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优势视角下的流动儿童厌学问题研究--以C社团Z项目为例
小类:
社会
简介:
流动儿童作为一个弱势群体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其中厌学问题成为流动儿童面临的较为严重的问题之一。本文尝试采用优势视角,以一个社工服务项目为例,探讨流动儿童厌学问题。社工围绕兴趣小组,发掘、发挥并强化厌学流动儿童优势,为其争取社会支持资源的同时,提升其对学习及生活的自信心。
详细介绍:
流动儿童作为一个弱势群体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经过实际调查结合文献查阅,Z项目成员发现很多流动儿童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目前国外学者有“逃学(truancy;hooky)”、“辍学(dropout)”、“拒绝上学(school refusal behavior)”的研究,但是没有直接对“厌学(be weary with school;be disgusted with school;dislike of schoo1)”的相关研究。而国内学者看待厌学问题的角度或者是从宏观教育体制出发,或者从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及社会等外部环境出发,或者从学生自身心理问题出发,这种分析视角聚焦于学生“为什么会产生厌学情绪”以及工作者要“做些什么”来帮助学生解决厌学问题,忽视了厌学学生身上的巨大潜能和优势,影响了社会公众对厌学学生的看法,导致厌学学生对自己的悲观期望,不利于厌学学生的健康成长。 优势视角作为一种新的理论模式,颠覆了我们以往关于人和环境的问题思维,为我们重新观察这个世界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它关注案主的优势和潜能,挖掘案主所处环境中的资源。 流动儿童厌学问题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笔者尝试将优势视角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期冀引领人们能逐步关注厌学流动儿童身上的优势(特长、美德等),减少标签印象给厌学流动儿童带来的消极影响。 为了给厌学流动儿童优势的发挥创造与他人互动、得到他人认可的环境,社工采用兴趣小组的形式,发掘、发挥并强化厌学流动儿童优势。 社工通过调动家庭、学校等资源,一起寻求、探索厌学流动儿童优势,为厌学流动儿童重新认识自我提供支持。根据家长、老师及流动儿童的三方反映,社工在重点服务的两个班级分别开展篮球兴趣小组、羽毛球兴趣小组、画画兴趣小组和唱歌兴趣小组。每个兴趣小组有15人左右,包括两名小标兵。小标兵主要由厌学流动儿童担任。 在兴趣小组中,社工注重引导厌学流动儿童组织组员开展活动。小标兵的潜能得到凸显,自我成就感增强,同时同辈对其优势的认同感加深。社工在活动时或书信中注重对厌学流动儿童的优点给与积极的肯定,对其优势的发挥起到正面导向作用。 根据项目成效评估发现,兴趣小组对大部分厌学流动儿童有促进作用。

作品图片

  • 优势视角下的流动儿童厌学问题研究--以C社团Z项目为例
  • 优势视角下的流动儿童厌学问题研究--以C社团Z项目为例
  • 优势视角下的流动儿童厌学问题研究--以C社团Z项目为例
  • 优势视角下的流动儿童厌学问题研究--以C社团Z项目为例
  • 优势视角下的流动儿童厌学问题研究--以C社团Z项目为例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利用优势视角看待流动儿童厌学问题,期冀引领人们能够逐步关注厌学流动儿童身上的优势,减少标签印象给流动儿童带来的消极影响。 基本思路:以笔者曾经主持的一个社工服务项目为例,阐述如何将优势视角运用到流动儿童厌学问题上。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该作品以笔者实践过的服务项目为例,将其上升至理论层次。在项目中,笔者运用了在20世纪80年代产生的社工理论架构——优势视角,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大胆实践,使其运用到服务厌学流动儿童群体中来。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1、使家人、老师及同学从全新的角度看待厌学流动儿童这一群体,他们身上有很多可以发挥的资源和潜能,使他们获得了更多的社会支持,增强了其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2、为教师、心理学专家及社会工作者等一线工作人员开展服务提供借鉴意义。

作品摘要

流动儿童作为一个弱势群体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其中厌学问题成为流动儿童面临的较为严重的问题之一。本文尝试采用优势视角,以一个社工服务项目为例,探讨流动儿童厌学问题。社工围绕兴趣小组,发掘、发挥并强化厌学流动儿童优势,为其争取社会支持资源的同时,提升其对学习及生活的自信心。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该论文于2010年8月在南京由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举办的第二届中国社会工作大学生论坛中获得三等奖,并由南京大学肖萍老师给与点评。

参考文献

1、根据《厌学情绪量表》统计分析,四年级二班8名厌学流动儿童中3名指标升高(厌学情绪升高),5名有所下降;五年级一班8名厌学流动儿童中1名指标升高,7名有所下降。 2、在学习成绩方面,四年级二班8名厌学流动儿童中7名成绩进步很大,1名有所退步;五年级一班8名厌学流动儿童中5名成绩进步很大,2名成绩没有太大变化,1名成绩有所退步。 3、根据小组分享环节中厌学流动儿童的自我认识及组员评价,厌学流动儿童反映自己的自信心增强,更加大胆。组员对其评价相对不高,很多组员反映“小标兵摆架子”,“管不住组员”。 4、根据家长意见及与老师交流,与组前相比,大部分厌学流动儿童课堂积极性提高,家庭作业完成情况有所改善。

调查方式

亲临实践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国外有“逃学(truancy;hooky)”、“辍学(dropout)”、“拒绝上学(school refusal behavior)”的研究,但是没有直接对“厌学(be weary with school;be disgusted with school;dislike of schoo1)”的相关研究;国内学者看待厌学问题的角度或者是从宏观教育体制出发,或者从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及社会等外部环境出发,或者从学生自身心理问题出发,这种分析视角聚焦于学生“为什么会产生厌学情绪”以及工作者要“做些什么”来帮助学生解决厌学问题,忽视了厌学学生身上的巨大潜能和优势,影响了社会公众对厌学学生的看法,导致厌学学生对自己的悲观期望,不利于厌学学生的健康成长。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