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传统聚落适宜性及传承研究——以赣派聚落为例
小类:
机械与控制
简介:
本文通过调研赣派传统聚落的现状,分析传统聚落具有生命力的适宜性特征。发现传统聚落中传统风貌消逝的原因,用于今后建设过程中调整的依据。
详细介绍:
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广大的村镇聚落如何传承原有的地域特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的聚落类型分为三种,本文以赣派聚落为例进行了研究,试图通过对保存较好的传统聚落的适宜性进行研究,得出其具有强大适宜性的原因,并研究可行的传承途径,对村镇聚落的发展建设提供可借鉴的新思路。

作品图片

  •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传统聚落适宜性及传承研究——以赣派聚落为例
  •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传统聚落适宜性及传承研究——以赣派聚落为例
  •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传统聚落适宜性及传承研究——以赣派聚落为例
  •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传统聚落适宜性及传承研究——以赣派聚落为例
  •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传统聚落适宜性及传承研究——以赣派聚落为例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撰写目的: 通过对传统聚落的适宜性研究归纳,传统传承的途径和外在表现形式,借以指导新的村镇聚落的建设。 基本思路: 选定传统聚落调研——传统聚落的现状调研——研究传统聚落的布局形式、街巷空间、建筑形态等特点——分析传统聚落的适宜性——讨论适宜性的传承方式——案例验证传承方式在村镇聚落建设的运用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文与其他研究相比,创新点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聚落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常规的大家所熟知的外观特色上,而是在这种特色下蕴含着深层次的适宜性含义。 (2)当现代的社会大背景发生变化时,也必须对适宜性的表现方面进行修正。 本文提出了修正后传承的方式。 通过一个实际的新村建设案例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深入分析赣派传统聚落的特色以及其适宜性,对于丰富传统聚落的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贡献。 对丰城市曲江镇皮湖村进行实际规划设计,真正指导了新村建设,体现出重要的实践价值。 同时,本文提出了传统聚落适宜性的传承方式,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村镇聚落建设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学术论文摘要

课题组调研了南昌市、丰城市、景德镇市、新余市等多个地区的传统聚落调研,最终选定南昌县三江镇前后万村、丰城筱塘镇厚板塘村、新余市观巢镇汉泉村三个传统聚落为典型案例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得出传统聚落适应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包括地域文化的适宜性、审美适宜性、建筑空间形态适宜性和经济适宜性四个方面。同时,也发现了传统聚落中出现的传统风貌正在消逝的问题,究其原因,在于生活方式的转变、保护意识淡薄、保护资金来源少,造成了人们对原有建筑及传统聚落的不满和破坏。 传统聚落的适应性在一般聚落建设中得到传承,也就保证了村镇聚落在建设过程中既能适应新的生活方式需求,又能较好的保存整体风貌和地域文化。本文认为,适宜性的传承途径也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在地域文化的传承方面,包括对聚落选址和发展方向的选择变化、聚落空间布局的保留和改进、院落形式的保留和简化、防灾适宜性的传承等多方面内容;在审美上的传承包括建筑装饰的简化和建筑符号的运用;建筑空间形态的传承包括空间形式的利用和改造等内容;经济适宜性的传承包括建筑材料的选用和满足生活方式的建筑功能改变。

获奖情况

1、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江西赛区 三等奖 2、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校级竞赛 二等奖

鉴定结果

参考文献

1、白世福.2009.从经济性角度探讨建筑设计的理念及原则[J].商情, 28(6):27-27 2、汤晓颖.吉祥语言与环境艺术—传统民居与现代城市住宅的吉祥语言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06 3、刘红红.传统民居的空间观念[J].中外建筑.1998,6: 16-18 4、高梅.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思想的哲学思考[J].中外建筑.2002,4:19-21 5、杨雨嘉.中华传统建筑之“土木”情结[J].四川建筑,2008,28(4):36-37 6、唐浩.徽州民居赏析[J].建筑设计管理.2006,(2):59-61 7、权荣杰.浅谈传统与现代建筑模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6:228 8、黄浩.江西民居[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9、陈晓健.乡村聚居环境可持续发展初探[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9,18(1):30-32 10、王一丁,吴晓红.古村落的生长与其传统形态和历史文化的延续[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5,18:76-78 11、游小文、温莹蕾、边克克.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问题研究[J].规划师.2007,81:34-36 12、周俭、张恺.建筑、城镇、自然风景——关于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目标、对象与措施[J].城市规划汇刊.2001,4:58-59 13、张京祥、张小林、张伟.试论乡村聚落体系的规划组织[J].人文地理. 2002,1:85-88 14、李捷.社会结构因素影响下的乡村聚落形态初探[D].天津大学,2008 15、李宁.建筑聚落介入基地环境的适宜性研究[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当前国内外对村镇聚落的研究基本分为两大类型。一种是主要从历史的角度出发,研究村镇聚落的发生、发展的演变规律,这类研究注重对前人经验的总结。另一种则关注村镇聚落现在及未来的发展,注重对当今现实问题的研究和解决。 在当今,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研究村镇聚落的有机更新、规划模式等则更加受到学术界广大人士的重视,也出现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和探索。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绿色建筑体系与黄土高原基本聚居模式研究》、清华大学的《广西融水县部分村落的有机更新与改造》等。自上世纪60年代来,许多学者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对云南民居和村镇聚落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获得了丰厚的成果,如昆明理工大学《从地区化出发的云南住区环境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重庆大学的《山地人居环境研究与实践》等;在江西省,以农业厅为首的专家学者围绕江西“三农”问题,从江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体系的制定与对策思路、江西省农业行政综合执法体系建设情况与发展建议、江西新农村建设与产业发展、江西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农民培养方面,对村镇建设进行探讨;江西省财政决策咨询研究中心曾纪发等学者从江西新农村建设理论及支撑体系、江西新农村建设的现实基础、江西省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等方面对村镇进行研究,等等,以上学者在不同领域皆取得了丰硕成果。 然而,目前对面向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村镇聚落规划建设问题的系统深入研究则相对较少。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