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大学生手机移动学习实证研究
小类:
教育
简介:
课题组以浙江师范大学和杭州师范大学两所高校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大学生手机学习条件准备,手机使用习惯以及影响大学生手机学习使用态度的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定量、定性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群体对手机学习需求明显,潜力空间大;手机移动学习条件成熟,可行性大;手机是解决应急或突发事件的有效工具;手机硬件条件是开展手机移动学习项目的基石。在此基础上提供了相关建议。
详细介绍:
大学生手机移动学习实证研究 摘要:为进一步了解国内移动学习的应用现状,本研究综合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质性访谈研究方法从四个方面对大学生手机移动学习的情况进行了定量、定性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大生群体对手机学习需求明显,潜力空间大;手机移动学习条件成熟,可行性大;手机是解决应急或突发事件的有效工具;手机硬件条件是开展手机移动学习项目的基石。并提出相关建议:手机学习内容宜模块化;手机移动学习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有待完善;多方机构应通力合作,扩大移动学习作用面。 关键词:移动学习;手机学习;调查分析;大学生 一、研究背景 无线移动技术的应用促成了一种新的学习型态——移动学习。它是指依托移动通信技术或无线网络技术,利用移动计算设备随时随地获取教育资源、教育信息和教育服务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1]。国内关于移动学习的研究始于2001年北京大学的“移动教育理论与实践”项目[2],迄今已十年整,该领域取得了不少成果。纵观近十年移动学习主题相关研究[3],国内对移动学习的研究多集中于理论研究、支持性技术研究。理论研究大多为描述性和概念性方法,注重对概念的界定、理论框架构建的阐述说明。支持性技术研究也多为定性分析,缺乏定量分析。因而极为有必要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增加我国对移动学习方面的实证研究。 调查研究方面,相关研究仅为6篇。在进一步梳理调查类文献后,发现存在以下问题:(1)部分结论矛盾:如有研究认为大学生对移动学习效果很认可,有强烈的移动学习愿望[4],而另一研究则得出移动学习动机在于打发时间,属于消遣式学习[5];(2)部分问卷编制不科学:如问卷题目与研究的目标相互脱节[6];(3)缺乏对特定终端的深入研究,大多是笼统对移动学习的调查研究。用于移动学习的终端设备丰富多样,包括电子词典、掌上电脑、学习机、手机等。由于不同终端在性能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而用于移动学习也会有不同的优势与局限。如果只以一种终端的调查结果就概括出移动学习的特点,难免出现管中窥豹的问题。 移动学习作为教育信息化的研究热点,探索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前景,了解其应用现状,获知学习者对其真实需求都有重大现实意义。针对以上问题,本文选取开展移动学习最具潜力的群体——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并以当前持有率最高、整合性最强的互动通讯设备——手机作为移动学习终端。运用编制的测量工具获取在校大学生手机移动学习的最新资料与数据。深入分析了大学生手机条件准备,手机使用习惯以及影响大学生手机学习使用态度的因素等,结合深入访谈进行数据挖掘得出相关研究结论与建议。此课题研究不仅丰富了移动学习的理论,并为移动学习理论、技术、实践的发展提供了前瞻性的贡献,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与市场开发前景。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共调查了浙江省两所高校,分别是浙江师范大学和杭州师范大学,每所学校各发放200份,调查了400名在校大学生。回收的有效问卷为391份(剔除无效问卷9份),有效率为97.75%。其构成状况如下:性别:男性占30.43%,女性占69.57%;年级:大一占18.93%,大二占15.60%,大三占32.99%,大四占21.74%,研究生占10.74%;学科属性:理工生占39.39%,文史生占50.67%,艺体生占5.88%,其他占4.09%。 (二)研究材料 本研究采用自编的《大学生手机学习情况调查问卷》,在对文献资料分析的基础上[7] [8] [9] [10],从多方面考察大学生手机学习的现状,征求在校大学生的意见和指导老师的建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多次修改,形成问卷的初稿。问卷包括选择卷和访谈卷两部分。选择卷部分对30名大学生进行预测,通过项目分析进行选择项目,从而形成正式问卷。正式问卷由手机学习前置性准备和态度、手机使用情况、手机学习期望等三部分组成。 同时为进一步了解大学生对手机学习的态度与准备以及对各种功能期望程度(见问卷大表),又以Likert进行测量,即“完全同意”记5分,“基本同意”记4分,“中立”记3分,“基本不同意”记2分,“完全不同意”记1分。其中手机学习态度部分问卷KMO的检验结果为0.842,Bartlett球形度检验为1791.842(df=105),P<.001,表明项目间有共同因子存在,适合做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构效度良好。问卷总体α系数为0.835,表明此问卷信度颇佳。 表1 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 学习内容服务 学习支持服务 感知有用性 感知易用性 项目14 .768 项目13 .740 项目12 .644 项目15 .621 项目7 .455 项目10 .781 项目11 .723 项目9 .549 项目8 .537 项目2 .781 项目1 .723 项目6 .549 项目5 .537 项目3 .848 项目4 .711 根据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和借鉴科技接受模型(TAM)理论[11]基础上,问卷题目分为4个因素。因素1手机学习内容服务,项目分别是14、13、12、15、7;因素2为手机学习支持服务,项目分别是10、11、9、8;因素3为感知有用性,项目分别为2、1、6、5;因素4为感知易用性,项目分别为3、4。 (三)统计方法 全部数据统计分析采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 SPSS PASW Statistics 18.0.0版本进行。 三、结果分析 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对以下四方面进行了分析:一是大学生手机学习的总体态度;二是大学生手机条件准备;三是大学生手机使用习惯,从频次和时长两个层面对手机上网的粘性分析的同时,还对手机自带功能应用及网络服务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四是影响大学生手机学习使用态度的因素分析。 (一)大学生手机学习的总体态度 大学生对总体态度的回答,反映了他们对手机学习的认可程度。对手机学习支持态度问卷的回答情况如图1所示。统计结果显示,大多数大学生对对手机学习持积极态度45.52%。而对手机学习支持态度保持中立水平同样也占较大比例,为43.99%占。大学生对手机学习支持态度总体呈积极性。高达半数大学生对手机学习持中立态度,他们还处于观望状态。 图1 大学生对手机学习支持态度的总体状况 为进一步挖掘大学生对手机学习的具体心理,调查了大学生对手机学习的看法。75.19%的大学生把手机作为辅助学习产品,而认为手机不能用来学习的只占了很小的比例,仅7.16%。总的来说,认为手机可作为学习产品的人数占总人数的81.84%,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是对手机可作为一种学习工具表示赞同。 图2 大学生对手机学习的看法 (二)大学生手机条件准备 大学生手机学习准备情况从手机硬件条件、开通的支持服务情况进行调查。 统计发现,目前大学生所持有手机类型为普通手机居多,占总数的56.52%,智能手机为37.60%,见图3。96.68%的大学生随身携带手机,客观上保证了手机学习随时随地发生的可能性。如图4所示,在使用手机网络功能方面,有90.79%的大学生开通了上网功能,具备了接入在线课程的条件。 图3 手机类型 图4 开通网络服务情况 (三)大学生手机使用习惯 1.手机上网的粘性分析——频次和时长 根据CNNIC第24次互联网统计显示: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长为18.0小时[12]。本次有关大学生每天上网次数和每次上网时长调查结果如图5显示,大学生平均每天手机上网达98分钟、每天手机上网平均2.4次,每周手机上网达11.3小时、平均每天手机上网97分钟,手机作为新媒体的影响力正逐步提高。 图5 手机上网粘性分析 2.手机应用情况 图6显示了大学生手机功能应用情况,排前三的依次是短消息、上网、电子词典,各自比例为97.4%、81.6%、65.7%。大学生手机网络功能应用第一梯队包括浏览新闻、手机搜索、在线聊天和在线阅读,所占比例依次为75.6%、68.3%、66.4%和46.7%,如图7。对每天使用手机网络服务时间分布调查显示61.5%的大学生使用时间都在15分钟以下或至30分钟之间,见图8。 图6 手机功能的应用情况 图7 手机上网学生的网络应用情况 图8 使用网络服务时长 对手机移动学习进行场所方面的调查显示,手机使用场所分布广泛,尤其在家/寝室和交通工具上使用最多。“其他”选项主要是指教室内或者报告厅。 图9 使用场所分布 此外,手机学习者对学习资源的呈现形式及学习形式的偏好也是移动资源开发过程中值得考虑的问题。调查表明,就信息资源呈现形式而言,学习者更偏向于多种形式的信息资源,其中对视频形式的信息资源最为喜欢,55.8%的大学生选择了这种形式,其次是图文型,占53.7%。关于手机学习形式,47.6%的大学生更喜欢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即短消息、手机浏览器、学习软件(客户端)相互结合。 图 10 信息呈现形式 图 11 学习形式 在有关期待通过手机进行学习的课程内容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外语课程的选择最多占总数的48.8%,其次是专业课程和认证考试类。这一结果与目前主要的移动学习项目主要内容是针对语言类学习保持一致。 图 12 期待手机学习的课程 (四)大学生手机移动学习使用态度差异性检验 1.人口学变量的影响 由于手机的使用需要一定的费用支撑,因而在人口学变量中除性别、专业、年级、学校等之外还加了月均消费水平为变量。统计结果显示:除性别外,其他人口学变量都对手机学习使用态度有一定影响,具体如下所示。 (1) 学校因素对手机移动学习使用态度的影响 表2 学校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t df Sig.(双侧) 学习内容服务 3.010 389 .003 学习支持服务 1.178 389 .239 感知有用性 .781 379.370 .435 感知易用性 -.628 389 .530 总分 1.939 389 .053 不同学校在学习内容上差异极其显著,杭州师大得分高于浙师大,P<.01;总分接近显著,P=.053,杭师大高于浙师大。 (2) 专业因素对手机移动学习使用态度的影响 表3 专业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平方和 df 均方 F 显著性 学习内容服务 10.865 3 3.622 .352 .788 学习支持服务 5.003 3 1.668 .232 .874 感知有用性 52.103 3 17.368 2.722 .044 感知易用性 2.693 3 .898 .579 .629 总分 156.841 3 52.280 1.011 .388 不同专业在手机学习感知有用性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5。通过LSD事后多重比较(以下事后检验均使用LSD法)发现,选择“其他专业”的大学生比另外三类大学生在此因子上的得分要高,且P<.05。 图 13 不同专业感知有用性的态度 (3) 年段因素对手机移动学习使用态度的影响 表4 年段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平方和 df 均方 F 显著性 学习内容服务 160.416 4 40.104 4.034 .003 学习支持服务 56.510 4 14.128 1.998 .094 感知有用性 23.986 4 5.996 .927 .448 感知易用性 5.863 4 1.466 .948 .436 总分 299.725 4 74.931 1.455 .215 不同年段的学生对手机学习内容服务的态度存在极其显著差异,P<.01,大一学生态度较其他学年段的学生更为积极,但与研究生并无显著差异。其他各年段间无显著差异。 图15 不同年段对学习内容服务的态度 (4) 消费水平因素手机移动学习使用态度的影响 表5 消费水平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平方和 df 均方 F 显著性 学习内容服务 70.141 3 23.380 2.280 .079 学习支持服务 28.273 3 9.424 1.308 .272 感知有用性 14.863 3 4.954 .776 .508 感知易用性 29.019 3 9.673 6.604 .000 总分 386.403 3 128.801 2.498 .059 不同消费水平的学生在感知易用性上存在极其显著差异,P<.001。消费水平300-600元的同学在感知易用性上的得分远低于800-1000元和1000元以上的同学。 图16 不同消费水平感知有用性的态度 2.手机使用情况的影响 手机使用情况包括:手机自带功能使用情况、网络应用服务使用情况、手机用户每天上网频率、每次上网时长等方面。为检验用户这些使用习惯对手机作为学习工具是否有前置性的影响,我们做如下的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上网次数和在手机上进行相关学习的时间对手机移动学习有较大的影响。 (1) 手机上网行为习惯的影响 表6 上网时间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平方和 df 均方 F 显著性 学习内容服务 167.926 5 33.585 3.284 .007 学习支持服务 71.642 5 14.328 2.050 .071 感知有用性 79.672 5 15.934 2.476 .032 感知易用性 14.167 5 2.833 1.888 .096 总分 788.147 5 157.629 3.130 .009 在学习内容服务方面,上网时间的影响极其显著,P<.01。其中15-30分钟显著低于除30分钟-1小时外的其他情况, 3小时以上得分最高。感知有用性中,15分钟和1-2小时两种情况显著低于15分钟以下和3小时以上。总分上,15-30分钟显著低于2-3小时及3小时以上。 图17 不同上网时长学习内容服务的态度 图18 不同上网时长感知有用性的态度 (5) 手机学习活动时间 表7 学习活动时间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平方和 df 均方 F 显著性 学习内容服务 128.146 4 32.036 3.105 .016 学习支持服务 39.108 4 9.777 1.379 .241 感知有用性 56.680 4 14.170 2.182 .071 感知易用性 3.405 4 .851 .559 .693 总分 634.239 4 158.560 3.116 .015 手机学习活动时间对手机学习内容和手机学习总体态度有显著影响。使用手机学习30分钟以内的比学习2小时以上的同学对手机内容的期望要低得多。总体态度上,学习2小时以上的同学也与其他学习时间呈现出显著差异,这部分同学得分明显高于其他同学。 图19 不同活动时间学习内容服务的态度 图20 不同活动时间手机学习总体态度 3.手机类型对上网次数和上网时间的影响 表8 手机类型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平方和 df 均方 F 显著性 上网次数 36.414 2 18.207 17.283 .000 上网时间 37.311 2 18.655 9.054 .000 不同手机类型使用的上网次数和上网时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智能手机的使用者上网次数较少,但上网时间却非常长,平均每日超过3小时。 图21 不同手机类型的上网时间 图22 不同手机类型的上网次数 四、讨论 针对上述统计结果的分析,发现潜在移动学习用户中的大学生群体的部分人口学变量和目前手机使用习惯对学习内容服务、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三个因子都有较大的影响作用,但对学习支持服务均无影响。 (一)总体态度 从手机学习总体态度来看,浙江师范大学和杭州师范大学在校大学生对手机学习支持态度上接近显著差异,且杭州师范大学的在校大学生对手机学习的积极性要高于浙江师范大学生。这可能与杭师大所处地理位置或者移动套餐服务有关。其真正原因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 每天使用手机进行相关学习活动时间在2小时以上的大学生对手机学习态度的总体积极性也显著高于学习活动时间在15分钟至2小时之间的大学生。即用户平日上网活动时间的习惯对手机学习积极态度会产生显著的影响。这说明用户已有的手机学习潜在意识和自觉行为是开展手机移动学习的重要基础。 (二)学习内容服务 相比其他因子,学习内容服务因子受影响的因素最多。在“手机辅助评价学习”、“手机提供简单测试或练习”、“手机提供多种形式的学习资源”等学习内容服务方面,不同学校之间,不同年段之间以及不同使用习惯存在显著或极其显著的差异。杭州师范大学对手机提供此类的学习内容的支持态度高于浙江师范大学生,这可能与两所学校开设的专业特点有关。大学一年级与研究生对学习内容服务支持态度显著高于其他年级大学生,这与大学一年级学生好奇心强以及研究生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特点有关。在行为习惯方面,每天手机上网时间在3小时以上的大学生对学习内容服务也最为支持,支持态度最低的是上网时间在15——30分钟之间的。同时为了探究原因,我们还做了上网时间和手机类型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上网3小时以上的集中在使用智能手机的大学生。手机配置高低决定了手机操作便捷与否、网速的快慢,进而影响对手机学习支持态度。因而手机硬件条件是开展手机移动学习项目的基石。 (三)感知有用性 在对“通过手机学习可以为我节省很多时间”“假如让我表达对手机学习的看法,我表述支持”等方面,每天上网时间在15分钟和1-2小时的大学生的积极性要显著低于15分钟以下和3小时以上的大学生。3小时以上的大学生手机类型基本是智能手机。但是15分钟以下的大学生与手机上网时间在15分钟至2小时之间在特点和习惯上有什么区别?或者手机配置上差异如何?这些原因是否是导致手机学习支持态度不一样的原因?手机上网15分钟以下的同学可能趋向于使用电脑上网,但这并不会影响他们对手机学习的积极性,究其内在原因也有待于进一步的考察。感知手机学习有用性在专业性差异显示:临床医学类、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大学生在感知手机学习有用性方面高于其他专业的大学生,这可能与专业学习内容特点有关,也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四)感知易用性 在对“手机学习无需太多时间去适应,比较容易就会使用”、“我可以非常熟练地在手机上输入文字”等方面,不同消费水平的大学生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消费水平1000元以上的同学对感知手机学习应用性方面显著高于其他两类消费水平的大学生。从结果来看,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与他们对手机的感知易用性成正相关,消费水平越高的大学生更容易认为手机易用性高。因为高消费水平的大学生智能手机持有率最高,每天手机上网时间也最长。长时间的使用加上高端手机设计更加人性化的特点等原因使得他们感知手机易用性方面高于其他大学生。 五、结论与建议 在上述统计结果和讨论的基础上,结合深度访谈的情况以及通过参考移动学习相关文献及案例的成功经验,得出如下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手机学习需求明显,潜力空间大 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已逐渐成为一种典型的学习方式,符合现代学习型社会倡导的终身学习理念。本次调查显示:大学生对手机学习从总体上来说是持积极态度的,但是还有近半数大学生持中立态度,即他们还处于观望状态,有待后期的成功案例和措施引导他们加入手机学习的行列,这也说明手机学习有较大的市场前景和空间。其次,就学习者手机学习活动场所分布的调查,结果显示手机学习发生的应用场景广泛包括:在家/寝室等室内场、交通工具上、商场内等。 2.手机学习条件成熟,可行性大 100%的调查对象都持有手机,96.68%的大学生都随身携带手机。这一条件保证了手机学习随时随地发生的可能性。此外有90.79%的大学生开通了上网功能,基本具备了接入在线课程的条件。在手机自带功能应用和网络服务应用情况统计显示:大学生用户使用手机行为集中于信息获取方面,其次是交流沟通方面。大学生都在自发地用手机进行相关学习活动,若是提供更为系统完善的学习环境和条件,手机学习应用必将更为广泛。 3.手机是解决应急或突发事件的有效工具 有关“什么情况下,手机优于其他学习工具”问题的访谈得之,手机在应急或遭遇突发事件时,发挥了其独特的魅力。由于手机本身具有重量轻、体积小、便携带等物理特征,另一方面,手机基本具备了PC拥有的大多数功能。如手机持有者身处陌生的地方,为避免迷路,可借助于手机进行地图查询甚至手机GPS导航。又如,在听报告时,接触到新鲜名词或术语时,可通过手机搜索当场解决学习者的问题。另外,我们通过访谈获知,手机是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使用最为频繁的交流、沟通工具,而以交流形式进行的非正式学习恰是当今时代获取信息,习得知识极为重要的一种方式与途径。 4.手机硬件条件是开展手机移动学习项目的基石 研究结果还表明,不论是对于手机学习态度的总体情况还是分项因子分析中学习内容服务、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三个因子上,持有手机类型为智能手机的大学生用户对手机学习的态度都显著高于普通手机类型的大学生。为此我们认为,手机本身的硬条件是手机移动学习开展的基石。据2010年统计消息,全世界46.5亿手机人群,智能手机成为发展趋势,随着智能手机价格的下调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智能手机的将会普及。据权威调研机构Gartner预计[13],2012年之后,智能手机和高端传统手机保有量将超越PC保有量。相信手机的功能会越来越强大,随之而来的是手机将在我们的生活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建议 1.手机学习内容宜模块化,封装性强 根据大学生每天手机上网次数和每次时长特点,(比例最大的是50%学生每天上网次数在四次或者四次以上,在每次上网时长选项比例最大的61.5%的大学生使用时间都在15分钟以下或至30分钟之间)我们概括出大学生手机上网的特点是每天上网次数多,持续时间短。这也是由手机的特点所决定的。另外由于手机学习大多发生在非正式学习场合,学习时间的片状性,决定了学习内容模块的容量。为了保证手机学习注意力的集中性与学习效果,学习内容适宜模块化,并且每个模块有较好的封装性。斯坦福大学学习实验室对移动学习的多年的研究经验,建议每个学习模块持续的时间被控制在30秒到10分钟之间[14]。本次调查结果基本与斯坦福大学SLL的研究结论保持一致。 2.手机移动学习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经深入实践广泛调查研究后我们发现,手机移动学习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有待完善。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一是缺乏优质移动资源,移动开发商应该加大移动学习资源的投入设计与开发,且能真正运用于学习者的日常学习;二是手机设备的维修和升级,设备本身的不稳定以及学生使用过程中的不良操作会经常性地引起设备的死机等问题,对于这些严重影响使用的问题需要有专门的服务,但目前这块还很不够;三是使用过程中缺乏引导,一些意志力薄弱的学习者在使用手机时,常常痴迷于其中的娱乐功能,而忽视了其学习功能,在此方面也需要给予一定的引导。四是短信功能,调查获知,学习者对短信息服务的需求最为明显,但目前信息内容仅局限于通知等。我们建议在信息服务内容应该增加重要提醒(如提交作业时间、竞赛时间等)、温馨提示(如天气预报、时政新闻等)具有较强实用性与时效性的文本信息。当然,所发送的短消息在内容表达上应该简明扼要,表意明确,尽量避免因信息过长而造成无法显示或出现理解偏差等问题。 3.多方机构应通力合作,扩大移动学习作用面 最后,在手机学习还未完全被学习者广为接纳时,有必要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调查表明影响大学生手机学习的第一梯队因素分别是:网速、学习资源丰富程度和资费标准,依次为79.0%、58.6%、51.2%。被访谈14名对象中对“如果手机能够获取某门课程的学习材料,你会用手机进行学习吗?”的回答都是肯定,但是资费是首先考虑的问题,其次是课程内容要简短,易在零散时间内学习且只需简单操作的。随着智能手机的逐渐普及,移动学习设备会越来越趋近于电脑,同时政府和电信各部门应通力合作,降低移动资费标准,为移动学习的发展准备充分的物质条件。 通过对大学生手机移动学习的研究,为我们以后从事移动资源开发及移动平台构建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程度上的参考。尽管手机是目前最适合学习的移动终端,且其功能还在继续丰富与扩展,但我们必须认识到手机的工具性决定了手机移动学习所花费的成本和效果不一定成正比。手机移动学习只是诸多学习方式中的一种,运用得当才是对传统学习的有益补充。另外,目前手机移动学习资源和学习效果的评价机制非常匮乏,这是推广手机移动学习的瓶颈,也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然而,我们也欣喜的看到,3G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无疑为移动技术的推广注入了新的元素,“云计算”理念影响力的逐渐扩大,也必将给移动技术带来新的飞跃。我们有理由相信,移动学习的明天会更好! 参考文献 [1] 李凡,陈琳.移动学习期刊论文内容的分析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研究,2010(12):41-44 [2] [3]傅健,杨雪.国内移动学习理论研究与实践十年瞰览[J].中国电化教育,2009,(07):36-41. [4] 武姝婷.大学生移动学习现状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09. [5][6] 王建斌. 3G网络下基于彩信的被动式移动学习实践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9. [7]王晓晨,李玉顺,黄荣怀.中学生移动学习设备使用的测量工具编制与调查-以北京市中学生为被试对象[J].电化教育研究,2009,(2):97-101. [8]马如宇,影响移动学习用户使用态度的前置性和潜在性因素解析——基于扩展式科技接受模型的观点[J].中国远程教育研究,2009(8):70-74 [9]Tan, Felix B. ,Chou,et a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bile service quality, perceived technology compatibility, and users’ perceived playfulness in the context of mobile information and entertainment servic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2008,24(7):649-671. [10] Wang Yi-Shun, Wu Ming-Cheng, Wang Hsiu-Yuan. Investigating the determinants and age and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acceptance of mobile learning [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2009, 1(40):92-118. [11] Davis,F.D. 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J].MIS Quarterly,1989,13(3):319-340. [12]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9. [13]刘泽超,全世界46.5亿手机人群 智能手机成发展趋势[EB/OL]. [14]Mobile Learning Explorations at the Standford Learning Lab:A newsletter for Standford academic community [EB/OL]. #3

作品图片

  • 大学生手机移动学习实证研究
  • 大学生手机移动学习实证研究
  • 大学生手机移动学习实证研究
  • 大学生手机移动学习实证研究
  • 大学生手机移动学习实证研究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研究目的: 通过分析调查与访谈所获取的有关手机移动学习前置性和潜在性的相关数据,探讨大学生手机使用习惯,并考察这些习惯是否会对他们用手机进行移动学习产生影响;以便更好地挖掘移动学习的内在潜力。 基本思路: 该课题主要探究在校大学生手机移动学习的现状,通过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了解大学生对移动学习的态度、使用情况及期望,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移动学习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及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1.研究选题具有现实价值。已有相关研究缺乏对特定学习终端专门深入的研究。本研究是针对持有率最高、整合性最强的手机这一终端的专门探讨。2.在借鉴科技接受模型理论的基础上,获取相关最新的一手资料,将对后续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3.团队成员结构合理。研究成员有来自教育技术学、心理学等专业学科背景。不同专业,年级,视角与思维,让我们形成了专业互补,学科知识交叉融合,这为研究的创新提供了可能。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课题组以浙江师范大学和杭州师范大学两所高校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大学生手机学习条件准备,手机使用习惯以及影响大学生手机学习使用态度的因素等,结合相关访谈,获取研究所需的一手资料,了解其应用现状,获知学习者和教学工作者对其真实需求与存在的问题,并对移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意见及建议。该研究为移动学习技术、实践的发展提供了前瞻性的贡献,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与市场开发前景。

作品摘要

本研究综合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质性访谈研究方法从四个方面对大学生手机移动学习的情况进行了定量、定性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群体对手机学习需求明显,潜力空间大;手机移动学习条件成熟,可行性大;手机是解决应急或突发事件的有效工具;手机硬件条件是开展手机移动学习项目的基石。并提出相关建议:手机学习内容宜模块化;手机移动学习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有待完善;多方机构应通力合作,扩大移动学习作用面。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1.浙江师范大学第四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 一等奖 2.Construction design and application research of Embedded Digital voice-teaching system. Proceedings of The 3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Education (ICAIE 2010) (EI检索) 3.大学生手机学习现状研究,《大学》(学术版),2011(03)(中央教科所主办)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9. [2]王晓晨,李玉顺,黄荣怀.中学生移动学习设备使用的测量工具编制与调查——以北京市中学生为被试对象[J].电化教育研究,2009,(2):97-101. [3]傅健.我国移动学习现状及发展对策[D].吉林:吉林大学,2010. [4]黄荣怀,Jyri Salomaa.移动学习——理论•现状•趋势[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5]Laura Naismith,Peter Lonsdale,Giasemi Vavoula,Mike Sharples,杨玉芹,钟洪蕊,焦建利.移动技术支持的学习新进展[J].远程教育杂志,2008,(01):4-13. [6]倪小鹏,张静然.移动学习的发展和趋势——访移动学习专家凡特霍夫特博士[J].中国电化教育研究,2009,(07):1-5. [7]陈晓慧,徐晶.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在开展中面临的挑战[J].现代教育技术,2009,(10):83-86. [8] 李凡,陈琳.移动学习期刊论文内容的分析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研究,2010(12):41-44 [8]Davis,F.D. 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J].MIS Quarterly,1989,13(3):319-340. [9]Mahmoud,S. A proposed model for distributing e-courses content through mobile technology architectures[J].PWASET,2008,(27):274-289. [10]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研究课题.

调查方式

走访、问卷、个别访谈、会议、图片、影视资料、自发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关于移动学习主题运用调查法进行的相关研究虽然较少也相对零散,但在提高我国移动学习的研究深度和广度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通过中国知网仅检索到6篇,其中两篇是硕士学位论文。调查对象多集中于高校大学生,也出现对某些特定群体如农民工展开调查研究;调查范围:基本是一个学校或是一个地区为主。调查内容以对移动学习现状为主,包括学习者态度和行为、移动工具等。 经过梳理发现已有研究存在如下问题:(1)有些结论存在矛盾,如《移动学习媒介的使用对大学生群体社会交往和自我形象的影响》中认为手机的学习功能方面发挥的作用不大而《大学生移动学习现状研究》中调查发现大学生对移动学习效果很认可,有强烈的移动学习愿望。在《3G网络下基于彩信的被动式移动学习实践研究》动机在与打发时间,属于消遣式学习。(2)问卷编制存在问题,如《3G网络下基于彩信的被动式移动学习实践研究》存在以下问题1)部分问卷题目与研究的目标相互脱节2)没有按照学习者参与移动学习与否,将问卷进行分类等问题。问卷本身存在的问题会使调查的数据信度大大降低。第三个问题是:从每篇文献具体调查内容来看,调查的移动终端都是手机而题目却写着移动学习。用于移动学习的终端设备丰富多样,由于不同终端在性能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而用于移动学习也会有不同的特点与局限。如果只以一种终端的调查结果就概括出移动学习的特点,难免出现以偏概全的问题。 此外,《3G网络下基于彩信的被动式移动学习实践研究》与《大学生移动学习实证研究》采用实验法或体验法等实证研究方法,但是体验时间较短:一个学期或者仅为30-40分钟。新的学习方式产生的效果不是几个小时或者短期内就可以体现的,也不能以单一考试成绩去衡量。短暂性的使用并不足以真实准确地反映出移动学习的实际情况,较为客观地说,该实验统计的数据也缺乏一定的说服力。 针对以上问题,进行更加全面、准确的调研就显得极为必要。因此,该研究旨在为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项目前期调研,编制出具有高效度与信度的测量工具,并运用编制的工具探究在校大学生手机移动学习的现状最新资料与数据。通过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了解大学生对移动学习的态度、应用情况及功能期望、分析不同性别、年级、专业、学校等因素对手机移动学习的影响等。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移动学习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以便更好地为移动学习服务。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