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重庆一圈两翼休闲体系空间结构研究——“嵌入种植”城乡休闲共生体布局探讨
小类:
经济
简介:
本文阐述了重庆地区的城乡休闲空间发展存在的问题,按照重庆城乡相间的地理构造,提出城乡共生型休闲体系配置方案,基于依存度的城乡休闲体系空间结构安排,以主城休闲中心CRD和近郊休闲节点搭配两翼休闲基地的形式,四级梯度,核环带基地,形成一圈与两翼的共生关系,基于“共生”理论,在此基础上应用“嵌入种植”方法,在乡村基质区域和边缘带,有计划地“嵌入”城市元素,提出重庆城市综合休闲体的发展的空间格局。
详细介绍:
休闲空间的需要是城市发展的产物,随着经济的发展,休闲空间的需要不断增加,不仅是空间面积、数量的增加,更需要功能完善的城市综合休闲体。城市化除了城镇面积的扩大和人口城镇聚集,把城市引向农村,把农村装进城市,是一种城市化途径。重庆市作为一个大农村基底上的大城市,重庆城市休闲空间不足,小散弱差;城市休闲空间功能落后,一圈两翼休闲空间节点不足,距离太长导致供血不足。针对以上问题,作者作了实地的调查,并结合政府相关政策与重庆地区的发展现状,提出了针对性、可行性的建议和措施。 本文首先对重庆地区的休闲空间发展做了详尽的阐述,说明其城乡休闲空间存在的问题,按照重庆城乡相间的地理构造,提出城乡共生型休闲体系配置方案,基于依存度的城乡休闲体系空间结构安排,以主城休闲中心CRD和近郊休闲节点搭配两翼休闲基地的形式,四级梯度,核环带基地,形成一圈与两翼的共生关系,提出重庆城市综合休闲体的发展的空间格局。基于“共生”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应用“嵌入种植”方法,在乡村基质区域和边缘带,有计划地“嵌入”城市元素,“植种”乡村聚落接待空间,可以改善乡村人的生活条件,使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形成高依存度共生。重庆发展城乡休闲体符合战略的需要,“一圈”需要“两翼”来分享休闲发展成果,更需要满足“两翼”城镇居民和农民的休闲需求,最终使城乡休闲共生体和谐的发展,促进城乡的均衡发展,加快贫困山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放大城市规模,构建西部经济发展核心,进而很好的解决城乡二元矛盾,推动以重庆为核心的西部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作品图片

  • 重庆一圈两翼休闲体系空间结构研究——“嵌入种植”城乡休闲共生体布局探讨
  • 重庆一圈两翼休闲体系空间结构研究——“嵌入种植”城乡休闲共生体布局探讨
  • 重庆一圈两翼休闲体系空间结构研究——“嵌入种植”城乡休闲共生体布局探讨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1 目的:基于“共生”理论的基础上应用核心—辐射与“嵌入种植”方法,通过对重庆城市、乡镇、农村的休闲空间形态研究,分析重庆城市休闲空间与都市农业形成的空间布局,提出重庆城市综合休闲体的发展的空间格局。 2研究思路:根据依存度的城乡共生关系,考量重庆一圈两翼休闲体系空间结构的定位——找出重庆一圈两翼休闲体系影响因素——设计重庆“一圈两翼”休闲体系空间发展战略——提出行动方案。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作品认为自然界中一切现象都可能成为生物生存的环境因子,用生态学研究方法,将研究对象作为一个生态系统,研究系统内部的基于生态共生的城市综合休闲体的战略。提出只有把“共生质量”的概念用于重庆市“一圈两翼”休闲体系空间结构,才能使其科学发展、生态发展。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1)建设“重庆城市综合休闲体”,是重庆城市现代功能的重要空间载体,休闲体中的极核是引领重庆休闲产业由传统低层次的休闲向现代多层次休闲产业的转型,促使重庆跨入多元化的人文生态之城。 (2)城市综合休闲体围绕城市现代休闲多功能的打造,有利于建立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新机制,推进“一圈两翼”统筹协调发展;充分完善“一圈”对口帮扶“两翼”机制;建立要素和收益共享的“一圈两翼”互利共赢发展新机制。

作品摘要

根据国外大都市郊区的休闲空间配置的罗德曼模式,在“距离城市越远,则建立越大的户外休闲公园”的理论基础上,本文根据重庆城乡相间的地理构造,提出了“把城市建在乡村上,乡村嵌在城市中”的城乡共生型休闲体系配置方案:在重庆远郊(两翼)依托自然的大型基地型休闲营地、中郊(一圈外围)节点型郊野公园、近郊(内环高速附近)CRD休闲中心、辅以主城星罗棋布的田园公园。以休闲中心CRD和休闲节点配基地的形式,强化一圈与两翼的共生关系,由此破解一圈两翼依存度关键问题。 在重庆城乡休闲体发展程序上,选择以下步骤:以一圈中休闲中心(CRD)建设为启动,按地理位置和资源条件选择每个休闲中心CRD和休闲节点各自的基地,基地为CRD和休闲节点提供所需大量的农产品原料支持,并为休闲空间向远郊扩展的提供条件。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2010年10月26日在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花水湾温泉小镇召开“第十五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暨度假旅游论坛”;2010年12月9日至12日在重庆市彭水县召开“中国旅游发展新态势、新机遇研讨会”;2010年11月22日“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学术年会”在重庆西南大学召开。 本课题研究成果在以上三个全国性学术会议上宣读,得到与会专家的好评。 本作品获得2010年重庆市重大决策咨询研究项目支持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靳美娟,张志斌,国内外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综述,热带地理,2006 [2]刘荣增.共生理论及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百家论坛,2006,(1):126-127 [3]埃比尼泽·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M].金经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4]李玉臻,城市休闲空间研究,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5月 数据检索来源: 重庆统计年鉴 2.国家统计局、地区统计年鉴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

调查方式

走访、现场采访、个别交谈、亲临实践、会议、统计报表等调查方式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一、国外研究成果 20世纪初霍华德倡导发起建设韦林花园城,为世界创建了花园城市的典范,霍华德针对工业大城市恶性膨胀所造成的对人的生存环境漠视的种种问题而提出的,他提出“城乡磁体”)的概念,认为城市与乡村可以象磁体那样相互吸引,互相融合,目的是形成一个既具有高效能的城市生活又兼有环境清净的乡村景色的城乡结合体。而在理论上成熟与发展者当推芒福德,芒福德抓住了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互动关系这一根本问题,引入人文主义思想,在田园城市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人的基本需要,人的尺度和人性化设计,他倾向于有生活气息的城市。20世纪后期,随着生态思想的深入人心,城市生态研究和生态城市建设的观点被广泛地接受。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学家杨诺思基于1987年提出的一种理想城市模式,依照他的理论认为,生态城市应该做到技术与自然的充分融合,人类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日本学者岸根卓郎提出“城乡融合设计”概念,试图通过超越城市、农村界限的“人类经营空间”的建立,产生一个与自然交融的社会,即城乡空间融合的社会,很好了诠释了空间理论。 二、国内研究成果 伴随着中国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国内有关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主要集中在城市规划学领域,如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出版和发表了一定数量的著作和论文。此外,其他研究领域如社会学、生态学的学者也给予了对霍华德著作和理论的关注。在国内历史学界,一些学者也开始了对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研究,如马万利和梅雪芹等。中国近代的市政学者也早对田园城市理论给予及时的关注并把它积极地引介到国内,主张在中国应该进行田园城市的建设。21世纪初期围绕三农问题形成的原因、解决思路与途径等问题,理论界展开了探讨,使城乡统筹关系问题在新形势下成为区域经济研究的一大热点。 三、评述 中国的城乡一体化主要是结合城市规划或土地利用规划,通过调控城乡土地的使用,让城市与乡村的发展相互联系、相互衔接,并通过将农田、水体和森林作为绿地景观引入城市,使城乡融为一体。但中国大部分地区现在所做的似乎还很表面化,只是城乡一体化总体目标的局部手段而已。真正意义上的城乡一体化应是对城乡政治、经济、社会、人口、文化、生态环境、技术信息、土地等进行综合整体性规划。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