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从毕摩文献申遗成功探究彝族毕摩文化的进一步保存与传承
小类:
社会
简介:
毕摩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彝族传统文化的核心文化,是原始宗教文化的活化石,更世界民族宗教文化的一朵奇葩。保护毕摩文化不仅仅是延续这一文化内涵,更是保护世界文化,加强文化交流,共同推动文化进步的一部分。 保护和尊重各个民族的宗教文化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很明确的宗旨之一,也是国家宪法赋予公民的义务。对彝族毕摩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详细介绍:
作品从当今社会关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角度出发,以毕摩文献申遗成功为背景,通过对彝族毕摩文化申遗成功后其保存情况的调查研究,提出进一步有效保存与传承毕摩文化的建议,引起国内相关专家学者的重视,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彝族的优秀文化,展现少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对当前彝族毕摩文化的流失与损毁问题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为推动毕摩文化申请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世界记忆遗产”提供一定的帮助,对已经申遗成功的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进一步保存与传承也起一定的借鉴作用。

作品图片

  • 从毕摩文献申遗成功探究彝族毕摩文化的进一步保存与传承
  • 从毕摩文献申遗成功探究彝族毕摩文化的进一步保存与传承
  • 从毕摩文献申遗成功探究彝族毕摩文化的进一步保存与传承
  • 从毕摩文献申遗成功探究彝族毕摩文化的进一步保存与传承
  • 从毕摩文献申遗成功探究彝族毕摩文化的进一步保存与传承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2010年3月四川凉山彝族毕摩文献成功列入第三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成为国家级文献遗产。在感到振奋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申遗”只是保护彝族传统文化万里征程的第一步。本课题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对毕摩文献申遗成功后的现状调查,探究毕摩文化的进一步保存与传承。 基本思路: 1、实地调查彝族毕摩文化的保存现状; 2、通过实地调查,为毕摩文化的进一步保存与传承给出有效合理的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科学性:调研方式包括实地走访彝寨、相关部门,现场采访毕摩人员、有关专家;资料收集科学性:到彝族博物馆进行文献搜集,实地考察;资料可靠,有来自彝区的第一手资料。 独特及先进之处:活动调查当前彝族毕摩文化的保存情况,探寻彝族毕摩文化的保存与传承;课题组队员长期居住在彝族地区,对彝族的传统文化较为了解;实践组提出了自己对毕摩文化保存与传承的切实意见,对其他形态的传统文化的保存也可以起到借鉴作用。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品的现实价值和指导意义: 1、进一步唤起社会各界对彝文化保护的意识; 2、对当前普遍存在的彝族文化的流失与损毁问题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3、对进一步引导与保存彝族毕摩文化具有较准确的预见性; 4、对已经申遗成功的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进一步保护也起一定借鉴作用。

作品摘要

彝族是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中拥有自源文字的六大民族之一。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其自成体系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语言文字、科技医药、天文历算、历史地理、伦理道德、法律制度等只能借助毕摩以民间经典的形式保存,故毕摩及其文化成了彝族文化的核心,规定和规范着彝族文化的发展方向。 上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经济急速变迁的全球化趋势下,彝族文化的传承遭遇了多方面的冲击,尤其是毕摩文化。在那个年代里甚至被视为“封建迷信”而饱受非议,步入濒危。 毕摩文献成功列入第三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成为国家级文献遗产。这不仅是民族文化在保护过程中取得的巨大进步,也让我们深思如何才能更好的做好其传承工作。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著作: 1. 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学苑出版社,2009年6月; 2.阿牛史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凉山毕摩》,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 3.摩瑟磁火: 《凉山彝族毕摩经典述评》载《美姑彝族毕摩文化调查研究艺术专辑》,美姑毕摩文化研究中心 , 2002年10月; 4.吉郎伍野等:《美姑彝族毕摩说唱艺术特征》载《美姑彝族毕摩文化调查研究艺术专辑》,美姑毕摩文化研究中心,2003年10月; 5.巴莫曲布嫫:《鹰灵与诗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6.【美】威廉•A•哈维兰著、瞿铁鹏、张钰译:《文化人类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 7.韦安多:《凉山彝族文化艺术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8月; 8.王继超:《彝文文献翻译与彝文文化研究》,贵州民族出版社,2006年11月; 9.起国庆:《彝族毕摩文化》,四川文艺出版社,2007年3月; 期刊学报: 1.马尔子:《凉山彝族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凉山民族研究》;2000年3月 2.王继超:《彝族(指路经)的彝民族认同及价值探析》,《凉山民族研究》,2001年; 3.利布、贾司拉核:《彝族送祖灵仪式略述》,《凉山彝学》;2004年2月; 4.巴莫阿依:《凉山彝族的疾病信仰与仪式医疗》,《凉山彝学》;2003年2月 5.巴莫阿依:《关于彝族毕摩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凉山彝学》;1997年3月; 6.龙倮贵、师有福:《毕摩文化在彝族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凉山彝学》;2000年2月; 网络资源: 1.毕摩文化网 2.彝人论坛 3.彝学网 4.彝语在线#

调查方式

■走访 ■现场采访 ■人员介绍 ■个别交谈 ■图片、照片 ■书报刊物 ■统计报表 ■影视资料 ■文件 ■集体组织 ■自发 ■其他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现阶段,毕摩文化研究从以外国学者汉族学者为主的客位研究转为彝族学者参加的主客位相结合的研究,进入一个生机勃勃的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毕摩文化研究的特点有三,其一毕摩活动逐渐恢复,为我们观察研究提供了客观条件;其二毕摩经籍的整理、翻译、出版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公开面世达数十部之多,为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材料,同时治理古籍文献的彝文文献学逐渐形成,为毕摩古籍的整理研究提供了理论武器;其三一些既受过高等教育又熟悉本民族语言文字和宗教文化的彝族学者在汉族学者的培养带动下逐渐成长,其中以巴莫姐妹彝学小组为国内彝学研究的典型代表,重要研究者如阿日史牛、吉野伍郎、巴莫尔哈等。他们翻译整理毕摩经书,调查记录毕摩活动,对毕摩文化的一些专题有较深入探讨。总之,这一时期毕摩文化的调查研究在长时间的寂寞之后迈出了新的步子,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较前几个阶段都有拓展和进步。 但是,当前共时性的田野调查报告深度不够、调查范围还不全面、采集信息的方法不科学、对毕摩文化的挖掘不够充分,缺乏长期坚持在彝区第一线做实地性调查的专家学者。 关于文献的保存研究较少,改变这一现状,也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