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让漂泊的心不再漂泊--城市流动儿童教育调查报告
小类:
社会
简介:
城市流动儿童是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通过我们对济南、太原、合肥三个省会城市流动儿童教育现状、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共四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其教育现状,并从根源、核心以及关键问题三方面进行原因分析。从宏观、微观两大方面共计八个要点提出了优化城市流动儿童教育的策略。通过此次调研引起社会的关注,呼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努力合作,为解决流动儿童教育问题探出一条阳光大道!
详细介绍: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城市流动儿童就是伴随其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虽然国家对城市流动儿童教育关注度不断增大,各地政府也已出台了一些政策,但流动儿童的受教育状况仍未得到根本缓解。为了推动其教育走向和谐化,我们进行了此次调研活动,完成了《让漂泊的心不再漂泊——城市流动儿童教育调查报告》。 调研过程中,本团队综合多份科学问卷,研发了《城市流动儿童教育状况调查问卷》和《城市流动儿童家长调查问卷》两份调查问卷,通过对济南、太原、合肥三个省会城市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从流动儿童教育现状、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共四个方面全面系统地阐释了城市流动儿童所受教育现状,并从根源、核心以及关键问题三方面进行原因分析。 通过因素分析,报告从宏观、微观两大方面共计八个要点提出了优化城市流动儿童教育的策略,力求改善我国城市化过程出现的流动儿童教育问题,为国家与各级地方政府出台改善流动儿童教育政策提供了依据。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通过本研究让社会更多地了解流动儿童的教育现状,吸引社会的关注,引发人们的思考,从而促使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通力协作,改善流动儿童教育状况。 基本思路:调查流动儿童教育的现状,并从学校、家庭以及社会教育三个方面状况对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方面的可行性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我们深入到流动儿童生活的学校、家庭和社区,采用访谈、参与观察和调查问卷等方法对流动儿童教育进行调查研究,并对反馈回来的问卷信息做深入分析,体现作品科学性。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中国的教育体制、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户籍制度、城乡社会二元化等热点问题的集中反映,此课题体现作品先进性。本文通过对流动儿童这一弱势群体的深入调查,从根源和核心上分析出原因,并提出可行性建议,借此加强社会对城市流动儿童教育的重视。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如何解决好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是当前保障教育公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一个难点,对改革当前教育体制,改善户籍制度,打破教育二元化结构,进而提升国民整体文化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对解决三省会城市流动儿童教育有着现实指导意义,也对我国其他地区解决流动儿童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作品摘要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城市流动儿童这样一个新的群体已经形成。由于心理和生理上的未成熟性,儿童本身就是弱势群体,流动儿童依其目前生存的特点具有更典型的弱势群体特征,他们同样是民族的未来,关注他们是全社会的责任。他们受教育的情况如何?为此我们在济南、太原、合肥等三个省会城市进行了调查,对流动儿童出现的上学难、费用高、学习环境差等问题及其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就完善及改进措施提出了我们的建议。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1]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的城市生活适应性”课题组,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的城市生活适应性. [EB/OL].(2007-01-23)[2008-04-08] . [2]蔺秀云,王 硕,张曼云,周 冀流动儿童学业表现的影响因素——从教育期望、教育投入和学习投入角度分析[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年第5 期(总第215 期) [3]城市边缘人:进城农民工家庭及其子女问题研究,史柏年等编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出版P35-P37 [4] 张绘、龚欣、尧浩根。流动儿童义务教育学业表现的影响因素及其解释[J].2008 [5]常淑芳,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问题对策分析[EB/OL],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08-12-1 [6]Zeng Xi (Dongg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ongguan,Guangdong,523808);On the quality of the population problem in the context of Dongguan economic and social double transformation[J];Journal of Qiongzhou University;2009-04

调查方式

√问卷 √个别交谈 √亲临实践 √书报刊物 √统计报表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参与本文撰写的同学,在通过阅读大量国内外相关主题的文献,发现国内对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无论在理论研究上还是在经验研究中,无论是视角的取舍还是方法的运用,都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但总体看来,仍存在以下一些不足: 首先目前研究中关注现实的紧迫问题多,前瞻性、配套性研究欠缺。 其次定性的个案研究较多,因此结论的推广性受到限制;而定量研究又主要集中在变量描述的层次上,作深入统计分析的较少。 最后现在有关流动儿童的处境往往是作者参照城市居民的标准来进行的客观性的主观描述,提出的对策也往往是一些经验的主观判断。这些或多或少地脱离了流动儿童的真实感受,不利于流动儿童问题的尽快解决。 有大量的文献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两种方法考察学习成绩的主要影响因素,一致的结论是:儿童的学习成绩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包括个体和家庭因素的影响,比如学生的能力、个体特征(如性别、学习努力程度等) ,家庭的教育决策、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家庭收入、父母对子女教育的投入等,同时也有大量的文献关注学校变量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以及学校和家庭因素的共同作用。在这些对影响因素的分析中,许多研究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由于流动儿童的特殊性,本文对流动儿童教育的现有文献都进行了研究综述,希望从中发现本研究与以往研究的一致和不同之处。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