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北方民间传统文化之嘎拉哈的演变特征与传承
小类:
社会
简介:
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造就了人类丰富多样的生存形式,构成了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完整性,故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护与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显得相当重要,因为它们是支撑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得以加速发展,现代化中保护这些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将其与传统民间社会发展联系起来,在继承中创新与发展,实现民族的现代化,而不是对传统文化的拒否。
详细介绍:
嘎拉哈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研究与整理,探讨与研究在我国现代化过程中,保护与传承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所在,及其所面临的困局及其解决路径。 在深入了解当地情况下,对其变化了解的真实、详细,可以说是保护与传承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始资料,并能看到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便于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建议。

作品图片

  • 北方民间传统文化之嘎拉哈的演变特征与传承
  • 北方民间传统文化之嘎拉哈的演变特征与传承
  • 北方民间传统文化之嘎拉哈的演变特征与传承
  • 北方民间传统文化之嘎拉哈的演变特征与传承
  • 北方民间传统文化之嘎拉哈的演变特征与传承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撰写目的:对北方民间传统文化之嘎拉哈的演变特征为例,探讨与研究在我国现代化过程中,保护与传承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面临的困局及其解决路径,对我们如何保护与传承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了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法,将有利于保护祖国文化多样性举施的实施。 基本思路:本文通过对嘎拉哈穿越历史时空逾久弥新,展示民间传统文化的变迁规律,同时就存在问题提出面临的困境和解决对策与建议,为保护民族传统文化提供可行之策。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近年来,由于民族文化特征的消失。如有些少数民族语言处于快速消失过程中,民族民间文化受到了广泛的重视。 通过对嘎拉哈这一主要研究与整理,探讨与研究在我国现代化过程中,保护与传承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所在,及其所面临的困局及其解决路径。 在深入了解当地情况下,对其变化了解的真实、详细,可以说是保护与传承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始资料。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结合我国经验,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目标,通过实践调查分析民间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面临新的机遇。 本文在对民间传统文化遗产曾经起到的历史积极作用入手,揭示民族民间的传统文化发展的规律性,从演变的规律中看到今天民族文化发展的困境,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为民间文化的弘扬和促进民族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献言献策。

作品摘要

嘎拉哈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发明并流传下来的民族文化遗产,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蕴含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嘎拉哈是吉祥、喜庆的象征,并与同期文化形式结合,形成了许许多多的文化未解之谜;嘎拉哈又是民族的、地域性的。既是民族精神的塑造形式,又是民族团结、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表现形式。作为一种游戏形式的嘎拉哈,并不是一个小小的“子”,其文化内涵值得我们研究。故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护与传承嘎拉哈所代表的文化精神就显得相当重要,因为它们是支撑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2009年第3期《满族研究》 2010年1月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民族问题研究》引索 2010年北图收录

参考文献

[1].崔来福:《“嘎拉哈”与东北“骨卜”》[J].求是学刊.1988(4) [2].严墨:《文化变迁的规律———碎片化到重构》[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列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版,第39页。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631页。 [5].都永浩.政治属性是民族共同体的核心内涵——评民族“去政治化”与“文化化”[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3) [6].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47 [7].Ralph Linton, The Study of Man[M]. New York,1936,Chapter XVII,pp.294-295 [8].郝志敏. 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J].前沿,1999(12) [9].刘永强. 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J]. 实事求是,2007(4) [10]. 亚西. 略谈对我区高校学生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必要性[J]. 西藏大学学报,2002(12) [11]. 吴大兵. 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内涵及意义[J]. 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2)

调查方式

现场采访、亲临实践、书报刊物、走访、自发等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国内研究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论文方面,本人与2009年8月10日对中国期刊网及其他中文数据库进行了多种方式的检索,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文章比较多,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非常广泛,在此不便表述。专门论述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只有一篇,即:杨福泉研究员的“少数民族物质与非物质文化保护与传承”。该文从目前的现状出发,论述了活着的民俗活动是民族民间文化传承的根本和民间文化的保护需要多元化进行两个方面。这些学者就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献言献策,为我国的和谐民族文化做出了贡献。随着“五化”(国际化、市场化、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的发展,给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国外走在我国前面。如法国,最早设立“文化遗产日”,并制定了世界上第一个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法,引导“文化遗产日”在欧洲的发展,并获得了巨大成就,其相关研究也比较系统;意大利的乡村生态旅游、美食文化旅游很发达, 尤其是意大利的西西里傀儡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在国内外举办展览, 兴建木偶戏学校等;20世纪60年代以来, 日本的“造乡运动”就类似于这种生态博物馆;韩国的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大家都有深刻的记忆,这些国家十分都重视文化遗产和旅游业的互相促进发展等。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