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项目名称:
- 师范院校本科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
- 来源:
- 第十二届“挑战杯”省赛作品
- 小类:
- 社会
- 简介:
- 【摘要】目的:了解师范院校本科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对沈阳某师范院校900名本科生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I 一90)测试,并与全国常模青年组及不同性别对照分析。结果:师范院校本科生的心理问题发生率为26.76%,在男、女学生中,女生SCI 一90各因子分均高于男生,且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敌对、偏执因子差异有显着性,并根据其心理健康状况的特点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
- 详细介绍:
- 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人,招生规模的扩大,就业竞争的加剧,给高校学生的就业前景带来了巨大考验,也带来了更大的心理压力和更多的心理问题。更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到了广泛关注。大量的研究调查表明大学生是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在10%~30%之间,心理障碍已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的第一位原因,占总数的30%-60%[1~4],地域环境、专业、性别的不同其心理健康状况又存在差异 。师范类学生是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因其学习生活的特点,使师范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别于其他专业大学生,尤其是就业困难的医学生,面临着人生的重大转折,容易出现心态失衡,导致出现种种心理卫生问题。因此,为了解师范院校本科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帮助学生减轻心理压力,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对辽宁省沈阳市某师范院校大学二年级以上的普通本科生进行了一次调查。本研究旨在通过调查高校师范生的心理卫生状况,为师范院校开展心理卫生工作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 了解师范院校本科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 心理测量可以从个体的智力、能力倾向、创造力、人格、心理健康等各方面对个体进行全面的描述,说明个体的心理特性和行为。症状自评量表为基础,与其他自评量表相比,它具有容量大,反映症状丰富,能更准确刻画患者的自觉症状特性等优点。采用国内通用的心理测验工具有专业人员对师范类本科学生进行心理测评,并用统一的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独到之处。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教师心理素质定义为:“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声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 美国全国教育联合会在一份《各级学校的健康问题报告》中指出:”由于情绪不稳定的教师对于儿童的决定性影响,或严重忧郁,或极度偏见,或凶恶而不能容人,或习惯性谩骂的教师,其对于儿童心理健康的威胁。管理者应做到了解教师的心理特点及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并具有应对的策略。
作品摘要
- 【摘要】 目的 了解师范院校本科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方法 对沈阳某师范院校900名本科生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I 一90)测试,并与全国常模青年组及不同性别对照分析。 结果 师范院校本科生的心理问题发生率为26.76% ,SCL一9O各因子均分都低于国内青年组常模,但抑郁、焦虑、躯体化、人际关系分高于国内常模,差异有显着性; 在男、女学生中,女生SCI 一90各因子分均高于男生,且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敌对、偏执因子差异有显着性。 结论 要高度重视师范院校本科生的心理健康,并根据其心理健康状况的特点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 无
参考文献
- 参考文献[1]刘欣,徐海波.15年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总结[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2):124-129. [2]俞少华,张亚林.大学生心理编导模式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4):19-22. [3]黄薛兵,张亚林,杨德森.中国道家疗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预防干预[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4):243-246. [4]张敏.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4):225-228. [5] 单茂洪.正确使用SCL-90、16PF量表测查心理健康水平[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2):81-82 [6] 陈 倩,黄君瑶,丘丽冰,陈金华.广州市医学生SCL-90量表测试与全国诸常模对比分析[J].医学教育探索,2007,11(6):1086-1088 [7] 任建军.关心大学生心理健康.人民日报[N],2005-05-26(13) [8] 孟小平.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研究初探: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7 (2):9 1 -109. [9] 张仁汉.从医学生“三年级病”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J]西北医学教育,2004;12(5):382. [10] 马立骥.转型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7,27(2):54-56
调查方式
- 问卷调查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的今天,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罗伯特教授首先介绍了美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他用详实的数据分析了各类人群的情况。调查显示,近年来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越来越多。抑郁症患者数目的剧增和患病年龄的年轻化,使校园心理咨询服务不堪重负。罗伯特教授带领大家分析了问题的根源。他针对目前大学健康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现状,罗伯特教授介绍了他们在工作中采取的一些措施。首先,创造有利于心理疾病治疗的校园文化环境,加强宣传工作,降低大家因心理疾病而带来的羞耻感。其次,要均衡处理学生的人格发展和学业发展问题。另外,还应注重各方的合作与信息交流,建立危险评估制度,及时采取全面、正确的决策,最大程度地预防危险的发生。针对中国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有70%以上可以溯源到从小所受的家庭教育。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所以,建议高校应进一步完善各项硬件设施,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开展多项课余生活,以利于增进其社会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和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