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项目名称:
- 虹彩病毒感染致养殖大鲵大规模死亡的PCR及病理形态学诊断
- 来源:
- 第十二届“挑战杯”省赛作品
- 小类:
- 生命科学
- 大类:
-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 简介:
- 为探索陕西汉中,甘肃陇南,四川珙县、乐山等多处养殖大鲵发生腐皮病症并大规模死亡的原因,本试验采用PCR技术,建立针对大鲵虹彩病毒感染的PCR检测方法,用以确定该病的病原是虹彩病毒,为该病的预警、快速检测试剂盒及抗病血清等的制备等奠定基础;同时从病理解剖学,组织病理学及超微病理学三个层次对其进行病理形态学诊断,为该病的临床诊断及致病机理研究提供参考。
- 详细介绍:
- 大鲵(Andrias davidianus),俗称娃娃鱼,属于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大鲵属,是现存个体最大的两栖动物,为我国珍稀、濒危物种,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在动物进化史上有着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已被列入CITES公约附录Ⅰ中。自20世纪50年代起,由于过度收购、非法捕杀和栖息地丧失等原因,野生大鲵分布范围和资源已急剧下降,部分种群已经灭绝,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中大...(查看更多)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 目的:证实造成腐皮病病鲵大规模死亡的原因是虹彩病毒感染,为该病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思路:根据Genbank上已公布的大鲵虹彩病毒基因组保守区序列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特异性扩增出500bp的目的片段,建立针对虹彩病毒的PCR检测方法;对经PCR确诊为虹彩病毒感染的养殖大鲵自然病例进行病理形态学变化观察,充分掌握虹彩病毒感染大鲵的病理形态学变化特征并再次验证虹彩病毒的存在。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 1、首次通过PCR结合病理学诊断证实了虹彩病毒感染对大鲵的危害,填补了国内此项研究的空白; 2、所建立的虹彩病毒PCR诊断方法,能于疾病发生早期检测到带毒大鲵中虹彩病毒的存在,对该病发生具有预警作用; 3、所总结的大鲵虹彩病毒感染的特征性病变,为生产上该病的临床诊断提供直接依据; 4、对虹彩病毒在全球水生动物感染范围的扩大具有警示作用,呼吁人们关注该类疾病,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贡献。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明确病原才能更好的控制和预防传染病的发生,针对引起我国大鲵腐皮病的病原—虹彩病毒,对其诊断成为关键。本试验所建立的虹彩病毒PCR诊断方法,能于疾病发生早期检测到带毒大鲵中虹彩病毒的存在,对该病发生具有预警作用,并可以广泛应用于其他水生动物虹彩病毒感染的检测;所总结的大鲵虹彩病毒感染的特征性病变,为生产上该类疾病的临床诊断提供直接依据。
学术论文摘要
- 中文摘要:对四川珙县、乐山,陕西汉中,甘肃陇南等地养殖场自然发生腐皮病并大规模死亡的大鲵进行虹彩病毒感染的诊断,针对虹彩病毒的特异性PCR扩增出虹彩病毒衣壳蛋白基因500bp的目的片段,测序后在GenBank内blast分析,发现其与虹彩病毒衣壳蛋白基因同源性达98%,确认该病是由于虹彩病毒感染所致,率先报道了虹彩病毒感染对我国养殖大鲵的危害。对PCR结果呈阳性的养殖大鲵自...(查看更多)
获奖情况
- 荣获四川农业大学第七届“挑战杯”校级二等奖; 已向《中国水产科学》投稿一篇
鉴定结果
- 内容真实,同意申报!
参考文献
- [1] Mao J, Hedrick RP, CHINCHAR VG.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sequence anlysis, and taxonomic position of newly isolated fish iridoviruses[J]. Virology,1997, 229:212-220. [2] Greer AL, M...(查看更多)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 大鲵作为一种我国特有珍稀、濒危两栖物种,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与营养价值,其养殖在我国已有较长的时间,但对其疾病的研究却相对滞后。目前主要集中在寄生虫病与细菌性疾病上,如嗜水气单胞菌、假单胞菌和迟缓爱德华氏菌等。虹彩病毒是一类感染低等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二十面体状、大型细胞质DNA病毒,是水产养殖动物重要的病毒性病原,自上世纪60年代Granoff等首次分离到虹彩病毒以来,虹...(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