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大学生“村官”工作“秘书化”现象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以重庆地区为例
小类:
社会
简介:
本文以重庆地区为例,在调研、分析大学生“村官”作用发挥和工作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了其工作“秘书化”现象,并指出:在这种状况下,大学生“村官”不可能切实履行其职责,也不能完成其使命,我们必须改变这种状况。 文章在分析大学生“村官”“秘书化”现象的原因后,针对高校和政府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二维策略,以期能更好的发挥出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价值。
详细介绍: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选派大学生“村官”,正是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统筹城乡改革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的战略举措。重庆市在2008年全面启动了“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官’”计划,并且在全国率先推出了大学生“村官”在考察合格条件下两年任满后自动转为公务员的政策。 本课题小组以重庆地区为例,在深入分析60篇学术论文的基础上,于2010年11月23日至2011年2月15日在重庆市渝北、永川、长寿、大足、巫溪、丰都6个区县对大学生“村官”、本地原有村官、村民三类人群进行了区域分层和随机抽样,阐释了目前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作用发挥的状况和实际工作内容,并提出了其工作“秘书化”现象。 文章在分析大学生“村官”“秘书化”现象的原因后,从高校和政府两个维度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策略。高校即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培养准大学生“村官”;深入农村的社会实践以及强化宣传等。对于政府,即转变身份定位;完善选拔程序;系统的在职培训;施行目标责任制;将考核机制与自身效益相挂钩以及鼓励留守公务员等。

作品图片

  • 大学生“村官”工作“秘书化”现象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以重庆地区为例
  • 大学生“村官”工作“秘书化”现象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以重庆地区为例
  • 大学生“村官”工作“秘书化”现象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以重庆地区为例
  • 大学生“村官”工作“秘书化”现象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以重庆地区为例
  • 大学生“村官”工作“秘书化”现象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以重庆地区为例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为全面了解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工作现状,探究其“秘书化”现象根源并提出对策,以真正发挥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基本思路:通过文献资料和重庆市大学生“村官”工作现状实地调研,总结研究出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秘书化”现象及成因,从高校培养、政府保障两个维度提出十项具体并具有操作性的建议,谨向高校和各级政府部门在未来制定相关决策时提供参考。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科学性:实地调查大学生“村官”工作及对口村的村干部、村民;调查设计合理、调查执行严谨;数据处理合理。 先进性:重庆市在全国率先实施评价合格的大学生“村官”工作可转为公务员的措施,本文以重庆为例,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先进性。 独特性:鲜有学者基于新农村建设的五大任务对重庆地区大学生“村官”工作现状研究,分析出“秘书化”现象及其原因。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针对目前国内具备普遍现象的大学生“村官”之“秘书化”问题,分析原因,提出相应对策,对促进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更好的发挥作用具备良好的现实意义;本课题小组在调研过程中,得到了重庆市市委组织部、永川区等各地人员的大力支持和高度评价,对现有政策制定和高校的人才培养均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作品摘要

选派大学生“村官”,是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统筹城乡改革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的战略举措。本文以重庆地区为例,对大学生“村官”工作现状进行了实地走访、典型访谈和问卷调研,阐释了目前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作用发挥的状况和实际工作内容,在分析作用发挥和工作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学生“村官”工作的“秘书化”现象,并指出:在这种状况下,大学生“村官”不可能切实履行其职责,也不能完成其使命,必须改变这种状况。文章在分析大学生“村官”“秘书化”现象的原因后,针对高校和政府提出了解决大学生这一问题的二维策略,以期能更好的发挥出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价值。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1] 李风啸,马德峰,大学生“村官”工作计划研究的四个维度——基于351篇学术论文的文献述评,山东省团校学报,2010 [2] 吕书良,新农村视角下大学生“村官”工作及其政策考量,中国农业观察,2008 [3]王文举,范合君,刘硕,“大学生‘村官’工作”在北京市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式[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 [4]钮钦,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定位[ J].人力资源,2008 [5] 文德义,陈松,重庆市大学生“村官”工作现状调查与对策,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10 [6]从永川区、渝北区等六个区县组织部以及街道办事处实实地调研村官问卷100份、村干调研30份、村民访谈20人次。获得相关“村官”资料,包括“村官”工作日志、“村官”培训材料等

调查方式

走访 问卷 现场采访 个别交谈 文件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国内学术界许多知名专家围绕大学生“村官”工作这一群体进行过调查研究。国内学术界对大学生“村官”工作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生“村官”工作计划产生的时代背景、实施现状、存在问题以及解决对策: 一、关于大学生“村官”的选拔任用 王文举、范合君和刘硕(2009)学者等认为选拔机制是关键,当前选拔应增加基层意见等方面的考量,节省磨合成本;胡向明,加俊(2009)从高校在完善大学生“村官”工作选培机制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详细地阐述;韩京涛(2010)等认为选拔大学生“村官”工作应注重其整体素质。 二、关于大学生“村官”适应工作环境 于江、张水娟(2010)在大学生“村官”角色的困境分析与对策研究----以江苏镇江地区为例一文中提议借助市场经济手段,以提高待遇吸引和留住人才,让他们主动适应工作环境; 农春仕(2010)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提出人文关怀的建议:切实贴近大学生“村官”工作内心, 让他们自愿地留下来为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如在生活上(食宿和出行等)给予他们关怀, 健全和完善“三保”;陆志华(2010)从大学生“村官”的角色理论视角下探讨了大学生“村官”更好开展制度建设;李伟(2009)从马斯洛需求层次探讨了为何目前大学生“村官”无法更好适应工作环境。 三、关于大学生“村官”发挥作用 钮钦(2008)等提出健全帮扶机制是促使大学生“村官”发挥作用的重要手段, 建议成立专门的培训帮带机构,抽调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领导干部负责此项工作;刘宏军(2009)认为考核应该针对大学生“村官”特点,量化考核指标;侯伟(2010)提出应从角色定位、政策优惠等多种途径来加强大学生“村官”的工作;为使大学生“村官”更好地发挥作用,章霁和张庆(2008)、郎晓娟和郑风田(2009)从多种策略上分析了高校如何开展村官培养; 学术界对大学生“村官”工作的研究,经过实践验证在很多方面是科学并富有成果的。但在已有研究中,我们发现鲜有学者在新农村建设的视角下立足于西部地区(重庆市),针对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高校培养、政府机制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因此,本课题小组针对大学生“村官”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的“秘书化”现象,从高校培养、政府保障这两个维度提出一系列的对策。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