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项目名称:
- 河北省县域经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研究
- 来源:
- 第十二届“挑战杯”省赛作品
- 小类:
- 经济
- 简介:
- 随着金融危机的日渐消退,我国经济开始复苏,企业招工人数不断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因年龄、技术、工资等多方面原因,形成了民工荒和就业难并存的社会难题,为了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河北省应借鉴发达国家经验,让农民实现就近就地就业;大力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缩小二元经济差距,为深化农村产业化发展创造基础环境;拓展与京、津地区的合作,不断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范围和市场,实现2011年民生工程的建设。
- 详细介绍:
- 随着金融危机的日渐消退,我国经济开始复苏,企业招工人数不断增加,2011年春节过后,从中国沿海开放城市到内地,各大企业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用工荒,而农村剩余劳动力因年龄、技术、工资、社会保障等多方面原因,就业人数和就业层次并没有增加,形成了民工荒和就业难并存的社会难题。通过对河北省保定市、邢台市、唐山市三个地区入户拜访,掌握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第一手信息资料,分别从农村剩余劳动力年龄、农村剩余劳动力文化素质、农村剩余劳动力工作内容及工资报酬、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需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层面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状况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找出了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实现就业的原因。借鉴刘易斯有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二元经济理论、美国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有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河北省应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抽样调研,充分挖掘农村和农业内部就业潜力,让农民实现就近就地就业;大力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缩小二元经济差距,为深化农村产业化发展创造基础环境;以柔性战略、互补经济为基点,继续拓展与京、津地区的合作,内外形成合力不断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范围和市场,实现2011年民生工程的建设。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 文章在研究和分析了国内外大量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资料基础上,结合河北省目前经济发展现状,提出了一套适合河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途径,以及实际操作措施。为了更好的掌握河北省农村发展的现状,文章依据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差异,选取了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县西留营村、邢台市清河县黄金庄、唐山市丰润区增庄子村三个地区作为调研点,通过三个区域的调研,制作出相应的图表,为文章研究的准确性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 首先河北省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培育大城市,促进大中城市制造业发展这一研究层面,对于县域经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研究认识不足,本文借鉴了刘易斯有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二元经济理论、美国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研究成果并结合河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进行研究是本文的创新之处。其次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论证了县域经济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密切关系。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在新时期不再是土地问题,而是农民收入问题。农民收入问题的最大障碍是农业剩余劳动力多。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与增加农民收入是新时期河北省农村经济工作的两大奋斗目标。其研究结果能为政府在制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面政策和措施时提供理论参考,推进县域经济和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平台,实现农民收入水平的整体提高,为河北经济的均衡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作品摘要
- 随着金融危机的日渐消退,我国经济开始复苏,企业招工人数不断增加,2011年春节过后,从中国沿海开放城市到内地,各大企业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用工荒,而农村剩余劳动力因年龄、技术、工资、社会保障等多方面原因,就业人数和就业层次并没有增加,形成了民工荒和就业难并存的社会难题。通过对河北省保定市、邢台市、唐山市三个地区入户拜访,掌握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第一手信息资料,分别从农村剩余劳动力年龄、农村剩余劳动力文化素质、农村剩余劳动力工作内容及工资报酬、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需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层面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状况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找出了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实现就业的原因。借鉴刘易斯有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二元经济理论、美国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有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河北省应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抽样调研,充分挖掘农村和农业内部就业潜力,让农民实现就近就地就业;大力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缩小二元经济差距,为深化农村产业化发展创造基础环境;以柔性战略、互补经济为基点,拓展与京、津地区的合作,内外形成合力不断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范围和市场,实现2011年民生工程的建设。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 2010年8月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人民论坛》第299期上发表
参考文献
- [1]河北经济年鉴.2009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10 [2]耿永志.正确处理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关系[J].决策导刊,2008(4) [3]林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分析[J].决策咨询通讯2008(3) [4]王培根,龙泉.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县域经济发展互动性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5]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06,03,28 [6]邵明伟.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J].经济师,2006(5)
调查方式
- 问卷、现场采访、书报刊物、统计报表、文件。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 1、国外研究现状 (1)推力拉力学说。英国经济学家拉文斯坦等人认为,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迁移受农村内部推力和来自城市拉力两种力量同时作用的影响。农村偏低的收入水平,不合理的土地租佃制度,农产品不利的交易条件等均为推力因素;城市较高的收入水平,较好的就业机会与生活条件等均为拉力因素。 (2)舒尔茨则从人力资本投资的角度来解释劳动力迁移行为。他认为劳动力迁移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一种形式,由于人力资本投资要支付成本,因此只有劳动力迁移的预期收益大于迁移成本时,其在产业间或地区间的转移才会发生。 (3)二元结构模型最早是由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的。他认为经济发展依赖于工业部门的扩张,工业通过增加新的资本和扩大生产规模,不断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而农业剩余劳动力是无限供给的,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依次循环,直至农业剩余劳动力被吸收完毕。 2、国内研究现状 同国外相比,我国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虽然近年来我国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很多,但大多只是一些零散的分析。下面对国内的其他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的研究进行归纳分析。 (1)内部消化模式。在农业领域和农村的充分就业虽然不属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范畴,但可以有效地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仅靠向乡镇转移,在短期内是难以实现的。因此,必须通过发展农村劳动密集型产业等多渠道消化剩余劳动力。 (2)就地转移模式。我国应采取扶植小城镇的发展,扶植乡镇企业的发展等方针,实行"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方针,就地发展小城镇和乡镇企业,就地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 (3)城市化发展模式。在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小城镇,加快城市化进程,以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 (4)个体私营经济模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为私营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而私营经济的日益发展,反过来为积极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应转变观念,改革现行的个体私营企业市场准入和税收、信贷政策,以充分发挥其扩大城乡就业的主渠道作用。 (5)复合转移模式。多数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学者认为,绝对强调某一转移模式都是不可取的,必须启动农业内部转移,发展多种经营、大办乡镇企业、组织劳务输出、向大中城市及小城镇转移等综方式,全方位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