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论我国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以兰州为例》
小类:
社会
简介:
无论是从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还是从国家的发展大计出发,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都是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如何对其进行有效救助和管理,逐渐缩小其规模,消除其得以滋生的土壤,使得社会更加稳定地发展,应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
详细介绍:
自2003年8月1日起,我国开始实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救助管理办法》),同时废止了1982年颁发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这使得我国对流浪乞讨人员的管理方式从“管制”发展为“救助”,表明了现代救助规范逐步形成了以救助为主,以送返为辅的基本模式。这是“以人为本”思想的贯彻落实,同时也为我国最终将要形成的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制度和政策体系准备了必要的条件。但是新的《救助管理办法》在实施的过程中也也发现了很多弊端,这就需要我们认真的研究和分析,为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问题而寻求最好的方法。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流浪乞讨人员的泛滥对一个城市的治安和形象会产生严重的影响,我们每个人都有对弱势群体的怜悯之情和对城市环境的爱护之心,但是除了慷慨的施舍和沉重的担忧外,也应该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为此,本人从流浪乞讨的产生原因和解决方法为角度,以本人所在的兰州市为调查对象,认真地分析研究,完成了此篇论文,希望可以对社会有所益意。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人的论文题目是《论我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以兰州为例》,本论文是以对兰州市的实际调查为依据,并统合社会热点问题为出发点,从实际调查到原因分析,再到对整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本人将社会学的比较分析等一些基本研究方法充分应用起来,将我国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问题做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论述,为我们从根本上解决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这一问题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思路和方法。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通过本人的努力和指导老师的帮助,本论文做到了严谨和周详,以事实为依据,客观地分析了我国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问题,并且为解决这一社会的“顽固之疾”提出了较为科学的思路和方法。

作品摘要

自2003年8月1日起,我国开始实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救助管理办法》),同时废止了1982年颁发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这使得我国对流浪乞讨人员的管理方式从“管制”发展为“救助”,表明了现代救助规范逐步形成了以救助为主,以送返为辅的基本模式,提倡的是对弱势人群的帮助与扶持。这是“以人为本”思想的贯彻落实,同时也为我国最终将要形成的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制度和政策体系准备了必要的条件。但是新的《救助管理办法》在实施的过程中也也发现了很多弊端,这就需要我们认真的研究和分析,为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问题而寻求最好的方法。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2010年甘肃政法学院“挑战杯”论文大奖赛中,获得第二名成绩。

参考文献

[1]管健.城市职业乞丐现象透析[J].社会,2004.(6):9. [2]北京暂不设立禁讨区职业化乞讨殃及救助管理[N].北京娱乐信报,2005,--05--24. [3]南京禁讨令正式实施范围涉8个区及长江大桥等[N].现代快报,2004—03—01.

调查方式

走访;问卷;现场采访。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2003年发生的“孙志刚”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血一样的事实让“社会公平”和“生存权利”成为了执政者为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的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怎样处理好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的关系,保持社会健康良好地发展,为我国又好又快地实现社会现代化,引发了国内专家和学者的深思。一时间,关于流浪乞讨人员等社会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的报道和研究论文迅速地出现在媒体报刊上。就如何认识这一问题的根源所在并提出科学的解决方案,各位学者虽然有不同的研究视角,但从大体上来看,对于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所提出的解决思路,也不乏有共同的观点和看法。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