和择校的新机制之社会不公平。” 此外对择校问题的研究还集中在学生择校和学校择生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择校热的原因和影响等方面。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问题经历了政府从限制择校到鼓励择校的过程。与我国教育发展历程和学校发展形式不同,西方发达国家一般私立学校占据着整个义务教育的很大比例,而且在各个方面远远高于公立学校,因此国外的择校一般集中在选择私立学校还是公立学校上,而不是公立学校之间的竞争。国外对于择校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是否应该将市场问题引入到教育领域。美国的约翰•E•丘伯和泰力•M•默运用比较的方法,对不同制度下的学校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得出私立学校比公立学校效率更高,因此应该实施择校制以引进市场机制;日本学者黑崎熏认为择校制度作为催化剂是不可缺少的,它能激活现行公立学校,改善教育质量。而英国学者杰夫•惠迪、萨利•鲍尔等在其所著的《教育中的放权与择校:学校、市场和政府》,对各国教育重建中的各种研究报告进行了梳理与评价,结论是市场导向的教育改革并不像其支持者所宣扬的那样更为公平,相反,它在很多方面是不公正的。 无论是国外研究还是国内研究,对于择校问题的措施、策略等方面的研究基本是理想型或建设型的,忽略了对已实施的措施或者政策的实际考察、检验、与反思、借鉴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