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项目名称:
- 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多丽丝·莱辛研究(系列论文1-3)
- 来源:
- 第十二届“挑战杯”省赛作品
- 小类:
- 社会
- 简介:
- 随着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多丽丝•莱辛及其作品的研究价值已经被国内学者所关注。 本组论文形成一个系列,首先,通过回顾我国学术界莱辛研究状况,进而从从创作题材上对莱辛作品进行了归纳总结。其次,通过对《三四五区间的联姻》的解读深入对莱辛“太空系列”的研究。最后,以解读《非洲的笑声》形式技巧的独特之处理解莱辛的“非洲系列”。
- 详细介绍:
- 第一篇:随着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多丽丝•莱辛及其作品已经在中国掀起一股研究热潮。近20年来,国内学界在多丽丝•莱辛创作研究领域虽尚未形成规模与体系,但已取得一定的成就和进展,其中不乏一些值得重视的特征和热点。本文回顾我国学术界莱辛研究状况,从创作题材上对莱辛作品进行了归纳总结,并试图通过考察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发展态势与研究特点等,拓展可以继续开掘的研究空间。 第二篇:多丽丝•莱辛的《三四五区间的联姻》是“太空系列”科幻小说中的第二部。本文借对“三四五区”这三个围绕地球的奇怪领域的生存形态及其因两次联姻而彻底改变的过程的描述,将文本置于女性乌托邦传统视野下进行分析,梳理出莱辛对“三四五区”融合之后的理想建构,以期对小说做出深层次的解读,并充分理解莱辛在《三四五区间的联姻》中所涉及的女性乌托邦内涵。 第三篇:本文首先从形式层面阐释《非洲的笑声》的后现代技巧及审美功能;其次,以津巴布韦为例揭示原殖民地社会深层次的文化冲突。通过直接的语言材料分析呈现作者的反殖民主义思想,继而透过解析繁杂的片段探究非洲灾难的历史根源以及在新的国际形势下暗淡的发展前景,以此完成对《非洲的笑声》的泛文化解读,进而深化对非洲现实处境的理性认知。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 1、写作目的: 本系列论文在综述国内多丽丝•莱辛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其代表作《三四五区间的联姻》和《非洲的笑声》为阐释对象,通过解读文本,寻找莱辛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借以加深对莱辛其人其作的深入理解。 2、基本思路: 论文以对多丽丝•莱辛研究动态的综述为基础,以莱辛一贯的女性主义与非洲情结为依托,对其两部不同风格的作品《三四五区间的联姻》与《非洲的笑声》予以具体的解读、阐释。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 作品的科学性体现在能够对文本进行详尽的解读和科学的分析,能够选择相应的批评方法进行实证研究,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先进性体现在新批评方法在文本解读中的应用及其对殖民历史的反思的文化启示意义上;独特之处在于针对一位作家作品的综合概述能力以及对其具体作品的主题挖掘,并且不乏原创性的独到见解。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本系列论文通过对多丽丝•莱辛研究动态的综述与对两部作品的文本细读,剖析了莱辛的精神空间、理论主张与创作理念,为读者打开了一个可以更好的了解多丽丝•莱辛的视窗。我们知道,对于一个作家,尤其是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经验的史诗家”的女性作者,能够完全理解其作品和作品内涵并非易事,本系列论文力图在对莱辛创作的研究方面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作品摘要
- 随着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多丽丝•莱辛及其作品的研究价值已经被国内学者所关注。国内学界在多丽丝•莱辛创作研究领域虽已取得一定的成就和进展,但尚未形成规模与体系,尤其是在对其不同风格作品的宏观概述方面。本组论文形成一个系列,首先,通过回顾我国学术界莱辛研究状况,进而从从创作题材上对莱辛作品进行了归纳总结,并试图通过考察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发展态势与研究特点等,拓展可以继续开掘的研究空间。其次,通过对《三四五区间的联姻》的解读深入对莱辛“太空系列”的研究。文中借对“三四五区”这三个围绕地球的奇怪领域的生存形态及其因两次联姻而彻底改变的过程的描述,将文本置于女性乌托邦传统视野下进行分析,梳理出莱辛对“三四五区”融合之后的理想建构,以期对小说做出深层次的解读,并充分理解莱辛在《三四五区间的联姻》中所涉及的女性乌托邦内涵。最后,以解读《非洲的笑声》形式技巧的独特之处理解莱辛的“非洲系列”。通过直接的语言材料分析呈现作者的反殖民主义思想,继而透过解析繁杂的片段探究非洲灾难的历史根源以及在新的国际形势下暗淡的发展前景,以此完成对《非洲的笑声》的泛文化解读,进而深化对非洲现实处境的理性认知。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 吴伟,《浅谈〈非洲的笑声〉的文体实验与叙述创新》,《安徽文学》,2010年第1期
参考文献
- 1.JordanElgrably;Conversations with Milan Kundera;Salmagundi.73;1987;PP10-11. 转引自Kirpal;Viney.The Third World Novel of Expatriation:a Study of Emigre Fiction by Indian;West african;and Caribbean Writers.New Delhi:Sterling Publishers;1989; 2.《多丽丝•莱辛的创作倾向》 张鄂民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04 3.《八九十年代多丽丝•莱辛的文学创作 》李福祥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0/01 4.《扭曲的人性,殖民的悲歌——评多丽丝•莱辛的<野草在歌唱〉夏琼 当代外国文学 2001/01 5.《反思乌托邦:析多丽丝•莱辛的<异族婚姻>》 胡勤 贵州社会科学 2007/12 6.《多丽丝•莱辛研究在中国》 向丽华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6 7.《多丽丝•莱辛在中国的接受 》刘玉梅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9/07
调查方式
- 其他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 莱辛成名了半个世纪,欧美文学界早已经把她列为了研究对象。批评界对莱辛的评介,从五十年代开始逐年递增。早在1971年美国学者Paul Schlueter就开始在现代语言学会(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年会上专题研讨她的作品。1975年狄•斯陵民创办多丽丝•莱辛专刊,1976年出现了以她的作品为题的博士论文,到70年代末在美国已有35篇有关她作品的博士论文。八十年代初,她已经有十七部长篇及几部短篇小说集问世。同时,一大批有关莱辛的访谈录和莱辛传记先后涌现。对于多丽丝•莱辛这样一个独特而又复杂的研究对象,近年来我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的几个方面:莱辛创作的基本介绍、莱辛创作的基本特征、主要作品在思想和艺术上的分析研究、莱辛与其他作家的比较研究。与好评如潮的《金色笔记》和《野草在歌唱》相比,其他非洲小说的研究就稍显寂寞。将《暴力的孩子》系列整体研究的只有3篇文章,其中有2篇硕士论文。另外还有涉及非洲故事集中《老酋长姆什郎卡》的3篇文章,提到叙述视角和人物形象分析。而对《非洲的笑声》,目前还没有发现相关的论文和评价。目前,整体上对莱辛的非洲作品给予研究的只有陈璟霞发表于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上的《多丽斯•莱辛非洲作品中的“神秘”比喻》和蒋花所著的《压抑的自我,异化的人生:多丽斯•莱辛非洲小说研究》,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于2009年12月出版。 总之,近20年来,中国的多丽丝•莱辛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不菲的成果,世人对莱辛其人其作的认识也正在日趋清晰,但我们仍然不无遗憾地说,对莱辛的研究中国学界还存有许多的不足。迄今为止,学者们对莱辛的关注多集中于她的《金色笔记》而且着重阐释作品的女性主义思想和独特结构,从而形成一个有关莱辛研究的小高潮。而对莱辛其他的作品却只见零星的评述,对莱辛晚期的创作更少有涉及。可以说对莱辛整体的研究,中国学者正面临着“路漫漫其修远兮”的状况,他们急需以更开阔的视野,更充沛的精力去做进一步的努力。现阶段既要突出作家个人命运的独特理解,也需要将她的创作放在某种传统之中来审视,两者缺一不可。既要能够发现她小说艺术中的较为突出的闪光点,更需要形成一种综合性的、整合性的艺术观照。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对于喜爱这位女作家的学者们,似乎应庆幸于这尚存如此巨大的阅读空间和这座尚带有神秘色彩的艺术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