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项目名称:
- 高校农村扶贫发展模式探析—以辽宁省鞍山市岫岩县岭沟乡为例
- 来源:
- 第十二届“挑战杯”省赛作品
- 小类:
- 经济
- 简介:
- 为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落实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增强我校德育文化建设,自2008年4月起,我校把辽宁省在岫岩县岭沟乡选定为我校对口帮扶对象。一年多来,我校扶贫小组多次赴岫岩县岭沟乡,对扶贫基地的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物质、文化、教育等方向开展了一系列的扶贫工作。该项目结合我校开展扶贫工作的经验,提出了目前高校扶贫犹存的一般性问题,并针对普通高校开展农村扶贫方面提出几点建议。
- 详细介绍:
- 高校的农村扶贫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政策性社会工作,从国务院到地方政府都极其重视。高校扶贫不仅在人力、物力、设施等各方面对开展农村扶贫工作有绝对的优势,同时对高校的教育实践工作也是一种很好的促进,定点扶贫基地可以发展成为对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进行德育教育的实践基地。该项目以辽宁科技大学对口扶贫单位岫岩县岭沟乡为例,首先对我校扶贫工作的进展情况及一般高校扶贫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进行了阐述,后分别从物质、文化科技、卫生等方面分析了开展扶贫工作的思路和方式方法。现阶段,高校扶贫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只有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开发出新的扶贫套路,避免走弯路、走入误区,才能更有效的达到高校扶贫的效果,从而更好的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建设新乡村的进程。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 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实现了大学生课堂学习向实践的延伸,使学生不仅仅关注自然科学也培养了大学生的政治觉悟。为农村土地流转的发展提供意见和建议,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参考。作者首先肯定了高校扶贫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其次对本校对口帮扶对象岫岩县岭沟乡的扶贫工作做了总结,并对今后的发展方向和整体思路做了详细的分析,提出了对全国高校参与农村扶贫的模式和方法。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 在该作品的撰写过程中,作者与本校扶贫小分队多次赴校扶贫基地岫岩县岭沟乡开展扶贫调研活动,并全过程参与到我校的其他扶贫活动当中,通过实地考察和有针对性研究获取了大量真实可靠的扶贫资料、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所以其研究具有科学性和真实性。同时,现阶段国家积极倡导社会各界力量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高校扶贫有着潜在的优势和发展空间,本课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参考价值,对高校扶贫领域的研究探索具有前瞻性。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现阶段,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步伐进展迅速,中共中央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着重强调了要“提高扶贫标准,加大扶贫力度”。高校扶贫工作响应国家政府号召,其发展将对农村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文章在实践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高校扶贫的新思路、新模式,其研究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品摘要
- 随着“三农”问题的日渐凸显,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也随之产生。如何缓解“三农”问题已经成为整个农村甚至全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重大问题。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胜利而奋斗。自温铁军老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乡村的口号后,越来越多的社会公益团体及各大高校都参与到了建设新农村的队伍中来。而高校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正以它独特的资源和优势在农村扶贫工作上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本文以辽宁科技大学对口扶贫辽宁省岫岩县岭沟乡为例,探索出了符合高校扶贫的一般方法和模式,为高校参与农村扶贫工作提供参考性意见和建议。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 2010年在省级期刊《农村经济与科技》第4期“职教天地”板块发表该成果的产生使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我校扶贫基地岫岩县岭沟乡新农村建设模式探索与研究》获校一等奖
参考文献
- 1、敖晓妍、彭绍荣,《高校贫困生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 2、李拴久,《“助困育人”高校扶贫模式探索》,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3、李小云, 唐丽霞, 左停《中国农村贫困情况调研报告—来自全国455 个贫困村的调研》(《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中期评估)2005 4、李小云, 张雪梅, 唐丽霞《当前中国农村的贫困问题》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5
调查方式
- 走访 现场采访 个别交谈 亲临实践 会议 图片 文件 集体组织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 近些年来,国家对农村的投入越来越高,建设新农村的标语人人皆知。越来越多的公益组织和慈善机构也加入到了扶贫减贫的队伍当中来。全国各大高校作为农村扶贫的一支重要力量逐渐显示出它的实力和优势,但大多数高校仍处于盲目扶贫阶段,体现在扶贫措施老套、涉及面窄,多数非农院校由于技术不对口,还缺乏资金支持,只能对在校的贫困大学生给予一定补助和帮扶或者直接为乡村送去“救济物品”,不能深入农村了解贫困的根源而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所以扶贫效果并不明显。一些少数农院校相比非农院校在知识储备和技术人才等方面占有一定优势,经常采取“送技术、送书籍、送村官”下乡的方式进行扶贫,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扶贫并不成系统,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任然存在诸多问题。总体来说,相对于西方发到国家高投入的支持和帮扶,我国的高校扶贫较水平偏低,效果并不十分明显,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扶贫模式,仍需进一步的开发和探索。 本文所研究的课题相比较国内其他课题研究具有以下特色:1、给作品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反复的实践、总结经验后提出来的,其他同类的课题研究只有理论性,缺少到农村的实际调查。2、本文所研究课题是通过对本校对口帮扶基地开展依次列扶贫工作后提出的,既有对例证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又对同类院校开展扶贫工作提出了一个崭新的、高效的、可实施性强的扶贫模式。3、现阶段,大多数高校扶贫农村的方向倾向于帮扶贫困学生,往往忽略了高校对农村精神文化建设及学校教育等方向的帮助,本作品独树一帜,填补了高校扶贫在这些方面的空白。4、本作品的另一大亮点在于,高校的大学生参与到农村扶贫工作中来,大学生以志愿者的身份来到农村开展支农支教活动是对高校扶贫工作的极大帮助和促进,大学生的到来为农村注入了活力和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