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项目名称:
- 信访、体制洞与转职企业员工的利益受损--基于AX公司的调查
- 来源:
- 第十二届“挑战杯”省赛作品
- 小类:
- 社会
- 简介:
- 本研究是在“体制洞”背景下,通过对一个转制企业员工的上访之路的调查和研究,描述了利益受损群体通过信访这个利益表达的途径来不断向上传达其心声,争取获得个人的应得利益,揭示了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由于体制改革不完善所造成的企业转制,以及企业转制后,企业员工的身份不明确而带来的企业员工社会保障利益受损,这种利益受损如何通过社会现有政策使企业员工得到一定的弥补。
- 详细介绍:
- 渐进式的市场化过程成为国际上颇有影响的中国式的发展道路,然而由于不同职业和不同行业的市场化先后顺序的不相同、市场化程度的不相同,当然,也使不相同的社会群体也具有不相同的历史命运。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主要关注两种体制并存条件下体制洞与信访事件的内在关联。 在本文中,采用了过程——事件分析方法,对上访的整个过程进行分析,除了由于利益受损引起企业员工上访之外的,是否还存在其他原因,比如由于企业员工受到来自于“社会主义传统”的影响?并且把信访作为一种利益表达的有效途径,探讨了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信访作为社会安全阀,在缓解社会压力、维持社会稳定方面存在的合理性。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既然有利益受损群体的存在,就要从现有的政策、规则中去寻找弥补利益受损群体的渠道和方法,并且要通过保证这个渠道的畅通来体现社会公平,让利益受损群体感受到社会公平的存在。在本文中,探讨在这样的特殊背景下,中国信访制度在风风雨雨中如何生存及其存续的空间,以及信访在我国体制改革的进程中所发挥着的特殊功能;探讨了企业员工“无路可走”的现实无奈,唯有通过信访途径来表达其利益诉求的方式,凸显了上访企业员工对信访的期待,以及信访作为“社会安全阀”维持社会稳定和信访对体制洞的弥补功效。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 本文是在“体制洞”的背景下,揭示在中国制度的变迁过程中,使一些社会群体的利益受损,他们陷于新旧体制断裂带的制度真空,信访成为他们“无法可依”条件下的为自身利益抗争的途径。本文的基本思路是通过对一起转制企业利益受损员工的上访事件的过程分析,描述了转型社会中人们身份的困境;揭示了社会转型过程中体制洞的真实存在,揭示了咋体制洞的背景下信访制度能够成为利益受损群体的利益表达途径。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 在本文研究中,“体制洞”这个概念是指在制度空间中存在的真空地带,如果没有社会转型和制度转型,体制应该是连续的,但是因为存在这种从计划向市场的转变于是出现了这种体制断裂。当前的信访研究强调的大多是有法不依所带来民众利益的受损情况。但是中国的信访制度更是在中国社会变迁的大的社会场景中发生的,因此本研究是在体制洞的背景下,通过无法可依的个案,探讨信访制度与中国制度真空的“体制洞”的内在关联。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1、在体制洞的背景下理解中国信访制度,开辟信访研究新视角。本文关注两种体制并存条件下与上访事件的联系,从一个新角度看中国的信访制度。 2、揭示社会转型期信访制度存在的合理性。 3、把握两种体制并存条件下中国身份制度变迁的复杂性,深化对转型社会的理解。 4、对制度变迁过程中的利益受损群体体现人文关怀。
作品摘要
-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传统的利益格局被打破,不同的社会群体在渐进式改革的过程中往往具有不同的命运,本文主要关注两种体制并存条件下体制洞与信访事件的内在关联。通过对一个转制企业员工的上访之路的调查研究,描述了利益受损群体通过信访不断向上传达其心声,争取获得个人的应得利益。本文探讨了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信访作为社会安全阀,在缓解社会压力、维持社会稳定方面的合理性;探讨了在特殊背景下,信访制度在风风雨雨中如何生存以及信访在我国体制改革的进程中所发挥着的特殊功能;探讨了企业员工“无路可走”的现实无奈,唯有通过信访来表达其利益诉求的方式以及信访对体制洞的弥补功效。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 无
参考文献
- 1.郑欣.乡村政治中的博弈生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2.边燕杰,张宏文.经济体制社会网络与职业流动.中国社会科学,2001,(2) 3.佟鑫.延续的社会主义文化传统——一起国有企业工人集体行动的个案分析.社会学研究,2006,(1) 4.李强.当前中国社会的四个利益群体.学术界,2000,(3) 5.于建嵘.中国信访制度批判.中国改革,2005,(2) 6.应星.作为特殊行政救济的信访救济.法学研究,2004,(3)
调查方式
- 本文主要采用的调查方式是个案访谈。对AX公司退休员工进行个案访谈。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 (一)关于信访及信访制度的研究 一般认为信访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1951年6月7日颁布的《关于处理人民来信和接见人民工作的决定》。中国信访制度发展主要有三个阶段(刁杰成,1996)。信访内在机理与集体行动的研究。随着信访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在于建嵘看来,“依法抗争”这种说法对于当代中国农民的维权活动是有解释力的。信访制度的功能研究有以下几种声音:有学者主张强化论,有学者主张弱化论、还有折中论。 (二)转型社会研究 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整体连续背景下的渐进式改革形成的两种体制并存,对这种社会结构的实质的认识形成了在国际上颇有影响力的理论流派。其中最具创造性的是“体制洞”论,认为从再分配向市场的转型过程中出现了体制断裂,即再分配体制解体了,但是市场体制尚未形成或者是运行无效。(三)利益群体及诉求机制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渐进式的市场化的过程改变了原有社会结构的利益格局,带来了社会成员利益的分化与重组,也形成了大量的利益群体、利益关系的研究成果,国内利益群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其一,有关于利益群体结构及其功能的研究。出现了多元利益群体(方同义,2006),以及新生社会利益群体、利益受损群体及获益群体(陆学艺,2002;郑杭生,2002;孙立平,2002a),也有人认为“中国已经出现了组织化程度比较高的利益群体,即利益集团”(汪永成、程浩、黄卫平,2003)。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李强提出的四个利益群体的分析模式(李强,2002;李路路,2002;戴建中,2002;张宛丽,2002),该种分析模式宏观地概括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社会群体利益格局的变迁。其二,关于利益群体对公共政策影响的研究(李若建,2001、文力,2005)。其三,是关于利益群体诉求机制的研究。大多数学者不仅仅关注不同的利益群体有不同的诉求机制,而且根据职业特征关注特定利益群体如私营企业主群体、农民工群体、以及下岗失业工人群体的利益诉求机制的研究(李路路,2004;戴建中,2004)。在经济和制度的双重转型的背景下,中国社会已经形成了“以传统计划体制的社会机制和市场化社会机制的并存、互动和共生”的新二元社会(刘平,2008),周学光的研究也表明中国社会利益格局调整具有明显的体制特征,因而在中国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体制内与体制外利益群体分化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